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第三章 亂世英豪   項氏家族

[複製鏈接]

200

主題

288

帖子

178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管理

Rank: 4

積分
17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狼牙月 發表於 2019-4-3 09: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離開沛縣的劉邦自然選擇投奔了項梁。這不難解釋,因為項梁在當時的各路義軍中是一棵大樹,而大樹底下好乘涼。劉邦在項梁的軍中待了一個多月後,第一次見到了剛剛從前線得勝歸來的項羽。
  項羽是項梁的侄子,項羽其父姓項,名、字、生卒年、事迹統統不詳。項羽九歲時秦國名將王翦攻陷楚國,楚國的最後一任國君昌平君熊啟戰死,項羽的祖父項燕兵敗自殺,從此項羽便跟著叔父項梁生活。
  出身將門的項梁本人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經常因為觸犯法律及招惹仇家而長期處於逃竄流亡之中,最後跑到了會稽郡的吳中地區才安定下來。吳中地區靠近帝國的邊疆,原本屬楚國的故地,又是政府控制力量相對薄弱的地區,正是可以讓項梁陰養死士謀求大計的好地方。成年後的項羽身長八尺余,才氣過人,能舉起千斤銅鼎,而且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當時作為平民的他服過徭役——發生這樣的事情除了說明政府對當地控制力量薄弱之外是沒法解釋的。秦帝國是一個行事完全以法律條文為準繩的國家,秦法明確規定凡正常成年男子均需無償的為國家提供力役服務。當時朝廷對於判斷一個平民是否達到應該服徭役的標準,甚至犯罪是否應當承擔完全的刑事責任並不是根據年齡——彼時沒有完善的出生證明制度,誰知道你是不是離成年始終差兩個月?當時秦朝使用了一個比較直觀而且很難作假的指標,那就是根據身高。按朝廷的規定:凡身高六尺五寸以上者就需要承擔國家的徭役,身高六尺就要負完全刑事責任。身高超過八尺的項羽居然能堂而皇之的逃避徭役,這反過來也說明了當時遠離咸陽的吳中地區確實是反政府分子的樂土。
  史書上說項羽從小不愛讀書,認為識字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夠了,因此至少是個半文盲;又不肯習武,覺得舞刀弄劍的也就是對付個把人;他自己想學兵法又淺嘗輒止不願深入研究,所以項羽是個無文化、無技術、無見識的「三無」青年。但從後來的事情來看,或許這個評價有失公允。首先在那個時代,文盲不是什麼丟人的事,那時大多數人都是文盲,而讀項羽最後留下的《垓下歌》可以體會到他還是多少有一點文藝范,至少文化水平肯定不止他說的認識自己的名字而已;其次,項羽的武藝驚人,時常以一敵百的他格鬥技能不管是當時還是今日,都不是高手兩個字能概括得了的,至少是高手高手之高高手的水平;然後再說兵法,對於一個「戰必勝、攻必取」的將領,要是我根本不好意思在他面前談「兵法」二字。
  所以結合項羽是在項梁身邊長大的這一情況,估計使得項羽如此表現的原因也可能是在於項羽看來項梁的水平就是這樣:識得一些字,談不上文采;會幾下子,三腳貓功夫;背的了兵法,不一定能靈活運用。老師沒有一桶水,怎麼給的了學生一碗水,於是學生項羽在老師項梁那裡才會表現得這也不學那也不學。
  年紀輕輕的項羽自認為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項梁,天底下也沒幾個英雄好漢能入自己的法眼。於是當嬴政恰好巡遊到楚地,項羽第一次見到帝國執政者時便大不以為然的說;「我是可以取代他的。」。
