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光證實停止供貨華為,存儲晶元「斷糧」危機逼近

[複製鏈接]

9

主題

9

帖子

7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瑪麗的貓 發表於 2019-5-30 10: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華為在晶元供應上有兩大關鍵命脈,一是台積電的持續供貨,二是存儲晶元來源的確保。然而,全球第三大 DRAM 內存、第四大 NAND Flash 存儲供應商美光 5 月 29 日對 DeepTech 表示,已經暫停向華為供貨。根據美光 2019 財年上半年財報,華為占其營收份額達 13% ,美光正在評估可行方案以降低對公司業務的影響。這是美光首次針對華為事件做出回應。

同一時間傳出,華為高層頻頻拜訪三星、SK海力士、 LG Display 等存儲晶元和顯示屏關鍵零部件供應大廠,確保能繼續供貨這些關鍵零部件,不要加入美國發起的制裁行動。


美國掌握 20% ~ 30 % 存儲晶元市場

根據市調機構 TrendForce 統計,全球前三大內存供應商和市場份額分別為三星 42.7 %、SK海力士 29.9 %、美光 23 %。再者,全球前五大 NAND Flash 供應商分別為三星、東芝、西部數據、美光、 SK 海力士,其中三星市佔率約 30 % 、美光約 15 %。

從上述數字可看出,美光在內存約掌握五分之一市場,快閃記憶體市場如果以美光加上西部數據的全球份額,可能高達 30% ,華為在存儲晶元上能依存的命脈,就只剩下三星、 SK 海力士,因為東芝加入禁運的可能性也是不小。

華為每年採購韓系零部件金額約 100 億美元,其中在存儲晶元的供應是依賴三星和 SK 海力士提供 DRAM 和 NAND Flash 晶元。

行業內人士分析,三星等韓系大廠目前仍在維持對華為的供應,處境應與台積電類似,雖然三星的 DRAM 和 NAND Flash 技術多數掌握在自己手上,但在製造方面,根據美國商務部的「出口管制」規定,只要銷售給華為的產品當中涵蓋硬體、軟體等的美國技術含量超過 25 % ,就會被要求禁止,但三星和台積電都未把機台設備計算進去,因此可以繼續供貨。


機台設備成了美國禁止令下的最後一項「致命武器」

不過,台積電對於技術含量低於 25% 的計算方式,是與美國律師討論過後的結果,傳出並未正式獲得美國商務部的全然認可,因此,對於後續是否會有來自美方的壓力,各界十分關注。

業界一直傳言台積電持續供貨華為一事,頻頻遭受美國的「關切」,可以猜測台積電確實扛下不少壓力,尤其在整個晶元供應鏈上都紛紛斷開華為,從 Arm 、EDA、高通、英特爾、美光、Google 等軟體和硬體,而國際標準組織如 SD 協會、 WiFi 聯盟、 JEDEC 協會則是態度搖擺不定。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在 Arm 暫停與華為轉移技術后,原本寄望開源架構 RISC-V 可以成為自主可控中國芯的一線希望,至少在物聯網晶元上,可以取代缺少 Arm 技術架構的衝擊,但現在看來狀況沒有這麼樂觀。

因為,美國 RISC-V 業者也被納入管制名單中,不能向華為進行技術轉移,至於在大陸的 RISC-V 生態體系方面,國內採用 RISC-V 架構的廠商是否能繼續提供服務給華為?目前還不明朗。

再者, 5 月 29 日也傳出美系光刻膠和研磨液大廠陶氏化學( Dow Chemical )因為美國商務部的規範,旗下所有產品均受美國出口法規約束,不得再銷售任何產品給華為。

這個消息一傳出,立即引發相當大的震撼,因為半導體生產流程主要是依賴機台設備和原材料,目前看來原材料也被列為管制項目,至於美國要不要把機台設備也列入範圍,現在處於「模糊空間」,一旦美國朝最關鍵的機台設備下重手,恐是致命一擊。

這次傳出不再供應華為的是光刻膠和研磨液大廠陶氏,其製造的產品是半導體製程中無可避免的材料,如果陶氏表示不能賣給華為,那台積電採用陶氏的原材料生產的晶元,繼續銷售給華為旗下的海思是否也在限制之列?

