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19-7-29 17:59 編輯

-----

-

-

-

-

-

陶庖廚男俑, 東漢, 高45厘米, 寬28厘米
身著右衽衣, 雙袖上挽, 跪坐於地, 前置圓盆, 盆上架案. 右手持刀, 左手按魚, 作切魚狀. 此類作品在四川東漢墓中屢有發現, 是漢人注重飲食生活的真實反映. -馮賀軍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culpture/233370.html

-

-

-

-

-

陶醬黃釉牛車, 隋, 高41.5厘米, 長53厘米
牛四足直立昂首前行. 牛車以醬黃釉為主基調, 車身塑造寫實, 給人真切之感. 底座、車輪、車篷、牛均為單獨製成后粘接而成. 魏晉南北朝及隋至初唐, 陪葬明器中既有馬也有車, 前者多為男性提供, 後者則為女性準備. 為女性提供的牛車取其行駛穩健, 無顛簸勞頓. 此外, 魏晉時期文人士大夫以牛車為清玄高遠的標誌, 乘坐牛車遂為時尚. 墓室中牛車的大量出土既是墓主人出行的生活寫照, 也是社會思潮的具體物化. -馮賀軍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culpture/233395.html

-

陶彩繪女舞俑, 唐, 高21厘米
唐代舞蹈與音樂結合緊密, 特別是從中亞、西亞及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傳入的樂舞, 深受人們的歡迎成為時尚. 不僅在節日慶典上有歌舞表演, 富貴之家外出郊遊也要帶上伎樂. 樂舞在人們生活中佔據相當重要的位置. 此女舞俑上穿翻領半袖衫, 下著長裙, 束腰, 頭微側. 兩臂一上舉, 一下垂, 雙腿一伸一屈, 腰肢輕扭翩翩起舞. 從服飾與舞姿看屬於傳統漢族舞蹈範疇內的「軟舞」. 與女舞俑相伴而出的還有樂俑5件, 其中立者3件, 分持琵琶、排簫、笙; 坐者2件, 分持鈸、腰鼓. 身份仿史籍中所稱的立部伎與坐部伎, 兩者同時出現在唐代考古中罕見, 表明此組樂舞俑具有很高的等級. 同時也說明在高水平的樂舞表演中軟舞仍佔有相應位置. 雕塑技法與風格與洛陽孟津岑氏墓俑接近, 出土地點應在洛陽邙山一帶. -馮賀軍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culpture/234449.html

-

-

陶彩繪女俑, 唐, 高44厘米, 寬14厘米
頭梳拋家髻, 面塗紅粉, 蠶眉細目, 小口施朱, 五官相對集中於面龐中央略顯緊湊, 身著長裙, 雙手籠袖於胸前, 大腹便便, 似在緩步行走. 唐中期以後特別是開元、天寶年間, 社會上逐漸形成以肥胖為美的時尚, 楊貴妃受寵於李隆基更將此風尚推向極端, 此女立俑便是盛唐時期審美傾向的典型反映.
-馮賀軍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culpture/228343.html
-

-

陶黃釉彩繪男俑, 唐, 高81.5厘米, 寬25厘米
頭戴皂冠, 上身穿博袖大衣, 下著裳. 胸前飾襠, 雙手相交於胸前. 衣服及襠繪有圖案紋飾, 袖口與領口紋飾尤其精美. -馮賀軍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culpture/233410.html
-

三彩女俑, 高51厘米, 寬16厘米
頭戴鳥狀冠, 五官清秀, 眉、眼墨繪. 上穿半臂短襦, 內襯窄袖衫, 下著長裙, 足登雲履. 端坐筌蹄, 手持一小鳥. 類似形象在西安王家墳村90號唐墓、西安西郊及洛陽等地均有出土, 王家墳村90號唐墓出土的三彩女坐俑衣裙與此像如出一轍, 均為柿蒂紋, 裙褶破數也相同, 顏色以綠為主. 唐代詩人皮日休「上仙初著翠霞裙」之詩句, 所指應即此類長裙. 持鳥的圖像在陝西乾縣唐永泰公主墓及西安南里王村韋泂墓的石刻線畫中均有表現, 前者立在貴夫人手背上, 後者則由侍女所持, 這些鳥都是供主人娛樂用的. 由唐代壁畫、線刻、陶俑等資料分析, 這類陶俑身份特殊, 應是墓室中的女主人, 人物衣著、形象也有可能是按真容塑造的. -馮賀軍
筌蹄
也稱筌提、遷提、先提, 墩形坐具. 供人坐處的圓面較小, 接地面較大, 中間束腰, 兩面之間多以縱線排列, 橫線相連接, 藤製品居多, 是仿藤條排列捆紮的形狀, 廣東新興等地製作最精. 流行於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 最初為講經者所坐, 後來則成為富貴之家常見的坐具, 我國後來的綉墩便與之有密切關係.
皮日休
皮日休(約834--883年), 唐文學家, 字逸少后改襲美, 湖北襄陽人. 咸通年間考取進士, 曾任太常博士. 詩文與陸龜蒙齊名, 人稱「皮陸」,著有《皮子文藪》.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culpture/228352.html
-

陶彩繪舞馬, 唐, 高44厘米, 長54 厘米
有唐一代承襲漢朝傳統, 注重培育良馬供戰爭之需. 與此同時, 歌舞盛行風靡華夏. 二者結合就有馬舞的出現. 所謂馬舞, 是由經過專門訓練的馬按照一定的音階、動作演出的一種舞蹈. 據《明皇雜錄》記載: 「唐玄宗嘗命教舞馬四百蹄. 分為左右, 各有部目, 為某寵、某家驕. 時塞外亦有善馬來貢者, 上俾之教習無不曲盡其妙. 因命衣以文綉, 絡以金銀, 飾其鬃鬣, 間雜珠玉, 其曲謂之『傾杯樂』者數十回, 奮首鼓尾, 縱橫應節, 又施三層板床, 乘馬而上旋轉如飛. 或命壯士舉一榻, 馬舞於榻上. 樂工數人立左右前後, 皆衣淡黃衫文玉帶, 必求少年而姿貌美秀者. 每千秋節命舞於勤政樓下.」 此舞馬奮首鼓尾, 踢踏應節, 形象再現唐代這一特殊表演. -馮賀軍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culpture/233408.html

-

-

三彩武士俑, 南宋, 高47厘米, 寬13厘米
紅陶胎施綠、醬黃色釉, 胎釉結合疏鬆, 多剝釉. 頭戴盔, 醬色面龐, 雙眼外角上吊, 鷹勾鼻子, 神態恐怖. 身穿綠袍, 外著魚鱗紋鎧甲和護腿. 雙手相握中空, 原應插有物. 雙腿叉開, 中間鏤空. 足登醬色長統靴, 立於筒形座上. 此件陶俑為南宋時四川地區出土. 兩宋時期中原地區製作陶俑的風氣日衰, 而四川地區南宋墓中則出土了大量的陶俑. 這些陶俑一般高十幾厘米, 有些題材與升仙驅鬼有關, 可能與當地盛行道教活動不無關聯. 這件比普通陶俑高出許多, 可能是鎮墓用的. -胡國強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culpture/233439.html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