  項梁一聽這話便急忙捂住了項羽的嘴不讓他再說下去,不是項羽說的這句話不對,也不是項梁沒有類似的想法,只是項羽說的不是時候。年輕的項羽沒意識到,儘管項梁可能不是一個出色將才,但他卻是一個帥才,因為他還是有一個擅長的東西:戰略眼光。
  這也是項羽和項梁最大的差距所在。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項梁的苦心經營下項氏一族在吳中地區又逐漸的興旺起來。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說明項氏早就有了造反的打算,可是項梁背地裡擴充自家實力,在當時吳中地區有識之士的眼裡也確實不爭的事實。
  在吳中,項梁一面通過主持包括婚喪嫁娶在內的各種民事活動在鄉親中樹立自己的威信,一面在暗地裡培養了一批所謂的「死士」來壯大自己的力量。據說當時項梁培養了九十個忠心耿耿的手下,也可以稱得上人才濟濟,這些手下人中以武士居多,甚至有類似魯智深那樣能倒拔垂楊柳的壯士;也有一些熟讀兵書會出謀劃策的謀士。當然這些人叫什麼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了,只知道其中有一個人叫參木的謀士,這個人並沒有萬人敵的武藝,但在一眾人中他對項梁尤其的重要——因為他會鑄私錢。
  鑄私錢在哪個朝代都是犯禁的勾當,可歷朝歷代都屢禁不止,原因很簡單——犯罪的門檻太低。那時候的銅錢談不上什麼防盜版技術,即便有一些防盜版的手段也很容易被破解。所以只要你有銅,再找幾個熟練工人,照著樣子搞個手工作坊土法開煉就可以,反正銅在礦里,礦在山裡,你煉還是不煉,山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在項梁的授意下參木經常裝生病躲在密室里鑄私錢,並且參木這人的胃口還不小,對一文錢一個的銅板根本不屑一顧,凈挑那些面額大的「大錢」來鑄,然後用這些錢來暗地裡購置甲胄兵器,想來項梁就是靠這種一本萬利的買賣迅速的發家致富成為一方豪強。這樣一來,項家在當地就成為地下勢力的「話事者」,也就成為了社會安定的隱患。可在這種政府控制力量薄弱的地方,地方長官甚至連自己的位置都坐不穩,只要你不公開打出旗號鬧事,也只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聽之任之。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點燃的反秦烽火迅速在全國形成燎原之勢,同年九月,會稽郡的代理郡守殷通為了保命,便起了和沛縣縣令相同的心思,打算先發制人,於是自己主動找項梁商量起兵的事情——這是讓人看著眼熟的狗血橋段,證明幸福的人各自有自己的幸福,而不幸的人最後都差不多。略微不同的是,會稽郡郡守府上的人更多,死的也更多。
  借著郡守接見的機會,項梁只帶著項羽兩個人進到了郡守府中。殷通見到來的只有項梁叔侄兩人,也沒多加防備,結果在項梁的授意下,席間項羽突然發難,只一劍便取下殷通的首級,之後更是隻身一人格殺郡守府的上百皂隸——即便不考慮技術問題這也是個繁重的體力活,理論上講通常是在武俠小說里才能看到的情節,我們無從考證其真實性,但我們以後仍將看到項羽進行多次以一敵百的格鬥。
  項羽殺死了殷通,項梁第一件事就是搜出他的印章別在腰間——這下項梁就成為了會稽郡的郡守,隨後他開始組建自己的軍隊。吳中自然不同於沛縣這種小地方,劉邦在父老的全力支持下才收得兩三千人,甚至我們可以臆測裡面已經包括了部分的老弱病殘,而項梁則很快就募得精兵八千,組成了秦末各地武裝中戰鬥力極其強悍的項家軍的班底。
  最初的項家軍也只是在吳中地區出沒,做些圈地運動並沒有具體的目標和戰略。但項梁的機會也是說來就來,就在起兵不久之後,項梁見到了一個叫召平的人。這個人自稱陳勝的使者,奉陳勝的王命拜項梁為楚國的上柱國,並帶來了陳勝的命令:要項梁帶兵渡過長江向西進攻咸陽。
  得到任命的項梁很高興,很快就領命帶著隊伍過江了。
