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沱生:穩定中美須處理好台灣問題

[複製鏈接]

1091

主題

1126

帖子

372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37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rn2005 發表於 2019-3-21 23: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評社北京3月21日電(記者 海涵 實習記者 馮帆 武毅)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張沱生日前參加由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合辦的「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研討會時就台海形勢、如何處理好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等表達了觀點、他指出,當前,兩岸關係再次陷入嚴重對抗,台海形勢嚴峻,但尚未引發新的危機。不過,也應當看到,可能引發危機因素已經嚴重存在。當前如果中美在台海爆發危機,對中美關係帶來的消極影響將會極其嚴重。因此,中美雙方都不可掉以輕心,兩國應當共同努力,控制好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

  台海形勢嚴峻 但未引發危機

  談及當前的台海形勢,張沱生指出,其一,兩岸關係再次陷入了嚴重對抗。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拒不接受「九二共識」,但又提出將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關係,蓄意保持一定的模糊性,減緩大陸的壓力。在國台辦將蔡「520講話」稱之為「一張未完成的答卷」后兩年多來,蔡不僅未完成答卷,而且以她的所作所為已清楚地表明,其就是要謀求「柔性台獨」、「漸進台獨」、「文化台獨」,儘管其做法與陳水扁的獨有較大不同。在此情況下,2008年以來出現的兩岸和平發展的走勢遭到了破壞,國台辦與台灣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聯繫溝通機制中斷,「兩會」協商談判機制停擺,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進程停滯,各行各業的交流對話及智庫對話困難重重,兩岸關係再次陷入了冷和平的對抗局面。

  其二,美國對台政策出現較大調整變化。張沱生說,對於蔡當局的錯誤政策美國一開始就持偏袒的態度,認為蔡不是陳水扁,不會搞急獨而是要維護現狀,認為大陸方面不應對台施加過度的壓力,應繼續保持與台灣的接觸與對話。2017年特朗普政權上台後,美對華政策更出現了危險的變化。還未任,特就與蔡通電話。曾在國際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兩年來美國會又接連出台涉台法案,要求大規模提升對台關係(包括進行美台軍演、加強對台軍售、進行高官互訪與軍艦互靠等)。這些法案不僅在兩會高票通過,而且特都簽署這些法案。這些嚴重事態已對美實行多年的一中政策、特別是中國的一中原則形成了嚴重挑戰。

  其三,雖然台海形勢嚴峻,但尚未引發新的危機。張沱生表示,這既與蔡不敢冒險採取急獨政策有關(大陸的強有力的威懾、去年台灣的九合一選舉進一步削弱了蔡的執政基礎),也與美尚未將已通過的一系列涉台法案付諸實施有關。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大陸堅持推動與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追求和平統一的基本對台政策,一方面大力加強反對與遏制「台獨」的鬥爭(包括近年來的解放軍艦機繞島飛行、航行),另一方面積極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與融合發展(「31條」、頒發台港澳居民居住證等),使島內的民意在對大陸的態度上開始發生某種積極的變化。

  風險因素存在 不可掉以輕心

  至於台海會否爆發新的危機?張沱生說,回顧歷史,在新中國建立后,中美雙方在台海已經爆發過三次嚴重危機。54年、58年、95/96年。危機的性質都是中國維護領土主權,爭取兩岸統一,反對美國對中國領土台灣的政治軍事干涉。危機中既有對台軍事鬥爭又有中美間的危機管理。牛軍教授的論文有很好的分析與總結。至於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大大小小的摩擦則更多。

  「當前,雖然台海尚未爆發新的安全危機,但是從上面對台海形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可能引發危機因素已經嚴重存在,對此決不能掉以輕心,」張沱生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最大的危險是美國將其出台多個法案中涉台措施付之行動,如對台軍售質與量的明顯提升(常態化、進攻性武器。先進戰機、潛艇、導彈等),雙方舉行聯合軍演、軍艦在對方港口停靠,以及公開進行官方往來(特別是進行高層官方往來)等,這必將在台海掀起大風大浪。

  「再一個較大的風險就是在台灣已進入了所謂的『大選年』,」張沱生表示,在此期間,要防止台獨勢力為保持民進黨政權鋌而走險,製造事端。最近台獨組織「喜樂島聯盟」推動進行有關「台獨公投」(鼓噪推動修正所謂「公投法」、實現「正名制憲」)就是一例。對此,美國AIT發言人已表示不贊成,強調美政策是維持台海現狀。但美國是否會一直這樣做,仍值得高度關注。一旦爆發台海危機,美可能採取哪些政治軍事與經濟措施呢?對此我們需要加強研究,做好更充分的應對準備。

