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丕真的想弄死曹植嗎?

[複製鏈接]

200

主題

288

帖子

178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管理

Rank: 4

積分
17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狼牙月 發表於 2019-4-21 18: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其實,我們只要翻閱正史就不難發現,曹丕和曹植兩兄弟的關係尚算融洽(當然,「融洽」二字要加引號,因為深宮大院長出來的兄弟不可能有真感情,平日里都是皮裡陽秋,虛與委蛇,這一點毋庸贅言)。表面上這對兄弟絕對過得去。據陳壽、魚豢等史家提供的資料來看,曹丕對其十分禮遇,可以說是寵命優渥,有五件事可以反映:

第一件事是曹植受爵封侯,所接受的賞賜十分之多,他甚至在詩里都反映了自己的奢靡生活,這比之於其他兄弟「名為藩王,實為囚徒」要強的太多。

第二件事發生在黃初三年。有人彈劾曹植謀反,滿朝文武都奉勸曹丕應該趁機打壓曹植,或者乾脆把他囚禁起來。但是曹丕力排眾議,寬赦曹植。

第三件事發生在黃初四年,又有人說,曹植建府逾制,而且家中珍寶又是宮中所無。您就算這次不把他弄死,也得趁機削其封地,減其爵祿。可曹丕不但不縮小他的封地,反而給他多增加了三百多戶。

第四件事情更能體現兄弟二人「上下循序,不相侵褫」。曹植動輒給曹丕寫家書,一寫就是七八封,可謂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我們來看看曹植是怎麼寫的:「近覽陛下事務扃雜,鮮顧己身,聖人訓『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慾,閑心勞形,養生之方也。』《列子》曰『執一而養產萬類。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望稍寬心,勿使案牘繁影,體魄羸虛。另武德侯六藝能幾?樂府能幾?茶飯安否?」(楊貞注《魏書》引曹植家書)

而曹丕每當得到曹植的家書之後,也都「備禮詳周,善言回復」,不管多忙,總要抽空回復一下,並且還附送弟弟一大堆禮物。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跟《三國演義》或者電視劇里反映的一樣,這對兄弟的矛盾已經到了白熱化階段,兄弟之間已經撕破臉皮,再無迴轉餘地,那曹植還何必惺惺作態,勸文帝要勞逸結合,甚至連武德侯曹叡的學習狀況、衣食住行也都一一關心?

曹丕更沒必要搭理他啊!

第五件事發生在曹丕接受外邦朝拜的節骨眼上。在外邦所進獻的珍饈玉饌當中,有一種果子堪稱奇珍,其形狀和味道類似今天的藍莓,味道酸甜適中。曹丕接過帖單,便直接在貢使的帖單上寫下批註,意思是說這個果子十分好吃,兄弟不得不嘗。之後,直接把帖單轉贈到曹植那邊去。但曹植的封地距離朝廷太遠,無意跋山涉水。為了不讓曹植飽受舟車勞頓之苦,曹丕下令侍從將此水果用冷水封住,快馬加鞭用了一天一夜將其運往曹植府第,其間竟折了兩匹寶馬!結果曹植品嘗之後評頭論足道:「陛下千辛萬苦所送來的東西也就是這麼稀鬆平常。」左右大臣紛紛跟曹丕勸諫說,曹植這回是找死,不能再留情面。曹丕只是微微一笑,恍若未聞。
由此可見,曹丕根本無意致曹植於死地,倘若其真的心懷叵測,曹植縱有通天徹地之能也死了十回。以往的小說家言指控曹丕有意謀害曹植,理據無非有三:一是文帝自忖才華不及子建,嫉賢妒能;二是曹植名動天下,又與鄴下文人集團過從甚密,其「一呼百應、贏糧景從」的影響力令人忌憚;三是子建生性桀驁不馴,即使動用帝王之術也難以教化,留下終為大患。這三條看似是無懈可擊,但若仔細加以玩味,就會發現完全是向壁虛構。

首先,曹丕本人文武雙全,根本用不著嫉妒曹植。我們不妨看一下,史家對曹丕文才的評價:「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迭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文心雕龍》中對曹丕和曹植文才的比較)

我們再看一下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的記載:「曹子建鋪排整飾,立階級以賺人升堂,用此致諸趨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紙揮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韻,以絕人攀躋,故人不樂從,反為所掩。子建以是壓倒阿兄,奪其名譽。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曹子建之於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稱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論大抵如此。」

我們可以搜一下國學百科,裡面記載了曹丕大約五六十個作品。字斟句酌的賞鑒過後,大家就會發現,「子桓以樸素見著,而子建以華麗知名」。這是文韜,二者平分秋色,各擅勝場。在武略方面,曹丕更勝一籌,《三國志》載其「逐禽輒十里,騎射嘗百步」,曾經輕鬆的以一根甘蔗擊傷過徐晃的部將。可見嫉賢妒能之說純屬子虛烏有。

其次,曹丕在未登大寶之前就已經掌控了魏國的輿論網路,完全不用畏懼曹植以筆為刀,抨擊時弊。有人說,曹植「詞彩華茂,情兼雅怨,粲溢今古」,其筆含機鋒,極其善於煽惑人心。這應該讓任何一位帝王都深感頭痛。但曹丕卻不存在這方面的困擾。

俗話說:「積銷毀骨,投杼逾牆。」士子們發動「清議」的威力,當真能移山填海。這個道理,文帝豈有不知?因此,其未及弱冠之時,就在掐謀思算如何接盤「魏國的輿論網路」。(史書載曰:「始文帝為五官將,與偉長、孔璋、元瑜、德璉、公幹並見友善。」)

