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巨鹿決戰

[複製鏈接]

200

主題

288

帖子

178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管理

Rank: 4

積分
17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狼牙月 發表於 2019-4-4 16: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裡要詳細說明的是當時巨鹿周圍對陣雙方的情況。
  秦國一方:圍城的是王離的十萬秦軍,他們的責任是每日吃飽了飯就三班倒日夜不停的攻擊巨鹿城,而王離他們的糧食由甬道源源不斷的送達。所謂甬道,是兩旁有牆或者其他屏障物體遮擋的運糧通道,有的甚至不僅兩旁有牆,頂上也是封閉的,修得就跟管道或是隧道差不多,可以保證糧草可以在最少受到外界影響的情況下運送到目的地。守護甬道安全,保障甬道暢通的是章邯的二十萬中央集團軍。
  反秦武裝一方:除了項羽和他的五萬楚軍外,巨鹿城裡是苟延殘喘的趙王趙歇和他的殘部,每日就在死亡線上掙扎,自己都自顧不暇是不能指望的;巨鹿城外倒是彙集有十幾支大大小小的反秦武裝,但起先有不怕死的率軍衝擊秦軍陣營,衝進去的人很快就跟泥牛入海一般沒了消息。其他的反秦武裝的首領一看這陣勢都不敢有所動作,只是遠遠的安營紮寨,搭好防禦的營壁,選好撤退的後路,每天派人坐在營壁上遠遠的眺望巨鹿城下的戰鬥,時刻準備著一旦巨鹿城破則隨時開溜,真正的作壁上觀。
  所以對項羽來說,除了自己手上的五萬人馬以外,並沒有任何一支友軍可以幫得上忙,要贏只能靠自己!
  我們知道戰鬥中要以寡敵眾,以弱克強,就不能瞻前顧後,需要的是一往無前的精神。為了表示自己不成功則成仁的決心,斷絕自己和手下的雜念和退路,項羽在漳水邊集合了他所有的人馬,當眾燒毀了一切多餘的輜重及所有可以渡江的船隻器具,並且只留給每個人三天的口糧,其餘的食物一律沉到江心,意思非常的明確——三天之後的糧食就在敵人的軍營之中,消滅敵人就能吃飽飯。
  所有人的生死存亡在此一舉!
  當然項羽不是傻子,完全沒有把握的事情是不會去做的,通過前期英布的試探,項羽準確的意識到秦軍也不是就強大到無懈可擊的地步。三十萬人聚攏在一起確實是好大一片,但如果攤開既要四面圍城,又要保護甬道,單位面積上實際的人數也就變得有限。秦軍要防備的地方多了,在那個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各部分之間相互聯繫支援也就不那麼及時,加上戰役持續了這麼長的時間,各路反秦武裝雖然陸續在巨鹿周圍集結,但都不敢有實質性的動作,讓秦軍也對反秦武裝產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這都給了楚軍以可趁之機。
  為了三天之後能吃上飯,楚軍將士們馬不停蹄的趕往前線,迅速投入到激烈的戰鬥中。
  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敵則戰之。」,楚軍反其道而行,以一圍十主動進攻,反過來分次包圍王離的秦軍,準備在局部集中兵力將秦軍各個擊破。
  在項羽的帶領以及覓食這個動物最原始的生理需求驅使下,楚軍上下迸發出驚人的戰鬥力,抵達前線的第一天就連續與秦軍交戰九次。戰場上楚軍將士各個以一當十,青筋暴露,喊聲震天,所過之處秦軍士兵像割麥子般的一片片倒下。
  楚軍的行動不僅出乎秦軍的意料,打了秦軍一個措施不及,一往無前的聲勢更是震懾各路反秦武裝,他們光是從營壁上眺望巨鹿戰場,就已經是嚇得心膽俱寒,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動作。
  秦楚兩軍的交戰從日出一直打到日落,最終楚軍大敗秦軍,不僅奪取並破壞了秦軍供糧的甬道,還擊殺了秦將蘇角。僅僅一天時間,項羽便基本上將秦軍的長城軍團打得失去了戰鬥力,軍團主將王離被俘,副將涉間拒不投降自焚而死,而章邯則率兵撤退到漳河南岸。
  身為軍隊副將卻敢擅自殺死主將宋義,已經讓項羽名聞諸侯,而巨鹿城下扭轉乾坤的一戰更讓項羽威震天下。巨鹿之圍解除后四周援趙的反秦武裝首領去拜見項羽,他們都還沒有從親眼目睹的這場驚天大戰中回過神來,入到楚軍軍營不由得心生一種朝聖的感覺,每個人都五體投地的跪伏前行,不敢抬頭直視項羽,心悅誠服的推舉項羽做了所有義軍的統領。
  項羽還問他們,給位今後準備怎麼辦?
  大家都面面相覷作聲不得,心想您老這麼猛,以後的事自然是一切聽您的指揮,我們哪裡知道怎麼辦。
  憑藉巨鹿一戰,項羽從一支反秦武裝的副將一躍成為天下反秦武裝的首領,但實際上戰鬥並沒有因為長城軍團的覆滅而結束。楚軍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源於項羽的行動過於迅速,秦軍準備不足,而章邯的二十萬秦軍撤退到漳河南岸后逐漸穩住了陣腳。說到兩軍當面鑼對面鼓的擺開陣勢交戰,身為秦軍名將的章邯並不怵項羽,於是秦楚兩軍再次僵持了下來,這一僵持就僵持了將近六個月。
  章邯是秦朝最後一位名將,對他的身世背景我們知道的不是很清楚。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的名將不同,章邯本人並不是行伍出身,在成為帝國最後的軍事支柱之前,他是替皇帝管理小金庫的少府,卻因為帶領一支由罪犯和刑徒臨時組成的烏合之眾擊敗周文數十萬的大軍而一戰成名,成為了帝國繼白起、王翦、蒙恬之後的又一位名將,由此可見天賦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實實在在的存在。
  作為名將,章邯尤其擅長打逆風仗,常常能通過迷惑對手敗中求勝。在此之前章邯曾經在戲水邊擊潰周文的數十萬大軍,在定陶外偷襲項梁的楚軍,可以說每次都像為奄奄一息的秦帝國注入一針強心劑,使得秦朝能得到暫時的苟延殘喘。但是章邯的成功很大的原因在於他獲得朝廷在後方全力的支持,然而這一次幸運女神沒有再眷顧章邯,因為在巨鹿之戰發生的之前,秦政府的內部出現了巨大的變故:章邯背後的支持者,秦朝丞相李斯被腰斬於咸陽東市。
  而李斯,可以說是在嬴政駕崩後秦帝國這艘巨輪上最後一個合格的舵手,他的死意味著在風雨飄搖中帝國的傾覆只是時間的問題。

