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厄齊爾們」,請繼續保持對中國的偏見!

[複製鏈接]

655

主題

655

帖子

4007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00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hulihong1993 發表於 2019-12-16 1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兩天,德國足球運動員厄齊爾「火了」!原因是其在推特上發布了一首「詩」,題目是「東突厥斯坦主麻日吉祥」,主題內容是支持「東突」,文中不僅涉及了中國主權的問題,還煽動穆斯林世界就新疆問題懟中國。這一條推文引發了中國網友的齊聲譴責。






厄齊爾是哪根筋搭錯了,還是被人煽動利用了?這些其實我們都不想知道,我們只知道,作為一名體育界的名人,特意針對中國發表如此不當的言論,已經嚴重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我們不可接受且不能原諒!






厄齊爾雖然是土耳其裔,但他從小在德國長大,可以稱得上是一名純正的德國人。實際上有很多人不不知道的是,在德國,有不少個「厄齊爾」長期保持著對中國的偏見。



很多人認為中國與德國的兩國關係總體上是友好合作的,事實確實也是這樣。中德兩國的歷史積怨很少,現實的地緣政治利益上也沒有衝突,這決定了兩國的政治關係不會起太大風波。 在經貿關係上看,從2002年開始,中國就超出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而同樣德國也一直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同時,德國是對華提供發展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兩國政府簽訂有《財政合作協定》,財政合作領域涉及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醫療、扶貧、軌道交通及金融等各個領域。此外,中德兩國軍方的對話與合作也在不斷加強。



但如果你認為德國絕大多數人對中國都很友善,那就too young too simple 了。



國家之間,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遠的利益。還記得德國總理默克爾9月份的訪華之行嗎?對中國民眾來說,默克爾是中國的常客,她是僅次於俄羅斯總統普京的來華次數最多的外國元首,表面上看中德兩國的友誼似乎「情比金堅」。但默克爾此次訪華訪華的最主要議題仍然是中德兩國的經貿合作。





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不論是美國、德國還是西方其他國家,在政治上,他們對不屬於所謂西方民主政治體制的中國會一直排擠打壓,有些西方國家的政客和媒體可以說「逢中必反」!而在經濟上,他們又不得不依靠中國以融入到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中,不斷刺激發展本國經濟。很明顯,默克爾也在不斷通過經貿合作來平衡中、歐、美複雜的三角關係。


所以在默克爾訪華前,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幕——德國的很多媒體和政客在不斷鼓噪,要求默克爾把向中方談論香港問題作為此訪的突出標籤。他們宣揚,為了在香港問題上向中國施壓,犧牲一些德國的經濟利益是值得的。他們還鼓吹,因為默克爾是香港出現危機以來第一位訪華的西方主要國家領導人,她應當在此時「代表西方」,為其他國家「做出表率」。

但是礙於中德的經貿合作,默克爾訪華期間談及香港問題極為謹慎,只是呼籲和平解決香港衝突。隨即,德國的很多媒體和政客對默克爾表示「很失望」。


而默克爾訪華剛結束,德國一些政客和媒體的醜惡面目隨即暴露,德國外長馬斯在一個酒會上故意「偶遇」了港獨分子黃之鋒……







如今,歐盟內部沉渣泛起,民粹主義勢力抬頭。黃之鋒在德國不僅受到了高規格接待,還召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不斷造謠抹黑中國。而德媒也與其一唱一和,那些政客更是樂見如此,借黃之鋒這個反華分裂分子蹭熱度、博眼球。

而這樣的一幕在德國並不奇特。有一位長期在華工作生活的德國人岡特·舒赫(中文名:邵士剛)在接受《環球時報》的採訪時談到:「中國官方媒體對我進行採訪,對於大多數德國人來說可能都是難以置信的。」舒赫講到,當他在德國與周圍的人分享他對中國的深入看法時,發現他們並不像他那樣熱情且持積極看法。他們對中國的印象已經過時,儘管並非停留在鴉片戰爭期間,但有可能停留在1995年時的中國。




(岡特·舒赫的個人知乎主頁)

舒赫說,中國在迅速變化,而德國人的成見依舊,比如一提到中國,德國人的思維就進入民主市場經濟和共產主義計劃經濟的對比,憂慮人權、知識產權盜竊問題、誕生於「血汗工廠」和環境污染的廉價競爭產品等。「一個更深層次的根源是人們的不發聲:私下裡他們正懷著恐懼、欽佩和嫉妒的複雜心態看待中國過去40年蔚為壯觀的發展。他們需要找到中國『糟糕的方面』來獲得滿足感……有時,我感到一些德國人甚至希望看到中國失敗,至少陷入衰退。」

舒赫認為,德國的媒體強化了德國人的片面看法,這些媒體被德國人普遍視為客觀、獨立。但他不得不說,他的親身經歷顯示並非如此,即便有些媒體的報道不是「假新聞」,也是明顯倒向一邊、極具選擇性地報道的。

是的,事實就如舒赫所講,德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其實並不多,加上德國媒體的偏頗報道,很多德國人對中國的好感度並不高!

