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有關中美未來格局的關鍵詞

[複製鏈接]

4

主題

4

帖子

3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ackqwe 發表於 2019-6-11 1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隨著美國新一輪加稅方桉的正式推出及美國商務部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中美之間的貿易戰進入了新的白熱化階段,這一爭端下一步的走向如何,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未來競爭格局又是怎樣,未來撲朔迷離。
為此我們特意請了多位有預測能力的特異功能人士來詳盡觀察,以特殊的視角進行全局分析,通過常人無法掌握的渠道獲取了第一手信息。
天機雖不可泄露,但理性的思辨與探討則可以公開進行,所以我們將談話記錄進行了整理、歸納,試圖從若干關鍵詞出發,為您梳理下這一熱點話題的脈絡。

關鍵詞:戰略

「突然我就傷感起來了:你只是勤奮工作,努力做好自己,結果很多你的同行就要倒閉了…生命真殘酷啊。」時隔多年後我把這句話搬出來,為當下的中美貿易戰作一個註腳,因為老羅雖然裝X被雷噼了,但生命依舊殘酷啊!
中美貿易戰只是一個抓手,背後的驅動力則是一個傳統強國出於對一個新興大國的忌憚,所採取的全面遏制與打壓的戰略。中國沒有向美國所期待的方向去發展,美國認為在其主導的國際秩序與貿易體系中讓中國輕易鑽了空子,兩國間因政治制度、發展模式、文化傳統、治國理念的不同所導致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要知道美國佬的卧榻之側,也一樣是不容他人酣睡啊。就好比一個人在床上舒舒服服躺了多年,周圍的人從來都只有端茶送水的份,現在有個傢伙打著哈欠挪到了床前,不僅穿上了睡衣,還有模有樣地根據床的尺寸訂購了被褥,就問你驚喜不驚喜,感動不感動。
當然,這只是美方的視角,在中國看來,我真的是只想做好我自己,我歲月靜好人畜無害腫么啦?無論中國怎樣的解釋、溝通,美國的回應只有一個:不,你不是。
所以未來中美兩國無論領導人的意圖如何、有無頂層設計,都將形成事實上的大的戰略競爭格局。兩國的經濟體量和綜合國力決定了這種競爭所導致的摩擦必定是長期化、複雜化、頻繁化、反覆化的。

關鍵詞:分裂

在特朗普上台後,「分裂」這個詞顯得出鏡率頗高。由於產業的空心化、經濟的金融化所形成的馬太效應造成了美國社會的分裂;「美國優先」的戰略,以及在關稅、脫歐、伊朗核問題上的分歧導致美國與歐盟間出現分裂;頻繁的單方面制裁和封鎖導致大國間關於全球化進程中所形成的共識的分裂。在中美大國競爭的背景下,中國難道不是樂觀其成嗎?
想多了親,人家就是再分裂,在遏制中國這一戰略的大方向上,卻是高度的一致。在美國國內,無論是民主共和兩黨還是參眾兩院,在涉及對華戰略的議題上,現在基本上形成了遏華的完整共識與統一戰線。原先主張接觸的聲音被邊緣化,對抗的聲音已成主流。
而美國的傳統盟友,無論是出於意識形態的差異還是現實利益的考量,都是樂見美國對中國施以打擊的。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PK對於二線國家來說是重大利好,一些外圍國家哪怕是蹚一蹚渾水也多少能撈點好處。在圍堵中國的戰略上,天平是傾向於美國的,我們對此要有非常清醒的認識。

關鍵詞:協議

很多人關心中美貿易談判能否最終簽訂協議,其實,比簽訂協議更為關鍵的是它的含金量。大國競爭背景下的一紙協議,恐怕無法承載彼此間過多的分歧和訴求。
希望通過簽訂協議來一勞永逸地解決分歧並樂觀地認為將開啟兩國間合作共贏的新局面是不現實的,你以為這次協議簽署了,對方就不會提新的要求了?補充協議要不了解下?還有對協議的執行呢?有時候僅僅因為對文本的理解甚至是翻譯的不同都會造成新的分歧,從而面臨違約的指控。
同樣,即使是貿易談判最終破裂,也並不意味著雙方就此分道揚鑣,鐵了心的開始互相傷害。中美兩國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分工並沒有大的改變、兩國間經濟的競爭面的確在增多,但基本盤仍然是互補的。中國也缺乏挑戰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秩序的衝動及意願,除非涉及自身的核心利益,在國際事物中,美國上躥下跳地忙的不亦樂乎,中國的態度一般都是:你忙你的,我看看就好……
韜光養晦式外交的另一層解讀就是給足你面子,同時彼此在對方家業里又互占些股份,互相瞪眼后就算是再看不順眼,也完全有可能待心平氣和后坐下來,遞上一支煙后說:要不,再談談?

