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5月中美貿易額下降9.6%(1)

[複製鏈接]

257

主題

441

帖子

1421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蟲二留 發表於 2019-6-12 11: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9年以來,面對國內外各種壓力,尤其中美貿易戰升級的衝擊,中國外貿總體上實現了平穩增長,中國的產業結構也不斷改善,質量持續提升。

一、2019年1-5月中國外貿平穩增長

海關總署6月10日發布統計數據,今年頭5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2.1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4.1%。其中,出口6.5萬億元,增長6.1%;進口5.6萬億元,增長1.8%;貿易順差8933.6億元,擴大45%。

按美元計價,今年頭5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79萬億美元,下降1.6%。其中出口9583.4億美元,增長0.4%;進口8278.7億美元,下降3.7%;貿易順差1304.7億美元,擴大38.3%。

5月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59萬億元,增長2.9%。其中,出口1.43萬億元,增長7.7%;進口1.16萬億元,下降2.5%;貿易順差2791.2億元,擴大89.8%。

按美元計價,5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3860.3億美元,下降3.4%。其中,出口2138.4億美元,增長1.1%;進口1721.9億美元,下降8.5%;貿易順差416.5億美元,擴大77.9%。

總體上,5月當月及1-5月累計,中國進出口總值均在增長,貿易順差也在不斷擴大。按美元計算雖然呈現下降,但這主要是因為受人民幣匯率貶值影響。但這僅為短期擾動項,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升值空間更大。

5月及1-5月累計,中國的出口均為增長。但是5月當月進口轉為下降,按美元計算下降8.5%,按人民幣計算則下降2.5%。
二、中國外貿質量持續改善

(一)貿易方式轉變符合發展方向

今年頭5個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7.25萬億元,增長6.1%,占我外貿總值的59.9%,比去年同期提升1.1個百分點。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3.02萬億元,下降2.4%,佔24.9%,下滑1.7個百分點。

加工貿易佔比下降在部分意義上反映了貿易戰壓力之下加工產業向外轉移。因為加工貿易多為外資經營,全球重新配置資源相對比較容易。這實際上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在吸引外資過程當中的「浮萍效應」,受外部衝擊影響較大,缺少深根厚植的打算。

但是,這一變化實際上又是符合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的。與一般貿易相比,加工貿易所帶來的附加值不高。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在2012年,中國的一般貿易單位增加值為792美元,而加工貿易單位增加值是386美元。一般貿易的增加值明顯高於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向外轉移,一般貿易比重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實際上是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質量改善的表現。

加工貿易當前對中國最大的意義其實是解決就業,但是未來這一作用的重要性將會隨著勞動力供給的減少和自動化的升級而逐漸下降的。

(二)中美貿易變化朝向對中國有利方向發展

貿易戰爆發之後,與普遍的預測相反,中美貿易變化總體上朝向對我國有利方向發展。

2018年,美國被東盟趕超,降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今年頭5個月,美國依然為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中美貿易總值為1.42萬億元,下降9.6%,占我外貿總值的11.7%。其中,對美國出口1.09萬億元,下降3.2%;相比1-4月下降4.8%,下降幅度有所收窄。自美國進口3352.7億元,下降25.7%,與1-4月下降26.8%同樣有所收窄。表明中美再一輪互加關稅之後,中美貿易實際上反而受到了刺激,可能存在一定的搶進口效應。

中美互加關稅,美國關稅加征力度大於中國。但是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下降遠大於進口,說明中國市場對美國商品的依賴程度低於美國市場對中國商品的依賴程度。同樣與貿易戰爆發前的絕大多數預測恰好相反。

另外,1-5月中美貿易額下降9.6%,但是與此同時我國進出口總值增長4.1%。說明對美國貿易並非不可替代。
(三)中國外貿市場多元化政策效果逐漸顯現

今年頭5個月,對美國之外的重要貿易夥伴貿易普遍增長,完全替代中美貿易的下降而有餘。

其中對第一大貿易夥伴歐盟貿易總值1.9萬億元,增長11.7%,占我外貿總值的15.7%。與第二大貿易夥伴東盟貿易總值為1.63萬億元,增長9.4%,占我外貿總值的13.5%。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3.49萬億元,增長9%,高出全國整體增速4.9個百分點,占我外貿總值的28.8%,比重提升1.3個百分點。