  台海若爆發危機 中美關係將受嚴重影響

  張沱生表示,台灣問題涉及中國核心利益:領土主權、完全統一。還是中國實現海上強國目標的極其重要的一環。中美建交時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台灣問題。要求美撤軍、斷交、廢約。多年來,一直是雙方之間最敏感的問題,兩國間的主要安全摩擦點。而在長期與美國的對話交流中,雙方也都同意,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台灣問題是最可能引起中美衝突與戰爭的問題,甚至是唯一可能引起中美大規模衝突的問題。去年與兩位美前高官的對話。

  「值得指出的是,當前如果中美在台海爆發危機,對中美關係帶來的消極影響將會極其嚴重,」他指出,前兩次危機爆發時,尚處在冷戰初期,雙方處於敵對狀態,這是危險之處。但當時美國的戰略重點在歐洲,蘇聯是美國的主要對手與敵人。而中美又剛經歷了朝鮮戰爭,雙方都有避免再次發生衝突與戰爭的願望。危機確定加劇了雙方關係的緊張,但兩國關係也不大可能再壞到哪去。上世紀90年代的危機發生在冷戰結束之後,當時雖然中美摩擦在上升,但美遠未將中國視為主要對手,其戰略重心也還未轉向亞太,而當時兩岸、特別是中美軍力對比與現在也有很大不同。但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堅定意志與決心,以及中美雙方採取的一些危機管理措施,還是使這場危機逐步得到了緩和。97年柯林頓明確提出了「三不」,兩國關係得到了改善。

  張沱生表示,當前如果中美之間再爆發台海危機,對中美關係帶來的不利影響將要大得多,這不僅是由於美已將戰略重心轉向印太、特別是西太地區,並已把中國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雖尚未視為敵人),而且中美關係已經因嚴重經貿摩擦、南海摩擦等出現了嚴重惡化的趨勢。如果爆發危機,危機管理的難度將比過去大許多。當然,現在中國的軍事實力已比當年大大加強,這可能對爆發衝突與戰爭形成有力的威懾、遏製作用。因此,一場新的台海危機最可能的使中美關係走向所謂新冷戰。這對中美兩國、對地區與世界的和平發展來說都決不是好的發展前景。何況,危機的最大風險就是可能導致軍事衝突與戰爭,如果危機管控失敗,中美髮生了軍事衝突,那麼後果將更嚴重,這是不言而喻的。

  中美應共努力 管控分歧

  張沱生認為,中美關係如要穩定下來,必須處理好台灣問題;中美要避免陷入新冷戰,必須防止在台海發生重大危機與軍事衝突;中美要不衝突不對抗,控制好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與可能發生的危機至關重要。如果中美關係走向敵對,美就可能公開打台灣牌。但這隻會進一步激化中美的對抗與衝突。為了避免上述危險的前景,需要中美雙方共同做出努力。在此過程中,中國應發揮更大的塑造能力。中方可做出的努力應包括:

  第一,儘力防止台海危機與「貿易戰」、南海突發事件,特別是突發軍事事件同時發生,形成共震。

  第二,對於諸多安全熱點問題,把台灣問題放在第一位。為此,應進一步緩和周邊安全形勢,處理好其他對外摩擦(有時須做必要的妥協)。在台灣問題上則向美表明,這是核心利益,中方決無讓步的餘地。反分裂法設定的紅線不可逾越。

  第三,堅持我基本對台政策不變,堅信時間在我一邊。隨力量對比的進一步變化,隨著我建設「富強、民主、和諧、美麗中國的進程」取得重大進展,以及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取得進展,中國對台軟實力的短板將明顯增長,對台缺乏吸引力的問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從長遠看,我實現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只會不斷上升而非下降。

  第四,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加強反「台獨」鬥爭(包括反「台獨」、反干涉軍事鬥爭準備),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推進反獨促統。

  第五,加強中美危機管理機制建設和危機管理研究,對於管控可能出現的新的台海危機將具有重大意義。

  張沱生並指出,對美方來說,首先,最重要的是堅持一中政策(與我一中原則仍有較大差別,但至少還是保持了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最大公約數。如果美政府嚴重偏離這一政策只會給中美關係帶來災難性後果。具體來講,決不要輕易邁出抬升美台官方關係和發展軍事關係的步伐,因為這在中方看來,這將是美拋棄一中政策的證據。

  其次,小布希政府時期,中美曾有過某種「共管」台獨、維持台海現狀的合作。如果台獨作祟,美國不支持台獨挑釁將對避免中美危機非常重要。此外,雖然對於美國的「維持現狀」,「和平解決」等政策中美之間是有不少分歧的,但是雙也有一些利益交叉點。美國願在有交叉點的方面與中國合作將有利於保持台海和平穩定。

  第三,即使中美各方面的摩擦再嚴重,美國也決不要企圖打台灣牌,不要把台灣作為打壓中國的籌碼。這樣做將是玩火行為,非常危險。中國將堅決反對、反擊,台灣也不會願陷入這種境地。

  最後,美應認識到,在台灣問題上,與中國加強危機管理仍是必要的,而且首先應加強危機防範,美國不以自己的錯誤行為、錯誤信號挑起危機,這一點十分重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8: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