200

主題

288

帖子

178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管理

Rank: 4

積分
1784
沙發
 樓主| 狼牙月 發表於 2019-4-5 09:29 | 只看該作者
帝國的終結
  沒錯,摘了桃子的人就是劉邦。
  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項羽軍中是有劉邦的卧底和眼線的,或者說項羽軍中有人與劉邦暗通款曲,不斷的給劉邦傳送一些有關項羽部隊的最新信息,使得劉邦對項羽軍隊的最新動向至少有個大概的了解,而相對應的項羽對劉邦的行動則基本上是全然不知。
  劉邦的軍事實力、軍事能力都遠不如項羽,在進軍關中的過程中想要取得先機,項羽與章邯兩軍的僵持應該是劉邦最願意看到的局面,一旦這個局面被打破,不管誰勝誰負對劉邦入主關中的目標都是大為不妙。秦二世三年七月,當章邯已經明顯不支準備投降項羽的時候,劉邦正在從宛城向武關進軍的路上。雖然一路上的軍事行動中頗為順利,只是在武關前受到秦軍的阻撓,但劉邦仍然生怕項羽會搶在他的前面攻入關中,於是情急之下他偷偷的向秦政府派出了一個使者。
  這個使者名叫甯昌,魏國人,一個無名小卒而已。甯昌喬裝改扮矇混過武關後日夜兼程趕往咸陽,此行目的是想要面見趙高,傳達劉邦想勸降他的意願。但是甯昌雖然進了咸陽,卻遇到當時趙高因為「關東群賊作亂」的事情正受到胡亥的斥責,躲在家裡不見任何人,甯昌在咸陽一連等了多日最終也沒有機會和趙高見面。
  這時候劉邦的軍隊受阻於武關堅固的城防,遲遲不能前進分毫。一連多日收不到使者的迴音,心急的劉邦隨即展開B計劃:派遣手下兩位得力的說客酈食其和陸賈去說降武關的守將。正好這個時候趙高也派出使者和劉邦接觸,提出了由趙高與劉邦兩人「分王關中」的提議。因為趙高雖然沒有見到甯昌,但他也知道自己沒有能力阻止反秦武裝的前進,趙高想:與其坐等別人殺上門來滅了自己,還是不如主動媾和,說不定還能保住自己的富貴榮華。
  雖然有了使者的通信,但劉邦知道此時章邯已經投降了項羽,項羽的大軍勢不可擋隨時可能在劉邦之前入關。劉邦仍然心急如焚,等不得使者們里三番五次往來溝通,又擔心這是趙高的緩兵之計,於是雖然武關的守將已經原則上同意投降,但劉邦不願意再繼續拖延時間,命令軍隊趁秦軍守備鬆懈發動突然襲擊攻破了武關。我們知道關中地區是八百里秦川一望無際,基本是無險可守,劉邦攻破了武關,咸陽差不多就相當於直接暴露在他的眼前。
  佔領武關后劉邦揮兵疾馳,一路上嚴令軍隊不得騷擾百姓——實際上急於攻入咸陽的劉邦可能也來不及騷擾百姓,隨後又在藍田(地名)的南邊和北邊兩次擊潰了秦軍最後的抵抗,終於劉邦第一個到達了咸陽城外的霸上。出乎當時眾人意料的是,在霸上迎接劉邦的是坐著白車白馬,脖子上系著白布(表示要自殺)的秦王子嬰,他向劉邦納璽投降。
  也許有人問趙高、胡亥人呢?子嬰又是何許人也?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兩個都死掉了。秦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率軍投降項羽后,帝國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斷了,秦朝的大勢已經徹底的無法挽回。趙高由於擔心得知實情的胡亥會殺了自己,於是搶先發難,命令自己的女婿咸陽令閻樂帶兵去殺死當時正躲在望夷宮的胡亥。