關鍵詞:態勢

貿易戰由美國主動挑起,中國所有的對策都只是被動式應對,從這個角度看,美國處於進攻態勢,中國處於守勢。而從國家間競爭層面來說,情況正好相反。

美國希望的是長期保持在全球化產業鏈中的上游地位,繼續享受科技紅利,維持美元體系的霸主地位,確保自身作為超級大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不被打破。有沒有發現這些都是美國既有的成績。換句話說,美國在這一輪中美博弈之中,期望取得的最好結果就是:維持現狀。
而中國呢?雖然目前還處於弱勢的地位,但特有的體制和巨大的體量決定了任何廣場協議在她面前都只能是渣渣。在競爭中,守成的力度和意志是遠小於突破的衝動與魄力的。對於中美這樣級別的玩家來說,速度至關重要,雙方實力一旦接近,基本就大局已定。時間是站在中國一邊的:只要認真做好自己,遊戲就結束了。

關鍵詞:時間

為什麼說時間是在中國這一邊呢?因為中國在尚未享受到高科技紅利的前提下,已經在第一梯隊站穩了腳跟。現有的在科技方面的發力和金融方面的布局則會作為後手,在未來幾十年內向中國提供持續前進的動力和噁心美國的底牌。而美國是沒有後手的,兩輪量化寬鬆后美國的就業率已經不低,你真的以為「製造業回歸」會令美國人心甘情願地生產牛仔褲?

比如有兩塊田地,一邊是全機械化種植,輔以高科技種子培育、化肥、農藥、節水灌溉和田間管理達到的產量;一邊是靠天吃飯,人力種植,耕牛和大叫驢友情參與達到的產量。後者雖然很LOW但總產量開始接近前者,現在還新購置了農機、化肥、滴灌等設備、材料,準備大幹一場,你就說,今後誰的總產量會更高?
中美兩國的競爭格局中,由於實力的此消彼長,最終勝出者將是中國,但這必將是一個非常漫長曲折的過程。很可能,比最悲觀的預測結果還要漫長,而且也有可能出現反覆。

關鍵詞:科技

美國雖然經過長期的去工業化,工業產值佔GDP的比重持續下降,但大部分都是價值鏈上游科技含量最高的部分。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在全球分工體系中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中國雖然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但在涉及高科技產業的技術積累、創新、研發等各環節同美國有著巨大的差距。
跟基礎產業不同,高科技產業依託的是長期的產業布局、技術積累與人才儲備,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何一個國家要想迎頭趕上,都需要腳踏實地的走完這一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況且由於美國日漸森嚴的技術壁壘,以往中國寄希望於彎道超車的以市場換技術、產業併購等方式在實際操作中越發艱難,這也是為何我們提出建立創新型國家的原因。
科技實力是構成國家間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每當中國追得稍有起色的時候,美國就試圖將中國摁住摩擦一番,但兩國的產業鏈確實已深度融合,經濟存在較強的互補性。所以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美兩國將呈現出一種接觸與遏制、摩擦與療傷、合作與對抗、超越與碾壓反覆膠著出現的複雜局面。

關鍵詞:戰爭

中美兩國會不會出現圖窮匕見的戰爭局面呢?答桉是不會。對於形成均勢的雙方來說,無論哪一方稍佔上風,公開撕破臉皮的代價都是難以承受的。
兩國在核心利益方面並不存在大範圍的交集和重疊,這就決定了雙方可以清晰地向對方劃出紅線,確立好各自的行為邊界。中國並不謀求挑戰美國的核心利益和霸權地位,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更像是中國為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而主動給美國吃的一顆定心丸。而美國呢,儘管頻繁在中國所關切的核心利益上搞一些小動作來刺激中國,但離直接的戰爭還相距遙遠。對於一個愛惜羽毛的人來說,虛張聲勢永遠比刀光劍影要來的實在。
從時間上來說,美國也已錯過了跟中國動武的時機。如果真的想全面遏制中國,那就不僅僅是貿易戰的問題了。而是趕在中國享受到全球化分工的產業紅利之前,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人才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聯動打壓及封鎖。同時還得拉攏傳統盟友及勢力範圍內的所有國家,搞強制性的選邊站隊,對中國進行全面圍堵。而若想實施這一構想,就需對傳統對手進行戰略收縮(如俄羅斯),避免其與中國結盟或抱團取暖。同時對自身盟友及外圍國家施以利益安撫,令其死心塌地的配合美國的圍堵戰略。從顏色革命、北約東擴、美國優先等一系列動作來看,美國的實際作為是與此相反的。
何況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工業產值世界第一,GDP接近美國的三分之二,按購買力平價核算的GDP則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建成全球唯一覆蓋各行業的全面工業體系。從這個發展現狀來看,跟中國全面戰爭的時機已然失去,而且是永遠的失去了。