前幾年,英國BBC公布了一項全球民意調查結果,其中有一組令人驚訝的數據:德國是對中國看法最負面的國家,高達76%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主要是消極的」。這一比例甚至超過了中國的「宿敵」日本(73%)。



造成這樣的結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德國媒體長期以來對中國的負面報道。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德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越來越多,同時也越來越負面,各類醜化甚至妖魔化中國的報道層出不窮。例如,《明鏡》周刊就曾刊登題為「黃色間諜——看中國如何竊取德國科技」的封面文章,誣稱在德華人為間諜。這篇報道引起了在德華人的極大憤慨和強烈抗議,但卻絲毫也未能阻擋德國媒體醜化中國的步伐。2013年2月25日,《焦點》周刊刊登了名為「中國令人恐懼」的封面文章,並配以十分醒目的副標題:「間諜活動、奪取原材料、擴充軍備:中國對我們的威脅有多大。」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此外,德國媒體極為偏頗的對中國死刑制度、有毒食品和玩具、少數民族問題、言論自由、人權狀況等問題的報道和批評,也影響著德國民眾對中國的印象。不僅如此,德國國內出現的一些問題如工廠倒閉、失業率上升、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以及豬肉、牛奶等生活品價格的上漲,也被歸罪於中國。

德國媒體為何偏愛對中國進行負面報道?這受到中德兩國和世界多個方面及層面因素的影響,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主要的影響因素。

第一,德國媒體記者對中國政府及政治制度從根本上來說持批判的立場。負責中國報道的資深記者或編輯,大多出生於冷戰時期,受冷戰時期宣傳的影響,習慣於將中國歸入與西方對立的國家陣營。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後,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並多次公開表示不會引入西方的政治制度。

德國記者對西方的政治制度有著高度的認同,認為這是通向自由、民主、法治和富裕的必由之路。相應的,他們傾向於將中國社會出現的問題都歸咎於政治制度的弱點。對這些問題的揭露和批判有助於維持其既定的認知結構。另外,因為有納粹和東德兩段歷史的影響,德國人對社會主義制度普遍持批判和否定的態度。所以,就其政治立場而言,德國記者從一開始就是站在中國的對立面的。

第二,對於負面問題的關注,是德國媒體報道的一個基本取向。德國媒體將批判政府視為自己的責任,他們報道的重點往往不是政府的成就,而是其工作中的不足和問題。當德國媒體將這種報道取嚮應用於中國報道時,再加上德國記者對中國所持的批判立場,德國民眾就很難看到中國社會積極和進步的方面了。相反,他們所看到的大多是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以及與鄰國的領土爭端,由此對中國形成片面的消極印象。

第三,德國從政府到民間都把日益崛起的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和威脅。不少人擔心,中國的崛起會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擠占其生存空間,導致德國和西方的衰落。2012年11月公布的一項有關德國如何看待亞洲崛起的調查表明,73%的德國人認為,中國在獲取原材料及能源方面是德國的競爭對手,72%的人認為中國在創新性產品方面是德國的競爭對手。德國十分擔心未來會在競爭中失去優勢。這種擔憂催生了人們對中國的一系列惡意揣測,包括誣稱在德華人為間諜。德國媒體不斷拋出中國威脅論,如「中國的崛起是德國的衰落」、「危險來自中國」、「被奪權的西方」等文章,既是在迎合也是在繼續營造瀰漫在整個社會的對中國崛起的憂慮情緒。

有人說,德國媒體和民眾對中國的看法並不客觀,並不需要去理會。但是有理哥認為,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負面言論看成是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是否存在這樣與那樣的不足,才會讓偏見有了生存擴散的土壤。如果仍然有提升的空間和需要改進的方面,我們就可以進行深入思考研究,有針對性的進行改善,將那些偏見和指責成為我們完善自己的動力。

我們應該感謝「厄齊爾們」,是他們讓我們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可以更加關心和注重自己的國際親和力,是他們讓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如何提升國家的軟實力,更好的讓世界了解和認同不斷崛起的中國!



所以,「厄齊爾們」,請繼續保持對中國的偏見!這樣對中國有益無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3: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