  得到命令的閻樂以宮裡有賊為理由,帶著千把號如狼似虎的手下衝進望夷宮不分青紅皂白的見人就殺,嚇得宮裡的大臣、宦官和侍女們紛紛逃命,只有一個還算忠心的侍從仍然留在胡亥身邊不敢離去。胡亥這個時候才明白誰是身邊披著人皮的狼,他責怪侍從為什麼不早跟他揭發趙高的狼子野心,侍從也是很委屈:「我就是沒說才活到今天,要是說了不早就死了嗎?」
  死到臨頭的胡亥沒有一點君王的氣概,他最大的願望竟然只是見上趙高一面,但趙高怎麼會見他?最大的願望沒能實現,胡亥天真的想退而求其次,皇帝不做了,要做一個諸侯王,不行的話就做一個萬戶侯,實在不行就做個平民百姓,享受和以前始皇帝其他兒子一樣的待遇就可以了。
  估計這個時候閻樂也服了胡亥的傻勁,他用一種看白痴的怪異眼光看著眼前這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事到如今還不了解情況,都不知道他這樣的人是怎麼活到現在的。於是也懶得再跟這樣的傻子廢話,隨手把一把劍丟在地上催促胡亥自行了斷,不要再丟人現眼了。
  話說「天子升天,自有其道。」,到了這個時候,胡亥雖然不情願,但也不得不抹脖子自殺了,算是保留了天子最後一點尊嚴。
  這正是「一朝閻樂統群凶,二世朝廷掃地空。」(唐.胡曾《咸陽》)
  胡亥死後趙高自己也想過一把皇帝癮,但是當他佩戴玉璽大搖大擺的坐上皇宮正殿的龍椅時,整個大殿一陣地動山搖將他從椅子上震落。迷信的趙高認為這是上天不讓他做皇帝位,只好訕訕作罷,從殘存的皇室成員中選擇一個叫子嬰的皇親來即位。
  至於子嬰這個人,我們知道他不是胡亥的兒子(他還沒來得及有兒子),也不是胡亥的兄弟(早被他殺光了),而是胡亥的堂哥。準確的說子嬰是秦庄襄王異人的二兒子、嬴政的同父異母弟弟成蟜的兒子,在經歷胡亥屠殺剩餘的皇室成員中年紀最長,且素有賢名。子嬰雖然答應繼位,卻並不願意做趙高的棋子再受他的操縱,便在與自己的兒子商量后決定先發制人誅殺趙高。
  計議已定,子嬰在齋宮齋戒完成後故意裝病遲遲不去祭拜宗廟宣誓登基,平日里趾高氣昂做慣了大爺的趙高一看子嬰這小子如此的不配合,便上門指責,見面也不寒暄,直接劈頭蓋臉的罵道:「繼位延續宗廟的香火是國家最大的事,你怎麼可以再三推辭!」
  面對趙高的詰難子嬰沒有反駁,他先是低聲下氣的認錯,然後緩步接近趙高,突然從衣袖中拔出事先藏好的匕首將趙高刺死,隨後立即派人滅了趙高的三族。
  趙高死後,由於秦帝國已失去了大半天下,子嬰也不敢再稱皇帝,只能改稱秦王。但這個時候誰也沒有能力再扭轉局勢,當劉邦在藍田擊敗了秦軍最後的抵抗順利抵達霸上的時候,這個只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嬰只能向劉邦投降,做了劉邦的俘虜。
  一個強大的帝國,僅僅經歷了十五個年頭,就以一種略帶諷刺的方式走到了終點。
  公元前206年十月,時間進入了漢紀元,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0