供應鏈認為,陶氏化學所生產的產品並非是獨家供應,其他替代廠商有德國的巴斯夫、日商信越、日商 JSR 等,因此,台積電若是不能用陶氏的原材料,用替代供應商來幫海思生產,仍是可行的。

由於陶氏並非是海思的直接供應商,海思只是 IC 設計公司,不需要採購這方面的原材料,但是幫海思代工生產的台積電需要,因此,陶氏這個「劃清界線」的說法公開后,外界揣測隱含有一種將責任推給台積電,或是間接給台積電壓力的意味。

不過,業界也分析,陶氏的原材料主要用於半導體製程上,但其實在部分組裝產材料上也需要陶氏的產品,因此,陶氏應該是有直接供貨給華為,這份宣言主要是澄清供貨華為的業務部分,並非如外界所揣測的,有逼台積電加速表態要「選邊站」的意味。

業界甚至開玩笑表示,每一家美系設備大廠為了表達「忠誠」,都可以如法炮製發表一份禁運華為、海思的宣言,但其實華為和海思根本不可能是設備廠的客戶,最後全部會被「導引」至逼台積電「表態」。

這些說法雖然都是玩笑話,但也呈現出美國一路對華為窮追猛打的過程中,台積電所處地位的重要性,隨著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業者都陸續斷開華為,台積電未來面臨的壓力會持續增加,但只要台積電繼續出貨,至少華為在短期內不會有運營陷入停擺的問題。

另一個重要趨勢是,全球不少大型電信運營商都宣布停售華為產品,包括華為首款 5G 手機的預購活動也都喊停,由於華為海外市場的業務收入至少佔 50%,傳出華為內部也緊急做出反應。

供應鏈指出,華為開始對晶元供應鏈進行「去美化」,能由海思供應的產品盡量由海思負責,因此第一時間擴大對台積電、日月光等代工廠、封測廠的下單,能拉多少庫存就拉多少,把年底前所需的晶元盡量囤積起來,全力防止斷鏈危機。

由於高通、博通、英特爾等美系供應商都不能再出貨給華為,很多 IC 設計訂單都轉到台灣晶元供應商如聯發科、瑞昱、聯詠、矽創等,取代美系晶元供應商。

不過,長期來看,華為很難完全把美系的晶元供應商都替代掉,因為不少關鍵晶元仍是由美系供應商獨佔。


華為手機的海外市場恐被三星瓜分

華為在 2019 年第一季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上搶下 19% 份額,創下史上最高紀錄,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品牌廠,僅次於三星,且當時業界認為一直到 2019 年底,華為都能維持全球第二的寶座。

然美國禁令下來后,華為海外的銷售量勢必會受到影響,加上未來智能手機若無法使用 Google 應用軟體和服務,海外消費者的接受度絕不樂觀,公司內部目標是儘快提升國內市場的份額,補上海外減少的損失。

業界認為,華為損失的海外手機市場份額最有可能被三星搶走,其次是小米、 OPPO 、 Vivo 等國內手機品牌廠等。

再者,蘋果也有可能分得部分市佔率,但若是國內禁售蘋果 iPhone ,或是提高蘋果的關稅,也會是中美摩擦之下的另一場風暴,屆時三星將是不折不扣的大贏家。

華為在 2018 年智能手機銷售量為 2.05 億台,由於 2019 年第一季的強勁成長表現,當時市場調研機構將 2019 年全年手機出貨量上調至 2.4 億~ 2.6 億台,但眼前隨著情勢惡化,華為 2019 年的手機出貨量已經被市場下調至 1.65 億台,其中以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影響最大。

由此可知,這一次美國對華為的制裁令下來,重創華為後,最大受益者是三星,而且三星是在上游晶元端,以及下游系統端兩頭得利。

三星不但會接手華為在海外的智能手機市場份額,讓系統端的競爭實力越來越強,在上游晶元端,華為沒有了美光、西部數據在 DRAM 、 NAND Flash 晶元的供貨,也只能大幅依賴三星,這是非常危險的事。

因為與三星合作過的廠商都知道,三星的業務模式是從上游到下游全鏈掌握,一旦遇到與自家業務利益有衝突時,會毫無顧忌地斷開合作對象,不會有情義相挺的戲碼,也有很少有公司可以與三星長期合作。

美國商務部的制裁令下來,美系供應商無一敢繼續與華為往來,就像美光所言,公司有 13% 營收來自於華為的貢獻,業界認為,美光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高達 50 %,但在這一波狂風巨浪后,「去美化」的趨勢恐怕難以抵擋,只是看國內晶元技術的進度快慢,何時能補上而已。

中美摩擦持續發展,是全球兩大經濟體的對峙,民眾消費力道、全球經濟景氣都被影響,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也表示,美國對華為採取的限制措施,是會阻礙中國、美國,甚至是全世界的科技創新進展。

對於美系供應商而言,基於法規限制,美商不能不從,但情勢持續朝惡化的方向發展下去,即使是外商也非常擔心將逐漸流失中國龐大的市場業務,對公司長期發展而言何嘗不是損失。

在這場難以預期發展的戰爭下,沒有人是絕對贏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0: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