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口加速流向城市群都市圈?更多城市局部將收縮

[複製鏈接]

20

主題

21

帖子

13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3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
隨著幾份新型城鎮化重要文件的發布,小城鎮化戰略開始退出,大城市全面放開落戶,未來人口將進一步向都市圈、城市群集中。隨著城市化發展的不斷成熟,農村進城人口總量會不斷減少,會有更多城市城區的局部區域出現人口減少現象。
城市是收縮還是擴張,人口的流動至關重要。
伴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落實,人口在空間上的再分佈,被認為是未來城鎮化過程中,重塑城鄉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5月27日至30日,第七屆清華同衡學術週在北京召開。在此次會議上,來自城鎮化、國土、農業等各個領域的重量級學者和從業人士,參與討論了上述議題。
老城衰落與新城鬼城或併存
隨著我國《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等新型城鎮化重要文件的發布,小城鎮化戰略開始退出,大城市全面放開落戶,未來人口將進一步向都市圈、城市群集中。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范毅在此次學術週的「鄉村振興的'知'與'行'」論壇上表示,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年間,在外出人口方面,流向城鎮人口在500萬以上規模大城市的,佔全國外出人口總量接近50%。
儘管外出務工人員主要流向大城市,但農業人口轉移進城落戶的主要載體則是中小城市。范毅指出,在農業轉移人口方面,中小城市是解決當地農民進城的主要載體,有接近80%的農業轉移人口是在本地城鎮解決進城問題的。
「(這十年中)整個人口流動的趨勢是很明顯的,是從農村流向城市,本地縣城也是吸納農村人口進城的主要載體,而人口一旦流出縣域,則主要是流向了大城市。」范毅表示。
未來,人口如何流動?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盧慶強表示,隨著城鎮化背後動力機制的變化,我國城鎮化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城市承載人口比重進一步上升,其主體作用將會強化,而都市圈作為城市群引擎和組織核心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城鎮人口將進一步向大城市以上和縣城兩級城市聚集。
這樣的人口流動趨勢,會對城市發展,尤其是收縮型城市的發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首先需要了解收縮型城市的現狀。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曾根據住建部每年發布的《城鄉建設統計年鑑》測算,2014年至2017年間,在年鑑所統計的661個城市中,有127個城市的城區常住人口數出現了下降,有23個城市城區人口在這4年間持續下降。
同時,我國的城市收縮程度較輕,持續時間較短。根據一些學者的測算,我國的收縮型城市中,中低度收縮的城市佔比超過80%,少數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進入高速收縮期。
在此次論壇上,多位與會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隨著城市化發展的不斷成熟,農村進城人口總量會不斷減少,會有更多城市城區的局部區域出現人口減少現象。
一位與會的貴州城市規劃人士告訴記者,從貴州當地的情況來看,收縮狀況更加明顯,人口流失更快的是農村和小城鎮,除了一些資源型城市以外,當地的大多數三四線地級市實際上還處在城區擴張的階段。
范毅近日撰文指出,對一些中小城市來說,如果不去改變依賴房地產發展城市的路徑,不去改變同質化的建設模式,極有可能面臨老城衰落和新城鬼城同時存在的現象。
「小城市和小城鎮,一字之差,區別卻很大。」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城市管理系主任王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稱,對於收縮型中小城市而言,由於相對集聚了比較多的人口和產業,短時間內只是處於縮減而非衰退,不能不發展,而要控制其不「長大」。但對於一些已經處在快速衰退階段的小城鎮,則要正視其在城鎮化過程中自然衰退甚至消亡的趨勢。
人口減少城市如何應對
面對越來越多城市可能將出現人口減少的現象,應該如何應對?
從國際經驗來看,土地和公共設施的整備成為重點。在日本,由於三大都市圈和地方中心城市以外的城市人口減少現象較為普遍,在財政壓力下,「精明收縮」、「緊湊型城市」成為日本相當多城市喊出的口號。
為此,日本政府在2014年出台了《立地適用化計劃》和《地域公共交通網路形成計劃》兩項製度,以支持地方政府的城市瘦身和控制其對基礎設施的維護和管理支出。同時,一些地方實施了「居住誘導策略」,從而保持城市特定區域的居住人口密度。
從我國來看,在土地的規劃利用層面,上述來自貴州的城市規劃人士認為,伴隨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和實施,也將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鄉鎮級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在規劃過程中,就要體現「有增有減」和結構調整併存。
這位貴州的城市規劃人士表示,對於一些人口持續流失的鄉鎮和城市,要堅決落實減量規劃。而對於一些尚處於城市收縮初期的城市,在控制增量的同時,主要還是以內部的空間結構調整為主,尤其是將一些城市過剩的工業用地,實現用地性質、功能和用途的更新。
調整過去按照行政等級配置土地指標等資源的做法,是多位與會專家共同持有的觀點。在此次學術週上,也有自然資源系統的研究人士表示,應當打破傳統的行政級別主導的建設空間配置方式,以區域為單元,建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互容互通機制。
該研究人士表示,同時應設定城鄉建設空間利用上限,建立市市間、市鄉間「地隨人走」的流動配置機制和彈性調整機制,體現中央政府管控原則性,賦予省級政府和地市政府配置資源的靈活性和積極性。
由於中央已經明確要求收縮型城市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基於空間治理的城市更新也開始引起重視。
范毅在上述文章中建議,要積極推進舊城更新改造。在舊城更新改造中要採取微改造模式,降低改造和管理的尺度,要倡導精細化管理,像繡花一樣去管理和更新城市。
而在公共服務領域,王偉認為,由於收縮型城市往往伴隨著產業衰退,財政收入不足等問題,可以用於城市發展的資源和資金有限。
王偉表示,對於這類城市應當制定政策引導當地政府,將其有限的資源和資金,投入到長期缺失的公共服務領域,以及增加生活、生態空間的供給上。從而增強城市活力,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短期經濟總量的增加,「核心是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城市發展考核機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7: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