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邦與項羽

[複製鏈接]

200

主題

288

帖子

178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管理

Rank: 4

積分
17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狼牙月 發表於 2019-4-3 10: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時候的劉邦只是項梁手下的部將,也是薛縣改編的參與者。劉邦交際能力非常優秀,是一個很容易獲得別人好感的人,這使得他作為一個沒有任何背景且又是新來乍到的外來者,卻很輕鬆的就進入了項梁叔侄的圈子並受到項梁的重用。
  薛縣改編之後的楚軍在項梁的帶領下大舉向秦軍進攻,而劉邦則被派往協助項羽一起去攻擊秦軍把守相對薄弱的城陽。項羽是一個有貴族傳統思想和性格,且直腸子、好衝動的青年將領,劉邦是一個圓滑世故的中年漢子,這個時候的兩個人合作甚歡,誰也不會想到日後彼此將會是對方最大的敵人。
  平心而論,跟項羽一起打仗是一件非常輕鬆的事情。項羽是那種為戰鬥而生的男人,只要他在戰場上一站大吼一聲,上千人都為之膽寒,一般的將領不管你是準備什麼兩翼包抄還是中間突破之類的戰術,在他面前統統不管用,對付項羽唯一可靠的辦法就是躲在石頭城牆的背後不出來,但凡有敢出城來擺開陣勢叫囂要一決雌雄的,項羽都能用一次戰鬥來解決問題。
  城陽的秦軍守將顯然沒來得弄清楚這個事實,他主動的要在前來攻城的起義軍面前展現下大秦的軍威,結果是項羽很快便攻克了城陽。我們知道,項羽和劉邦一樣生就不同凡人,他一個眼珠里有兩個瞳仁,是和古代的有德之君舜一樣的「重瞳子」。雖然都是重瞳,但項羽顯然沒有舜的仁義,在入得城陽城之後楚軍便發生了屠城的事情。
  歷史上軍隊屠城的事情並不少見,不僅僅是個別士兵難以管束這麼簡單,因為屠城通常是軍隊主帥的決策。歷史上不少的名將都屠過城,尤其是戰國時期,不少將領甚至把屠城作為達到戰略目的的一種手段。戰國時期七國紛爭,人尤其是青壯年的勞動力自然是其中決定性的因素,打仗要有兵,打糧要有丁,屠城不僅可以威懾對方,更可以削弱對方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項羽做為六國貴族之後,血液里流淌著貴族的血脈,腦子裡充滿著傳統的分封稱霸的思想,對於屠城自然是不抵觸的,實際上他經常幹這種事情。在劉邦剛到項梁軍中之時,項羽正帶軍進攻襄城,襄城的秦軍堅守不出讓項羽在城下著實費了一番功夫。最終攻下襄城之後,項羽出於泄憤,將襄城裡所有活人包括老弱婦孺盡皆坑殺,達到「城無遺類」的地步。
  但是以往屠城是項羽一人的決策,而在城陽的屠殺過程中作為項梁集團的一份子的劉邦是參與其中的,可他沒有對項羽的行為進行勸阻或發表反對意見,我們可以猜測原因無非有二:要麼是劉邦本人對屠城也是持認同態度——事實上在之後的戰爭中劉邦自己也屠過城,也讓手下屠過城;要麼就是他故意讓項羽往一條錯路上越走越遠。反正屠城的罪責自然是要記在軍隊主帥項羽的頭上的,與他劉邦無關——這樣看來劉邦又是心存不善。但我們知道後來的劉邦是歷史上傑出的帝王,而不管在那個朝代,好人都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攻克城陽之後,項羽和劉邦馬不停蹄的與項梁的大部隊會合,大隊的楚軍繼續向東郡比鄰黃河南岸的濮陽進攻。
  這時候的楚軍士氣正旺,項梁在濮陽附近的黃河北岸邊大破名將章邯的秦軍,迫使章邯率軍渡河龜縮入濮陽城內不敢動彈。但章邯畢竟是名將,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一場失敗並沒有讓章邯一敗塗地,他迅速收攏殘部,並且命人在楚軍大部隊渡河之前連夜在城南挖掘壕溝並掘通了黃河,引河水灌入溝中,一夜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巨大的護城河,還是活水,讓想來圍城的楚軍想堵都堵不住。