關鍵詞:人才

中美競爭的核心在於科技實力的競爭,而背後的根源則是人才的競爭。

不得不說,對於人才尤其是創新型人才來說,中國同美國在培養體系、使用制度、孵化機制、開放程度、產權保護、社會寬容度和學術自由度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將極大的影響中國在科技上追趕美國的進程。
以人體科學為例,數十年來有大量的科學家投入其中,獲取了詳盡的實驗數據與豐厚的科研成果,但是很多國人依然以狹隘的視角和有限的認知將其斥為迷信或騙局,這種科研氛圍與評判方式是難以產生大量的創新型人才的。
著名的臭鼬工廠和谷歌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當初的很多想法在現今的人們看來無異於異想天開,但後來卻因此產生了很多劃時代的科技成果。對比我們毛坦廠中學、黃崗中學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兩國間的差距可見一斑。
日德兩國在二戰末期被炸得稀爛,基礎設施嚴重毀壞,國家資源被完全榨乾,但均使用了20年左右的時間就從廢墟上站起,躋身一流強國的行列,就是因為擁有人才的基礎。
未來的中國呼喚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大家,也呼喚產生錢學森式大家的創新體制、無限思維與科研氛圍。
在中國科技官員仍然被傳統科學概念束縛的現狀下,在中國高校佔據全球高校百位排名統治地位之前,在中國成為全球科技人才首選移民地之前,請勿輕言真正的崛起與復興。

關鍵詞:文化

我們用文化而不是文明這個詞,就是為了刻意避免落入所謂的文明的衝突的語境當中。有些人把地緣政治中國家間利益的碰撞上升為文明之間的衝突,人為的製造並誇大不同文明間的對立與隔閡。然後再以此為證據來反向證明國與國之間衝突的必然性與合理性,為XX威脅論尋找市場。
這種沙凋邏輯吹起的泡沫,不給他主動戳破,簡直是白瞎了我們作為地球村村民這個大活人了。
所謂的文明的衝突,更像是宗教衝突的升級版。而宗教間的隔閡雖然天生無解,但卻是可以人為的澹化和消解的,除非是具有強烈排他性與侵略性的宗教。而在中國文化中,你是很難找到上述因素的。
在中國的頂層設計中,中華文化的復興是和國家崛起的戰略緊緊捆綁在一起的。而在中華文化的傳統里,個人的命運則是和國家的命運緊緊捆綁在一起的。
和西方由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引發的思想解放、經濟發展、制度升級不同,中國的變革順序將是正好相反的,即未來中國將由社會發展、制度創新而引發文化繁榮,特別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繁榮。這將在一方面構成國家間競爭不可或缺的獨一無二的軟實力。另一方面也將在可預見的未來時間裡,為中國的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文化紅利。
歷史上,中國社會從來就不是一個宗教型社會,它的世俗性遠遠大於它的神性。儒家強調積極入世,古代社會精英即士大夫階層普遍擁有的是建立在家國情懷基礎上的內聖外王、修齊治平式的人格完善與自我實現。在中國文化的語境里,國家不是一種哈耶克所稱的「必要的惡」,而是與個人發展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這一主旨不會改變。一方面,民族思維定勢和性格特徵是可以世代相傳的;另一方面,歷史是有其慣性的。
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未來中國人,不僅不會在西方強勢話語權與地緣優勢下,漸漸喪失傳統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與信仰特徵,反而會大大加強這一特性。這是由中國文化獨特的內涵與價值所決定的。這種文化上的復興將從語言(中國字)、文學(經論詩詞)、藝術(傳統宗教)、建築(風水)、服飾(民族風)、美學(超科學主義)、歷史(信息溯源)、宗教(現代化)等角度全方位地反思與審視自五四乃至上溯至清末以來的對於傳統的自我否定與解構。
那麼,文化這種形而上的東西,對於實際的發展有用嗎?答桉是有用,而且作用巨大。作為一種社會共識,它會帶來認同感,而對於一個龐大的國家來說,共識是多麼地珍貴與美妙!
已順風順水發展了200多年的美國社會,容錯性是遠低於中國的。除了財富分配導致的社會分裂,人口結構的改變(拉丁裔人口)所帶來的種族/族際間的摩擦與衝突,也會嚴重的撕裂美國社會,造成總體凝聚力的下降。中國在發展的道路上每前進一步,美國社會的焦慮就增加一分。民眾會將對自身境遇的不滿輕易的上升為對政黨、階層、族裔間的憤懣,從而懷疑、動搖維繫一個多元社會所必須的總體共識與文化認同。未來這種共識與認同的破滅之際,也就是美國社會的崩潰之時。
與此相對的是,在當下的中國,無論地緣政治環境多麼惡劣,內部形勢多麼緊張,民族整體處於上升期的大趨勢不會改變。中國文化所固有的特質與內涵,數千年來在每一位個體或群體中形成的積累與沉澱,將伴隨著民族自信心的重建,對包括儒釋道在內的傳統文化形成一股推力,促使它在一次次陣痛中完成重構與復興。這一趨勢是不可逆轉、難以阻擋的,並且將在某一個量變達到質變的時間節點,觸發它的狂飆突進。在這一變革到來的前夜,讓我們靜靜地等待。
當然,在我們採訪結束后,相關特異功能人士特別叮囑:結果就算是再有利、趨勢就算是再明顯,對於我們來說依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審慎的作為。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事在人為,未來的樂觀並不是當下我們懶惰懈怠乃至驕奢淫逸的理由,如果那樣的話,結局隨時有可能反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歲月依然無情,人間依舊滄桑,未來國家的崛起之路,我們將一路陪伴並從容走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0: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