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柳宗元:能困住我的,只有我自己

[複製鏈接]

144

主題

156

帖子

776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S53872 發表於 2019-3-29 11: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談笑為故事,

推移成昔年。

柳宗元

廣西的山很矛盾。

遠看外表,它們有南國山巒的蔥鬱和飽滿,厚重,溫潤而親切。

但近看形狀,那頂端頗為突兀的凸起,讓人看到那溫潤親切的背後的堅硬、倔強和四處掙扎的力量。

這會不會就是這片土地的性格?



自古以來,南方一直處在他者的位置上被發現、被闡述。尊貴而驕傲的中原人把秦嶺淮河以南的土地,都籠統地叫做南方。

但那個秦淮煙雨里的南方,那個水村山郭酒旗風的南方,那個西湖歌舞幾時休的南方,決然不同於廣西這種南方。

這種南方,是驚風亂颭密雨斜侵,是瘴氣四起猿猴哀啼,更是音書斷絕的百越之地。



古代中國的士子都曾擁抱過這兩種南方,即使並非主動。在當時價值體系中,只有在天子腳下做官才是人生正途,任何外放都只是落拓江湖。

不過,對於前一種南方,被動里摻雜了些許安慰與驚喜;而對於後者,則永遠充斥著無盡的蒼涼。

那些被流放至此的人,會怎樣看待這山,看待這水?我想起了那個曾在此終老並死去的詩人——柳宗元。



柳宗元出生在代宗大曆八年,這是「安史之亂」后的第十年。

他在21歲的時候中舉,所中即是時人趨之若鶩的進士科。同年中有一生好友劉禹錫。

26歲時又通過博學宏詞科,受命集賢殿書院正字,職務是校理經集圖書。

如今看來,這雖只是一個「從九品上」的小官,但在當時,由進士出身,授校書、正字,然後出任畿縣令、尉,再回到台、省做郎官,是士人最理想和快捷的進身途徑。

出仕后的幾年,他憑藉著自己的才華和學識,在長安已經小有名氣,並且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然世事多變,「八司馬事件」后,柳宗元一朝被貶永州。

不到半年,同來的母親就因水土不服又無人照顧而去世,留下柳宗元一人在此。

他沒有在永州置辦房屋,只是寄居寺廟。因為被貶的八司馬無一不抱著遇赦復出的幻想。

可就在他們被貶的一年內,朝廷竟三次下發詔令一再重申「八司馬」不在寬赦之列,不得「量移」至京城附近。

回京的幻想破滅。他開始慢慢勸服自己安心久居,「築室茨草,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漁,種黍可以酒,甘終為永州民」。



元和五年,他在瀟水西的支流冉溪附近購得一片土地,清除積穢,疏泉穿池,構亭築屋,並將冉溪改名為「愚溪」。

就是在愚溪附近,他發現了西山、鈷鉧潭、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澗、小石城山,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

人們讀他的山水遊記和山水詩,以為山水終得以慰藉這個孤苦的靈魂,以為他會像歐陽修那樣,即使貶官至滁州,依然看花、春遊、喝酒和大笑。

但是,他終究不是歐陽修,不是蘇東坡,甚至也不是好友劉禹錫,即便身處山山水水之中,他放不下的依舊是自己,看見的也依舊是萬古寂寞心。



他寫下一首《溪居》以明志:「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但事實上,這只是他的口是心非。

他何曾因為簪組累?也何曾因為貶謫幸?或許他曾曉耕翻露草,也曾夜榜響溪石,但是來往不逢人的寂寞生活,以及長歌當嘯的心緒,怎麼看也不是閑適曠達。

或許,處在山水風景里的柳宗元,更像是他寫的《囚山賦》:

宗元謫南海久,厭山不可得而出,懷朝市不可得而復,丘壑草木之可愛者,皆陷井也,故賦《囚山》。

在如波濤一般仰伏回合的萬山之間,可愛的丘壑草木都是將他與長安永久阻隔的陷阱,只能讓這個囚客「暫得一笑,已復不樂」。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樣的陷阱和囚客生涯,一晃就是十年。



元和十年,朝廷急需可用的棟樑之才,憲宗也將八司馬召回京城。

四千里的回京路程柳宗元只用了一個月。然而,就在他們興高采烈地準備東山再起時,戲劇化的是,不到一個月,這些王叔文餘黨又被全部遣返。

到柳州的這一年,柳宗元四十四歲。

拖著半死的身體和心情的柳宗元,是怎樣看待此處的山水,我們不得而知。

我想,他也一定在這山水中看到了一種矛盾的力量和掙扎,一種時時刻刻鑽出來的生命蠻力。



他抱著必死和永別的決心,積極用世,仁政愛民,改革弊政。他解放奴婢,發展農林、改善風俗、推行教化,努力惠化一方百姓。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的瘴氣和似墨的濃雲,讓他看不見遠方的好友,也送不出久滯的音書。

每到秋來風至,他還是會想念長安。一日,他站在高山之巔,寫下一首詩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望不到故鄉的柳宗元,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終於柳州。



如今的柳州仍保留著一座柳候祠。

或許,除了味道清奇的螺螄粉,人們也會想起那首蒼涼心境下的打油詩: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3: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