「該覽學籍」的劉劭、「文質和厚」的王象、「禮命蹊躇」的徐幹、「妙於音律」的阮瑀等等言路上的領袖,早就被其羅致帳下,俯首聽命。

用今天的話來形容,以上這幾位可都是粉絲千萬級的「網路大咖」。如果曹植號召一萬人給曹丕「唱衰」,第二天,曹丕立刻能夠動員十萬人給自己「點贊」。

既然在輿論場遊刃有餘,曹丕當然就沒必要痛下死手,以免落個「兄弟相殘」的惡名。這是站在曹丕角度的兩點考量。
最後,曹植能夠不見戮於朝堂,跟自已的志向以及明哲保身的智慧不無關係。曹植這個人恃才傲物不假,但還知道進退,絕非是書獃子。具體來說,有五件事情可以一提。

早在自己的父親(曹操)攫取相權之初,曹植就表現出自己無意於未來的大位之爭,並著《白馬行》以述其志:「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事後,曹植將此詩傳遍京畿,示無克紹萁裘之志,只想當一名馳騁沙場的將軍。因此,曹操的諸子之中,很少有人把他當成潛在的競爭對手。

曹植辦的第二件事是力挺兄長,以魏代漢,這令曹丕大感慰懷。獻帝下第二次明詔,表示自己願將漢室江山拱手相讓之時(亦即曹丕受禪前昔),曹植就暗自備下一篇表文以作勸進之用。(當時雖說曹丕還沒答應獻帝要行唐堯之事,但是曹植胸有遠見,料到曹丕早晚必然稱帝,因此提前作此表文以成擁立之功)其文略曰:「陛下以盛德龍飛,順天革命,允答神符,誕作民主。乃祖先後,積德累仁,世濟其美,以暨於先王。勤恤民隱,劬勞戮力,以除其害;經營四方,不遑啟處。是用隆茲福慶,光啟於魏。陛下承統,贊成前緒,克廣德音,綏靜內外。紹先周之舊跡,襲文武之懿德;保大定功,海內為一,豈不休哉。」

曹植這篇表文正好跟獻帝第三次詔諭一起送到府中。曹丕看了以後淚流滿面的說:「到底還是一個娘生的!你看其他諸位弟弟哪裡有你這番心意?」


曹植辦的第三件事是自剪羽翼,這也讓曹丕大減猜忌之心。有一次在朝堂上,曹丕就跟曹植說,你手下有一對丁氏兄弟,自視甚高,總想行王佐之事,把你往帝位上推,這個事你知道嗎?曹植回答說,知道一點兒,早在父親垂危之刻,他們就想把我往世子之位上推,還四處給我搖旗吶喊。但我壓根沒跟他們合作,這點兄長可以放心。曹丕說,依你之見這二人怎麼處置?曹植說,當初留著他們只是為了盡詩文唱和之興,如果他們讓您感到不爽,可以把他們抓起來殺掉。

曹植做的第四件事情是打感情牌、打孝道牌。曹植自去臨淄之後,每隔一段時間便會跟身居後宮的卞夫人通信,其中不乏歌功頌德之句:「我后齊聖,克暢丹聰。不出房闥,心照萬邦。年逾耳順,乾乾匪倦。珠玉不玩,躬御綈練。日旰忘飢,臨樂勿宴。去奢即儉,曠世作顯。慎終如始,蹈和履貞。」此舉既是向母親聊表赤子之心,也意在提醒曹丕:我們是一奶同胞的兄弟。

此外,曹植著意為其兄曹丕延覽人才,也讓曹丕倍感滿意。曹丕即位之初,魏國上下以管寧為首,掀起了一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他極力倡導「邦有道則是,邦無道則隱」,暗諷曹丕「寡德少財,不逮魏武」。這個時候曹植就站出來為大魏集團洗地,並寫了一篇文章,我們可以看一下:「世有聖宰,翼帝霸世。同量乾坤,等曜日月,玄化參神,與靈合契。惠澤播於黎苗,威靈震乎無外。超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齊泰。顯朝惟清,王道遐均,民望如草,我澤如春。偉哉言乎,近者吾子。所述華淫,欲以厲我,只攪予心。至聞天下穆清,明君蒞國,覽盈虛之正義,知頑素之迷惑。今予廓爾,身輕若飛,願反初服,從子而歸。」(摘選自《鏡機子》)

大概意思是說,現在是聖君當朝,賢臣執柄,政治生態良好,大家都應該出來為魏國建立事功。在他的呼籲之下,至少有76名文人墨客入仕魏朝。雖然說這些人不見得有才能,但這讓曹丕感覺到曹植真心是在輔佐自己。綜上所述,曹植並沒有給曹丕留下一個難以駕馭的印象。法家主張「譽之賞之不勸,罰之毀之不畏,四者加焉不變,則除之」,既然曹植這麼聽話、這麼懂事?曹丕實在沒理由再起殺機。

有人說,曹植屢次向曹丕、曹叡父子遞交《求自試表》,都石沉大海,等於是被這對父子剝奪了更上一層樓的機會。這難道不能說明曹丕對其防備有加,生怕其大展駿足?孰不知《羅織經》有言:「人皆可罪,罪人須定其人。」在帝王家眼中,上至三公,下及黎庶,都被視作是可以竊取九五之位的犯罪「嫌疑人」。曹植自然也在「嫌疑人」之列。但是比起其他天潢貴胄、皇親國戚以及以司馬懿、吳質、陳群為首的六大望族來說,曹植實在不能說是曹丕重點的防範對象。

總的來說,曹植在父親去世后的近七八年中,與兄長曹丕的關係大體平順,可以說波瀾不驚。後世的藝術家憑空杜撰出二人之間的種種恩怨糾葛,不過是攝人眼球的手段罷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3: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