  這麼一來雙方又從包圍與反包圍變成了隔河對峙,且章邯在河對面龜縮張望著高掛免戰牌,楚軍不動我不動,楚軍想渡河,那我要麼就亂箭伺候,要麼就半渡而擊之。面對滔滔的黃河水,項梁的手下除非全變成魚才能渡過黃河,否則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兩軍對峙中楚軍做為進攻的一方,自然需要速戰速決取得戰果,如果一直么跟對方隔河相望肯定不划算,於是項梁再次命令項羽和劉邦率領一支楚軍單獨行動繼續西進,項梁則帶領主力繼續牽制章邯。
  再次分兵行動的項羽西進遇到的第一座大城是定陶。定陶在古時候號稱「天下之中」,人們認為這裡是天下最中心的地方。在秦朝的地圖上以定陶為中點,南北道路在此縱橫交匯,交通十分發達,對帝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所在。如果項羽拿下定陶,佔領這個交通樞紐,就能使楚軍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但是按照要致富先修路的原理反推,交通發達的地區歷來是商賈聚集之地,地區經濟也會相對發達,所以定陶城牆在修建的時候可以說是真材實料毫不含糊,而且朝廷的統治者嬴政本身是一個土木工程建設的愛好者,在工程建設上容不得一絲的馬虎,所以秦朝在工程質量上要求的嚴謹程度是極高的:朝廷明令規定每個工程修繕完畢之後如果一年內出現問題,工程的主要負責人甚至主管工程的朝廷要員都要被追責。為了更容易進行事故責任的調查,秦朝要求製作的工匠在每一顆城磚都要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旦出現事故,調查員只要到現場撿起一塊磚頭就可以很輕鬆的找到事故責任人。因此,絕大多數秦朝廷官方主持的工程質量都是有保障的。
  定陶的城牆在秦朝統一之後應當修繕過,做為當地市政工程建設的標桿,自然是狠了命的往裡加工加料。項羽不是城管,他的牛叉在於真刀真槍的干仗,對於拆遷卻不擅長,部隊連人帶馬在定陶城下一番折騰也就刨了幾個坑而已。無奈之下項羽只好繞過定陶繼續西進,沒想到卻意外的遭遇到了另一股秦軍。
  原來楚軍在濮陽、定陶的進攻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視,於是秦帝國宰相李斯的兒子,泗川郡守李由親自率軍馳援——本來是要來個內外夾擊的,結果自己卻像中了圍城打援之計一般與項羽的楚軍撞個正著。接著便發生了一場遭遇戰——野地里沒有城牆的掩護,結果自然是一邊倒態勢,項羽身先士卒,將士三軍用命,迅速的就擊破了秦軍的大隊人馬,連秦軍主將李由也被斬殺於陣前。獲勝後項羽趁熱打鐵,挾大勝之勢繼續西進向外黃一線進攻。
  之前數次大敗秦軍,項羽又斬殺了李由,這讓楚軍統帥項梁一下子飄飄然起來,誰說秦軍猛於虎也?只不過是之前六國的軍隊都太過廢柴罷了,也就是我項梁晚生了三十年,不然天下早就姓楚不姓秦了。於是項梁也再不屑於跟縮頭烏龜章邯在黃河兩岸對視,轉而率領楚軍主力進攻定陶。
  然而打仗不同於請客吃飯,來不得半點驕傲和馬虎。章邯死守濮陽,卻也在黃河對岸偷偷的調動帝國內部所有可動員的預備役補充自己的軍力,甚至來調來了鎮守北方的長城軍團,並且利用比鄰黃河之便走漕運補充了糧草。總之在濮陽這個烏龜殼裡的秦軍又重新發育成一隻猛虎,而項梁卻沒有足夠的警惕。在項梁轉攻定陶的時候,濮陽的秦軍尾隨而至突然出擊,夜襲定陶城外的楚軍營地。
  章邯夜襲所用的辦法叫「人銜枚,馬勒口」。通常意義上來講,這是為了偷襲時起到靜音的效果。但可能裡面會有另一層含義:這種辦法的具體做法是將馬口用籠子套住使其不能發聲嘶叫,而人則用一種類似於筷子的東西橫置於口中咬住,兩頭再用繩子繫於頸后,讓你有話說不出,東西吐又吐不掉。人在戰場上臨敵之時本就會因緊張導致腎上腺素分泌過度而戰慄不已,銜枚勒口之後不能大喊大叫以壯膽色,結果是連人帶馬都憋得慌,只好將一腔怨氣撒在所見的一切事物之上,不管是打砸搶還是殺起人來也格外的利索。
  這一戰的成果出乎了章邯的意料,不僅完全擊潰了楚軍主力,甚至連項梁也死於亂軍之中未能倖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7: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