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唐宋八大家曾鞏

[複製鏈接]

144

主題

156

帖子

776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S53872 發表於 2019-3-28 15: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唐宋八大家曾鞏

姓名: 曾鞏
又名: 字子固
性別: 男
生卒年: 1019—1083
所屬朝代: 宋代
所屬文學時期: 宋代文學
所屬流派: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 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 墨池記
同時期作家: 歐陽修 王安石 蘇洵 蘇軾 蘇轍
作家生平
作家生平
曾鞏(1019~1083)

宋代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鞏自稱「家世為儒」(《上歐陽學士第一書》),祖父作過尚書戶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史稱鞏「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20歲后,因文才出眾,受到歐陽修的賞識。歐陽修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曾鞏少年時與王安石為密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後,就向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

嘉□二年(1057),歐陽修知貢舉,曾鞏考中進士。曾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司法參軍,如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在這期間,曾鞏對歷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寫過一些「敘錄」。如《新序目錄序》、《列女傳目錄序》、《戰國策目錄序》等。他不甚滿意劉向,而比較推重揚雄,曾在所作《筠州學記》及《答王深甫論揚雄書》中闡明了他的看法。

其後,曾鞏離開館閣,又作了十幾年的地方官吏,頗有政績。為了侍奉親老,曾一再申請內調。后被神宗召見,留在京師,「勾當三班院」。元豐四年(1081),朝廷認為「曾鞏史學見稱士類,宜典五朝史事」,任為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五年,擢拜中書舍人。同年九月,遭母喪,去官。次年四月,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市)逝世。

曾鞏作為歐陽修的積極追隨者和支持者,幾乎全部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理論上也是主張先道而後文的。但比韓愈、歐陽修更著重於道。他在《答李□書》中說:「夫道之大歸非他,欲其得諸心,充諸身,擴而被之國家天下而已。非汲汲乎辭也。」基於這種理論主張,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較少的一個。他的文章絕少抒情作品,多是議論文和記敘文。就是記敘文中也常有議論。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策,說理曲折盡意。其特點有幾個方面:首先是議論文章寫得紆徐委備,與歐陽修的風格近似。例如《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論歷代治亂得失,語氣和緩,感慨卻很深切。其次是文雖質樸,但縱橫開合,有搖曳之姿。如《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兩文,都為懷才不遇者吐氣,融注著作者的憤懣和不平,但他沒讓感情一瀉無餘地迸發,而是以一波三折的語調緩緩議論下去。前一篇,黎、安二生因鄉人譏其「迂闊」,請求曾鞏為之辯駁。文章實際上是要反擊世俗對古文運動的誣衊,但作者沒有正面駁斥,卻扣住「迂闊」二字,作了三層轉折:自己亦「迂闊」;「迂闊」比二生為甚;「迂闊」之「善」與「不善」,吞吐抑揚中露出勃鬱之氣。《王平甫文集序》以「人才難得」為中心,縱論周秦以來起用人才之少,埋沒人才之多,峰迴路轉之後,才為王安國一抒同情之慨。這樣的文章雖不及韓愈那樣縱橫變化,卻自有紆徐曲折之妙。而且語出自然,無造作之跡,其斂氣蓄勢之功頗深。第三,曾鞏的文章又善於記敘,其特點是條理分明,俯仰如意。例如《越州趙公救災記》寫趙公「前民之未飢,為書問屬縣」將紛繁雜亂的事項,敘述得條分縷析,頭緒分明。此外,曾鞏還有一些記敘文字,雖似不文,卻極精練,無不達之意。

曾鞏的記敘文也偶有寫景之作,極刻畫之工。例如《道山亭記》寫道山亭所在之地的山川之險,精雕細刻,很有特色。還有一些論及學術、文藝的文章,例如圖書「敘錄」以及《宜黃縣縣學記》、《墨池記》等,縱談古今,不無卓見,但也時常流露出衛道的氣息。《宋史·曾鞏傳》評論曾鞏的文章說:「曾鞏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這一評語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詩。現存詩400餘首,大都寫得比較質樸,略似其文。元代劉□認為曾鞏「平生深於經術,得其理趣;而流連光景,吟風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詩體多尚賦,而比與興寡,先生之詩亦然」(《隱居通議》卷七),道出了他詩歌藝術的主要特徵。但他並非只善賦體,也有一些詩長於比興,形象鮮明,頗得唐人神韻。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頗有風致。如《西樓》、《城南》、《詠柳》等,稱得上宋代近體詩中寫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論,他的詩不如韓、柳、歐、王與蘇軾,卻勝於蘇洵、蘇轍。但為文所掩,不受重視。

曾鞏的學術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聲譽。降及南宋,盛譽不衰。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獨服膺曾鞏。呂祖謙編選《古文關鍵》時,只取曾鞏,不取王安石,可見當時風尚。元末明初朱右編選《八先生文集》,開始將曾鞏與韓、柳、歐、王及三蘇並列。明代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作文都推尊曾鞏,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抄》,將曾鞏正式列為八大家之一,這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以及劉大櫆、姚鼐等將歐陽修、曾鞏的文章作為楷模,從學曾入手學歐文。這種風氣在從方苞到方東樹的幾代桐城派作家中都沒有多大改變。從宋到清,雖也有個別貶抑曾鞏的言論,但不是主流。

曾鞏著作傳於今者有《元豐類稿》50類,有《四部叢刊》影元本。但據韓維所撰《神道碑》,尚有《續稿》40卷,《外集》10卷。今皆不傳。有些佚文見於《宋文鑒》等選本。又世傳《隆平集》舊題曾鞏撰,前人考訂系出於偽托。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3: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