主題

288

帖子

178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管理

Rank: 4

積分
1784
3
 樓主| 狼牙月 發表於 2019-4-5 09:29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章 不是秦王是漢王
  秦王劉邦
  劉邦最終第一個進入了咸陽。
  咸陽是當時國家政治權利的中心,當年為了滿足嬴政對窮奢極欲生活的需求,咸陽的宮殿之繁多、之壯麗是世間罕有的。做了半輩子平民的土包子劉邦進了秦宮就好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的感覺,看什麼都新鮮。劉邦從來沒有見過這麼豪華的房子,這麼精美的食物,這麼香醇的美酒,這麼多漂亮的女人,於是土包子劉邦馬上表露出他本性來,一屁股坐在胡亥那張寬大柔軟的床上告訴手下人:「今晚就住這了。」
  聽了劉邦的決定,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是劉邦的連襟樊噲。
  樊噲勸劉邦不要留宿在秦宮,劉邦打著哈哈說:「我們經歷了這麼多的艱難困難才獲得今天的勝利,享受一下有什麼錯,」然後一指旁邊站的一圈低著頭唯唯諾諾的宮女對樊噲說,「要麼你也選一個?」
  樊噲是個耿直的漢子,一聽劉邦的話,氣得掉頭就走,出門就直接找到了張良。
  張良也反對劉邦在秦宮及時享樂的行為,他告誡劉邦:「秦朝就是因為荒淫無道你才能獲得今天的成功,你現在的任務是為天下除暴安良,生活還是艱苦節儉一點比較好。眼下我們剛剛獲得一點勝利你就開始追求享樂,那和丟掉天下的胡亥有什麼區別,難道你也想落得和他一個下場么?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樊噲的話雖然不中聽,但希望你能夠聽從他的建議,我們還是回到霸上去住吧。」
  相對於在連襟樊噲面前的嬉皮笑臉,張良的建議劉邦還是會認真考慮的。最終他聽從張良的勸誡,而且做得更進一步,不僅把自己的全部家當搬出了秦宮,而且還就地封存了秦朝的府庫,既沒有帶走財寶也沒有帶走女人。回到了霸上軍營之中的劉邦還派人召集了咸陽地區的百姓代表,他當場向大家宣布:「大家受秦朝的苦已經很久了,我劉邦出發之前楚懷王曾經與我和項羽約定過:『先入關者為王。』現在我先來了,理應當是秦王,我來是為大家除暴的,請大家不要害怕。我軍現在就在霸上駐紮,保證不會影響大家的正常生活。我現在對秦朝的法律做一些臨時的調整,但具體事項要等諸侯們都到齊了再做商定。」
  隨後劉邦宣布暫時廢除所有秦朝的法律,實行有名的「約法三章」:殺了人的要償命,傷了人、偷了人家的東西的要受到相應的懲罰。深受倒懸之苦的關中百姓們知道有了這麼一個寬明的領導,自然是歡欣鼓舞,百姓們紛紛拿出自家的糧食自發趕到霸上來勞軍,又都被劉邦一一推辭了。
  劉邦的一番話其實別有深意。我們知道,對關中百姓來說「約法三章」並不能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秦朝法律的繁雜也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單純的約法三章根本不足以對王法治下的社會進行約束,說白了它只是劉邦用來爭取民心的一個手段而已。而且劉邦還給自己留了後路:我的話僅作臨時應急之用,一旦不如意可以等「諸侯」們來了再說。另外劉邦的話中有話,他不僅籠絡了民心,還特地將楚懷王「先入關者為王」的約定通過咸陽百姓之口昭告天下——在封建時代,連聖人孔子都說國家大事要和君子來商量,不要和老百姓商量,而像「封王」此等軍國大事豈是草頭百姓需要知道的?因此,劉邦的種種作為目的自然是希望通過獲得關中百姓的支持使他稱王關中的願望成為既定事實,以防止楚懷王事後抵賴或其他人(如項羽)的干預。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時候的劉邦與沛縣的那個遊俠骨子裡還是一樣的,並沒有也想不出更高的宏圖大志,與其他祖上八輩子都是農民的尋常人所不同的是,他即將完成即便是整個中國史上都為數不多的由平民一躍成為諸侯王的逆襲。
  在劉邦看來這已經是他劉氏家族歷史上極了不起的成就了,但歷史並不允許他成為秦王,所謂時勢造英雄,劉邦最後成為了偉大的帝王而不是一個普通的秦王,很大程度上也是為當時的時勢所逼迫。
  在關中做完這一系列舉措的劉邦短時間內迅速獲得了關中百姓的擁戴,甚至很多百姓都生怕劉邦最後不能留下來當秦王。取得了百姓的擁戴后,劉邦很是得意,就飄飄然起來,這時候他聽信一個姓解的書生的建議,乾脆讓軍隊把函谷關把守起來不讓其他諸侯的軍隊入關,認為這樣一來就誰也奪不走他的關中了。
  此時的劉邦,視關中為自己的禁臠,準備把門一關,美滋滋的做起他的秦王大夢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1: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