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媒體熱炒的高雄獲贈大熊貓一事仍無定論,結局究竟如何尚未可知。若最終高雄觀傳局長潘恆旭口中的「雄雄」和「融融」果然能排除萬難落戶南都,那將成為迄今為止「韓流」所能發酵到的頂點。
其意義,可能並不亞於韓國瑜在短短數月間拿下高雄翻轉南台灣。相對於台灣內部選舉文化的流變以及民眾對民主選擇的自覺覺醒,前者的政治意涵顯然更為寬廣,為大陸對台思路的發展變化提供了全新的窺探窗口。
3月22日到28日,韓國瑜將先後訪問香港、澳門、深圳、廈門四地,連來帶去共一周時間。行程依舊是韓國瑜的特色,「風風火火」。 這也將是一次難得的檢驗,看看席捲全台灣的「韓流」登陸之後是否仍有威力,能為高雄帶來兩岸正常交往之外,額外的政治和經濟利好。
目前而言,大陸顯然是樂於釋放更多善意的——贈予高雄大熊貓儘管是中國人大代表的個人提議,但若是將之同樣理解為一些台灣政壇人物慣常的信口拈來,那大概是犯了幼稚病,對大陸的政治運行邏輯和對台工作方式都不見皮毛。
對於韓國瑜,北京當然是感興趣的,不是在於其力挽狂瀾顛覆島內政治生態,而是他極可能成為兩岸關係突破的一個契機和切口。 相較於朱立倫等人忙不迭赴美,韓國瑜此次大陸之行也許更像「面試」,一邊是他試圖用自己的新鮮感說服大陸,另一邊大陸也希望從他的「新鮮」中看到更多可能。
但整件事情和國民黨沒有多大關係。兩次政黨輪替,執政復在野,北京對於國民黨的認知已經不會產生新的變化,也不會有更多期待,後者虛無縹緲的兩岸論述事實上已在對岸失去信任,當然國共關係比之民進黨要好些,但也就如此了。
韓國瑜則不同。儘管他以國民黨人身份參選,但他自覺的剝離和事實上的剝離,令其更多像一個群眾領袖而非傳統政客。這是一股新力量,相較於只會念拖字訣的國民黨和只會說不的民進黨,這股力量更真誠些,也更務實。
而務實,恰恰是當前台灣各股力量中最稀缺的。韓國瑜的務實和「真」讓他贏下選舉,也將繼續在大陸為他帶來機遇。
韓國瑜的發展思維和大陸目前的對台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契合的,這帶來展望的可能——在雙方都尋求兩岸融合促進經濟共同發展的前提下,高雄未嘗不可率先成為某種意義上的「一國兩制」試驗田,對這一構想進行實踐和探索,展現給島內民眾,祛魅的同時增進了解。
如此展望固然大膽卻未必全無可能,所謂試驗田並非指高雄獨立於台灣開始執行完全意義上的「一國兩制」,不是政治層面上的,而是說率先在經濟層面向大陸開放,實現兩岸經濟的高度互融,乃至生產生活各要素的便捷流通。
這豈非也正是韓國瑜所希望的「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他完全可以在其權責範圍內騰挪手腳,向高雄民眾展示融合前景。一旦民心思變,當局出手打壓只會適得其反。
當然,這只是最為理想化的一種境況。藍綠生態積重難返,韓國瑜本身的意願幾何也未可知。 但若是他能起心動念,為兩岸關係謀求突破,其歷史定位絕不會低於促成「習馬會」的馬英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