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FT中文網:中國為何不是美國的敵人?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19-11-22 10: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FT中文網/日期: 2019-11-21



今年7月,美國百名專家聯名上書,反對視中國為敵,引發中國大陸媒體廣泛報導。這可以說是代表著美國國內較溫和理性派的觀點和立場,其中雖不乏認知偏差和價值偏見,但總的結論和主張比較溫和理性並具有建設性。儘管該信在美國及其他西方媒體的影響並不如在國內媒體那麼大,但其顯示美國還是有不少理性和溫和的力量,有助於中美關係向好的方向發展。有鑒於此,有必要深入分析該信的內容並從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

該公開信內容總體溫和、理性並具建設性。這主要體現在其如下一些主張。

(1)不認為中國是一個必須全面對抗的經濟敵人或現存國家安全威脅,美國對華敵對立場將影響中國鷹派、鴿派的消長。

(2)視中國為敵並將之與全球經濟脫鉤將損害美國的聲譽及全世界經濟利益;美國阻止不了中國崛起,即使延緩也不可能不損害自身利益;美國如果迫使盟友選邊有可能導致自己的孤立。

(3)對北京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袖的擔憂被誇大,中國是否認為這一目標必要或可行也不清楚;美國應該聯合盟友和夥伴打造更加開放和繁榮的世界,讓中國有機會參與其中。

(4)回應中國軍事實力增長的最佳方式,不是展開一場以發展進攻性、深度打擊武器和重新確立美國在中國邊境的全方位主導地位的無止境的軍備競賽,而是與盟國合作保持威懾,強調防禦導向、地區封鎖能力、彈性和挫敗對美國或盟國領土攻擊的能力,以及加強與中國的危機管理。

(5)中國並不尋求推翻中國幾十年來一直從中受益的當前國際秩序,而且中國的參與對該秩序體系的維護以及在氣候變化等共同問題上採取有效行動至關重要;美國應該鼓勵中國參與並賦予中國等新興力量更大發言權,而不是對中國採取零和策略,導致中國脫離這個體系或建立分裂的秩序。

很可惜的是,上述觀點並不為美國對華鷹派所認同和接受。所以在上述公開信發表后不久,就有一名退伍軍人寫了一封觀點相反的致川普的公開信,要求當局繼續當前的對華強硬政策,並找了一些持相似觀點的鷹派人士署名支持。不過鑒於該信對華偏見和成見太深,暫時沒有展開對話和溝通的可能,所以這裡主要討論的是前一封鴿派的公開信。除了該信中展示的上述比較客觀公允的內容之外,其所透露的認知偏差和價值偏見也特別需要重視,因為他們代表溫和理性的力量而且有著不容小覷的民眾基礎。

鴿派公開信的對華認知偏差和價值偏見主要體現在兩個地方。首先是該信的第一條開門見山地指出,中國近年來的令人不安的行為對世界其他國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並需要美國做出堅定而有效的回應。其所列明的行為包括轉向更大的內部壓制,增加國家對私營企業的控制,未能履行若干貿易承諾,進行更大的努力來控制外國輿論,更進取的外交政策等。這些是比較吸引西方觀察家和民眾注意的面向,也經常被西方媒體所捕捉和放大,但這裡存在幾個問題。第一,這類大而化之的指控所指內容為何,是否屬實並被片面放大都是問題。而且退一萬步講,即使存在一些事實,其中不少純屬中國的內政,如何就對其他國家構成嚴峻挑戰並需要堅定回應頗讓人費解。第二,其忽略了中共「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及全面依法治國等面向取得的巨大進步,包括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簡政放權舉措等,所以明顯存在認知上的偏差和不公。當然中國的態度應該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虛懷若谷」,「聞過則喜」。

在公開信的價值偏見方面,主要體現在第六條主張的第一句話,即中國政府正試圖削弱西方民主規範在全球秩序中的作用。這一句明顯和第六條主張有脫節,因為後文主要是講中國不尋求推翻現有的國際秩序,不過這一句話確實呼應了一些人根深蒂固的價值偏見。莊子有句名言,叫做「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當前西方很多觀察家也自覺不自覺地從與中國政治的差異出發進行價值審判。事實上,如果我們從同的方面去看,中國以「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為主要特色的做法與西方「三權分立,多黨競爭及人權至上」為主要特色的做法都是不同文明對於人類社會政治組織形態的探索。從自由的面向來說,要理解中國政治的智慧需要深刻把握三句話:第一是「過猶不及」;第二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庸,所以篇名取《中庸》);第三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者,小人而無忌憚矣」(中庸這裡可以大體作自由理解)。從這個角度看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一直在為從「中」的狀態走向「和」做準備,即「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而目前西方則存在一些「太過」的問題,以至於應和了古今中外具有遠見卓識的大哲所預言的從「極端自由」走向「極端不自由」的不歸路。當前西方世界如火如荼的民粹主義的興起或許正是此一宿命演進的最新註腳。

通過上面的內容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一些啟示。第一,美國國內持更加客觀理性包容立場者大有人在,這為中國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條件和基礎。我們希望這些溫和理性的聲音能被更多的美國人民所聽到和認同。而且鑒於世界的治亂似乎正處於令人不安的十字路口,急需要中美兩國攜起手來共同引領和面對,所以所有期望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有識之士都應該切實行動起來,以一種時不我待、捨我其誰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助力中美關係向好的方向發展。

第二,中國應該繼續發揚擴同縮異的原則,助推美國及西方理性溫和力量的成長。這可以包括加速推進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各項全面深化改革目標,更加積極主動推進全方位,包括經濟、社會和政治等的對外開放,形成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良性互動和相互促進等。公開信折射的不是國際關係理論中結構現實主義「國強必霸必戰」的悲觀邏輯,而是帶有更強的建構主義色彩,即通過接觸促成中國認知和行為的改變,這為推行上述「擴同縮異」原則提供了可能和有利條件。雖然在政道層面中國有權利堅持其基本制度和道路,但在治道層面加速推進改革並跟國際接軌,包括培育公民公共精神,鼓勵公民參與和管理國家事務,保障公民的個體權利和尊嚴等,應該作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優先發展方向。

第三,鑒於其驚人體量以及與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及文化,中國在未來或可以更加重視和警惕國內政策和行為的外溢影響,特別是考慮國外受眾的認知和感受方面。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多次講到在當今世界,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如果聯想到中國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燦爛文化和歷史傳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有理由認為此話並非虛言,而當前非常關鍵的則是讓中國各層級官員切實增強這種自信並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和行為。越自信應該越虛心,越包容,越開放。

第四,中國應該在國內國際同步推進大同社會的建設,因為國際政治歸根結底是國內政治的延續。按照中國古代經典《禮記》的說法,「小康」代表的是「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大同」則是「天下為公,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於地,力惡其不出於身」的以公為中心的發展階段。雖然中國當前政策語境中的「小康」主要是指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當前中國國內公共精神或曰主人翁意識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也是不爭的事實,而後者非常依賴頂層設計和制度環境進行培育。環顧全球,當前正值西方民粹主義上揚,美國不斷走向「自我」,全球治理日趨複雜嚴峻之際,中國勇挑為世界謀大同的責任正當其時,並且必將有所作為。而同時,在中國即將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開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進之際,如何將此目標與古人憧憬的「大同社會」目標相連並實現之,同樣令人振奮和期許。這也應該成為中國政府及各界有識之士認真思考和著力推進的問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7: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