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中國外貿市場多元化政策的效果不斷顯現,也證明了「一帶一路」政策的遠見卓識。

(四)貿易戰壓力開始影響東亞產業鏈布局

當前,全世界存在三大產業集群,分別是歐洲,以德國為中心;北美,以美國為中心;東亞,以中國為中心。在貿易戰之後,東亞的產業鏈當中,是日韓台灣向中國大陸出口中間品,然後中國大陸集成組裝後向美國出口消費品,整個東亞產業鏈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是一個大概的態勢。

貿易戰爆發后,美國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征關稅,中國向美國出口減少,自然從日韓台灣的進口也會減少。

日本為我國第四大貿易夥伴,1-5月,中日貿易總值為8469億元,增長0.9%,占我外貿總值的7%。中國對日本出口3893.4億元,增長3.8%;自日本進口4575.6億元,下降1.4%。同期,中國對韓國進出口規模下降2.4%,出口增長8.1%,進口下降8.2%。對台灣地區進出口規模增長2.3%,出口增長16.5%,進口減少1.6%。這些數據說明貿易戰開始影響到整個東亞地區的產業鏈體系,日本、韓國與台灣受損明顯。

尤其是韓國受傷尤其嚴重。美國與中國是韓國最大的兩個貿易夥伴。韓國出口占韓國經濟約50%,其中半導體出口又占韓國出口的25%左右。韓國關稅廳6月1日發布數據顯示,韓國5月出口同比下降9.4%,是連續第六個月出現下跌。其中,晶元出口同比下降30.5%,降幅較上月擴大2.2倍。進口則同比下降1.9%,低於預期的同比增長0.5%。受外貿不振影響,今年一季度韓國GDP環比下降0.4%,創2008年四季度以來最差表現。
(五)民營企業在外貿中的作用不斷加強

在外貿主體方面。頭5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5.02萬億元,增長11.1%,占我外貿總值的41.4%,比去年同期提升2.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長13.8%,占出口總值的50.4%。同期,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4.9萬億元,下降1.2%,占我外貿總值的40.5%。國企進出口2.14萬億元,增長1.4%,占我外貿總值的17.7%。其中,出口6375.1億元,下降5.9%;進口1.5萬億元,增長4.9%。

這部分反映了貿易戰衝擊之下外企生產的轉移和民企地位的提升。也說明在一國經濟受到衝擊的時候,外資容易遷移,而民企則更加紮根於本國。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的確不分國界;但是資本畢竟又是立足於不同環境成長的,社會資本也是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國家遭受困難的時候,民族資本總體上的表現還是更加穩固。

(六)貿易商品結構方面也有所改善

在貿易商品方面,1-5月累計,1-5月,中國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同比分別增長5.1%和7.2%。機電產品進口2.38萬億元,下降2.6%。其中,集成電路1579.8億個,減少6%,價值7667.8億元,下降2.3%;汽車44萬輛,減少5.2%,價值1336.3億元,下降0.8%。

汽車進口減少,部分是受貿易戰的影響,部分受中國內部產業政策和經濟調整的影響。屬於正常變化範圍。集成電路進口減少,反映了國內進口替代在加強。2018年中國晶元進口額首次超過3000億美元,超過石油、天然氣和糧食等。貿易戰刺激了中國的電子產業的發展,激勵本國擴大生產對美國進口商品進行替代。

從這方面可以看出中美貿易戰反而可能加速中國的產業升級並提升自主性。

頭5個月,服裝、紡織品、傢具、鞋類、塑料製品、箱包和玩具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1.21萬億元,增長7.2%,占出口總值的18.6%。很多年以來,經濟學家們就普遍預測隨著勞動力價格的提升,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會喪失國際競爭力。但是數據表明,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的國際競爭優勢並沒有出現整體性的削弱,市場地位依然穩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 07: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