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原創】人性善惡與人治法治、王道霸道、民主的思考
[列印本頁]
作者:
zjd713
時間:
2019-2-13 07:41
標題:
【原創】人性善惡與人治法治、王道霸道、民主的思考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9-2-13 09:47 編輯
好久沒寫原創文章了,聊一些感想和體悟吧。
這裡提到一個古老的話題,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本惡?關於這個問題中國古代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一直討論不斷,如:儒家總體而言是相信人性本善的,而法家則是相信人性本惡。由此,建立起不同的小到修身大到治國的理論體系。 如果人性總體是善良的,如孟子提到的四端四心,「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 這些品質只要是人就會具有,所以剩下的也自然就是通過不停地發掘自己即可,通過修身,觀察自己和周邊的人(格物致知)來明明德,來親和別人,最終達到「至善」的境界,一個人如此,千千萬萬人亦該如此,「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就是修齊治平的本意。為什麼古人這麼重視」孝道「呢?和你最親的人是誰?是父母吧,所以你在修自身以外,第一個所及的」他人「不就是和自己最親近的父母嗎?所以只有孝順自己父母才會去愛乎其它的老人,這是一個由自身往外輻射的關係。也就是說古人「人治」的根本在於修身,在於治自己,在於認識到自己人性中至善的一面並保持住,推己及人。當擴大到治國層面上這就是王道,也就是所謂的「仁者無敵」的治世理論,你一個國家的老百姓都和諧了,都至善了,自然你這個國家也就強大了,世界所有國家也就自然推崇你為領袖了,這點上也有些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
有些人可能要問了,為什麼孔孟在他們生活的年代都沒有被統治階級重用呢?為什麼統一中國的秦國用的是法家思想呢?這裡就需要提到關於人性思考的另外一個思考--」本惡「,在戰事不斷的春秋時代,大魚吃小魚,說不定一個小國第二天就不存在了,這個時候儒家的這套理論體系的實施缺乏內在基礎,外在基礎和足夠的時間,所謂治亂世用重典,所以法家這樣的學說自然更具實用性,在假定人性本惡的情況下,用各種」法制「來強行約束老百姓和官員的行為,簡單粗暴,但是見效比較快。
有些人可能又要問了,既然中國2000年前就已經是」法制「社會了,怎麼後來又回歸到儒家的」人治「體系里去了呢?實際上這麼問題不難回答,當大一統沒有形成的時候,法家治國見效快,但是當形成大一統后,如果你還假定每個人是「性本惡」,用層層法制來管理,你的管理體系的成本就會大大提高,而老百姓在被這種「原罪論」不停暗示后自然會不停去鑽法律的空子,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死循環。所以漢武帝以後確立儒家治國的方針,不管是從理論角度還是實用角度看都是一個最好的選擇。這點很值得現在人思考一下。
最後連帶出了一個問題就是西方社會所謂「法制」,「民主」話題,在我看來本質上都是深受基督教「原罪論」影響的後果,既然人有原罪,怎麼辦?只有通過層層法律體系來管理這些人,把這個理念擴大化一點,當權者沒人監督就會犯錯,怎麼辦?只有大家一起盯著他或他們,實際上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關係也體現在所謂的「契約精神」上,因為相信人性本惡,有原罪,所以只有簽訂契約來能建立起一點信任度。在國與國的關係上也是以零和思維為主,我以前霸凌他國,現在如果讓別的國家發展起來,他們一樣會霸凌我,掠奪我,所以只有在霸權的道路上一走到底不死不休為止。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