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評:美對華手法非鐵板,中美關係不必絕望

[複製鏈接]

1091

主題

1126

帖子

372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37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rn2005 發表於 2019-3-21 23: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評社華盛頓3月19日電(評論員 余東暉)美國決策圈和精英階層已經就更強硬地應對中國崛起達成了跨黨派共識,但在具體操作手法上,各界依然存在很大分歧。人們不必過分誇大美國對華敵對的一致性,而放棄謀求美中繼續接觸的努力;但也不能忽視興風作浪的「脫鉤」勢力,正在將普通民眾引向互相仇視的民粹深淵。

  過去兩年,在極端保守勢力的鼓動之下,美中關係氛圍急劇惡化。兩年前人們剛開始辯論美國是否應當繼續保持對華接觸政策,今天幾乎可以肯定,美國的對華接觸政策已告一段落,現有的爭論焦點圍繞是更強硬地圍堵和牽制中國,還是直接對抗中國並全面「脫鉤」。形勢的確不容樂觀,連鮑爾森這樣的溫和派共和黨「大佬」都在感嘆,「經濟鐵幕」落下的可能性很大。

  身在首都華盛頓這個政治中心,人們尤其能感受到這種悲觀的氛圍,但如果仔細觀察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態與意識形態光譜,尤其是走出華盛頓的「環城路」(beltway),就會發現,人們或許不必對美中可能邁向「新冷戰」甚至「熱戰」感到悲觀絕望。

  首先,美國兩黨政治是互相制衡的。儘管在事關中國的許多問題上,兩黨的一致性多於分歧性,但在對華強硬的跨黨派共識下,如何強硬,兩黨的手法有明顯的區別,戰略上更是尚未成型。在美國兩黨之爭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對華手法的差異有可能進一步顯現。

  特朗普政府中現在是「鷹派」佔上風,不管是貿易摩擦,還是安全議題,他們都主張對華單方面「極限施壓」。這與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理念與孤立主義傾向是一致的。民主黨則傾向於走多邊主義路線,更想通過多邊體制和盟友網路來牽制中國。民主黨人對於特朗普退出有排斥中國戰略意涵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非議最多。如果兩年後民主黨重新執政,特朗普政府目前的一些對華極端手法有可能被「撥亂反正」。

  其次,美國人的意識形態光譜,從左到右,在如何對華上也有很大區別。同是共和黨,極右與中右就有明顯不同。美國中國問題專家卜睿哲和何瑞恩的說法是,美國對華政策之爭其實是政治中間派與政治極端派之間的分歧,是進步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爭論。反映在貿易戰上,特朗普政府內部,財長姆努欽所代表的「溫和派」與貿易政策顧問納瓦羅代表的「強硬派」,對華談判目標與策略的分歧昭然於世。美中最後會達成什麼樣的協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特朗普的一念之間。

  美國主流社會的建制派對特朗普政府目前一味強硬的對華手法是有意見的,而且他們擔心美國在意識形態上對於「紅色中國」的恐懼,導致「麥卡錫主義」沉渣泛起,損害美國「自由、民主、開放、多元」的價值觀。建制派在美國長達40年的對華接觸加防範過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思維定式。儘管他們現在也傾向於要對華更強硬,但基本上仍主張對華接觸。這種建制派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中都有,最近亞洲協議出台的「修正道路」報告和鮑爾森「反對美中離婚」的演講,傳達的就是建制派的聲音。有份量的建制派大佬越敢於發聲,對極端派的牽制就越大。

  第三,政界與商界的對華思維並不相同,政界內部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角度亦不相同。政界尤其是國會議員,在對華問題上表現強硬可以更加隨心所欲,比如在台灣問題上,國會議員經常會提出一些語出驚人的建議,甚至推動表達國會意願的立法,但到了執行政策的行政部門,他們不得不考慮美中關係的現實,在「打擦邊球」的問題上尋找時機,在觸及紅線的問題上謹慎迴避。

  20年前,美國商界是支持改善美中關係的主力軍,而近年美中關係惡化,很多人歸咎於商界不那麼支持對華交好了,相反經常對中國提出抱怨,希望美國政府出面施壓。然而在商言商,商人關切的是他們的經濟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如果兩國經濟「脫鉤」,美國商界在華利益就會被斷送。這就是為什麼特朗普發起關稅戰,美國商界齊聲反對,華爾街股市消極反應。

  第四,美國聯邦與地方對待中國冷熱不一。身處政治中心華盛頓,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國家層面的政治、外交、安全關係,關注的是美中戰略競爭愈演愈烈的殘酷現實。決策圈或國關學界的精英,在兩國關係惡化時,許多人為了政治正確,急於站隊,以顯示忠誠。當前「反華派」趾高氣昂,「親華派」噤若寒蟬。在此背景下,那些不改初衷、不忘初心的「知華派」發出理性的聲音,更顯難能可貴。

  走出首都,走向地方,人們也許能感悟到,美中交往之密切已經根深蒂固,切斷兩國之間的聯繫,沒那麼容易!特別是那些與中國經貿關係密切的州和市,以及華人和中國留學生集中的地方,人民對於建立良好美中關係的熱情猶存。筆者去年在美中貿易戰高潮時去賓州採訪上海-匹茲堡包機直航開通活動,對此感受尤深。

  第五,政治人物與普通百姓的對華觀感好壞有別。多個民調發現,美國精英對於中國的觀感差於美國普通民眾;在美中關係惡化時,美國民眾的總體對華觀感並未馬上隨之明顯下滑。美國遏制中國的政策缺乏公眾的支持,與中國發生戰爭更是民眾不可想象的災難。除非美國民眾願意承受自身生活水平明顯下降,他們不會支持與中國全面對抗和「脫鉤」的政策。

  應當警惕的是,極端保守派正在操弄民粹主義,隨著美國大選年臨近,「鞭打中國」勢必蔚然成風,美國民眾對華觀感急劇惡化並非不可能。最新的蓋洛普民調已發出警報:美國人對中國抱有好感的比例從去年53%的30年來最高水平,降到今年41%的7年來最低水平,一年驟降12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美國各界對華手法並非「鐵板一塊」;美國精英階層對華戰略和政策的辯論仍在進行;中美關係還沒到令人絕望的時刻;中美建設性關係的「促進派」當有所作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6: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