  但其實項梁是被誑過去的。召平原本只是奉陳勝之命征討廣陵,可是他沒能完成任務,又碰上當時陳勝被章邯擊敗,秦軍已經近在咫尺,召平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便找到了項梁自稱奉命行事,其實是希望項梁過江抵擋住秦軍救自己一命。或許他在頒布陳勝的詔命時連個正式的委任狀都沒有。當然,老謀深算的項梁也不可能輕易上當,但是項梁依然很高興,因為陳勝生死未卜,那麼他上柱國頭銜的真實性只有天知、地知、召平和他自己知。
  項梁渡江后便得到了很多楚地反秦武裝的支持,包括陳嬰、黥布、蒲將軍等都主動帶槍投靠,項梁的軍隊很快發展到六七萬人,可見項氏的名聲和上柱國的頭銜還是很管用的。壯大后的項梁還沒來得及著手對付秦軍,就面臨另一個不得不馬上處理的對手,那就是景駒。
  於公於私景駒都是項梁必須解決的問題,一方面陳勝的下落依然沒有一個確切的消息,而景駒稱代理楚王,對於隸屬於楚系的起義軍來說這是一種公開分裂義軍內部的行徑;另一方面對項梁來說他是受陳勝「詔命」的楚國上柱國,如果陳勝已死,那正是他一展宏圖的機會,豈容你又另冒出個楚王來騎在自己頭上。項梁的不滿是肯定的,所謂一山難容二虎,亦或是攘外必先安內,項梁和景駒之間必需先解決誰是正統的問題。
  在動亂的年代,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很簡單,那就是誰的拳頭硬誰說的算。景駒雖然人馬比項梁多,但並不是項梁的對手。項梁主動出擊只打了兩仗,景駒軍隊就被打敗,景駒本人也沒能逃過一死,時間大概是劉邦脫離景駒,在豐邑城下發獃的時候——這反映出劉邦這個人天生的政治警覺性非常的高,他有可能事先已經意識到景駒這條船肯定要翻,所以才迫不及待的從景駒那裡脫離出去。
  四百年後,劉邦這種融入基因里的高度的政治警覺性依然存在,一直遺傳到了他那個「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玄孫」的後代身上。
  項梁解決了楚軍的內部路線問題,又坐實了陳勝已死的消息,自然成為楚軍實際上的領袖。秦二世二年的六月,項梁在薛縣對所有楚系的反秦武裝力量進行了改編。他接受居巢(地名)的宅男老頭范增的建議,范增指出陳勝之所以敗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本人過早的暴露自己稱王稱霸的野心,拋棄了「楚」這個有利的旗號,他建議現在項梁應該重新把「楚」這個旗幟拾起來繼續使用。項梁於是派人在民間找到楚懷王的孫子、當時已經淪落為放羊娃的熊心,立他為楚王,並建都在盱台。為了使大家同仇敵愾,還將新立的楚王熊心依舊稱為楚懷王,任命陳嬰為楚國上柱國,而掌握楚軍實際話語權的項梁則自封為武信君。
  上柱國是楚國的官職,相當於楚國所有軍隊統帥,在楚國是僅次於令尹、相國之下的高官,而「某君」歷來只是一個虛銜,一種榮譽稱號,並不是某個有實際意義的官職。可能有人不理解項梁的做法,這裡我們可以簡單的猜測下項梁用意:如果項梁在楚懷王手下做一個實權職務,哪怕是令尹、相國這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他也是楚國的一個臣子,臣子是不能反對、推翻主子的,那叫以下犯上大逆不道。而「君」則不然,它只是統治者賜予有重大貢獻的長者的尊稱,與統治者並不存在確實固定的關係,即在制度之中,又遊離於體系之外。楚懷王熊心既然是我項梁一手扶持起來的,眼下如果你聽話安分守己固然皆大歡喜,如若不然亦或是時機成熟的時候,隨便給你安插個昏君廢物之類的罪名,到時候作為有威信、有名望的長者迫不得已出來為天下黎民匡扶下社稷也未嘗不可。
  總之,熊心在項梁眼中只是一個傀儡,一個招牌而已,對項梁來說彼放羊娃自然也是隨時可以取而代之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1: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