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唯物論的哲學籠罩在現代科學對宇宙解釋的陰影之下,物理學家或者醫師們對大腦心靈的物理解釋都是敬而遠之,認為意識是第二性的,只是第一性的物質里的大腦複雜神經網路所湧現的性質,並不具有獨立性。比如: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化合成水分子,水是生命所需,但是其物理化學特性如沸點、凝固點、介質常數與氫原子或氧原子完全不一樣,是複雜的三原子合成系統所湧現出來的新性質。而意識又比化學反應更複雜了,因此不屬於物理研究的範疇。所以當人死了以後,當物質大腦毀壞了,意識也就消失了。因此科學家總是推託地說:意識是科學的最後疆界(The last frontier of science),而不去處理。因此在一九九○年以前,心靈與意識是屬於心理學及哲學的研究範疇。
二十世紀初期,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認為意識的核心是自我人格(Ego),並分成兩種。第一人格就是靈魂,掌管五官的感覺、個性、七情六慾;第二人格為第六識,會受到教育、環境、文化及記憶的影響。佛教兩千年來的唯識學就在分析大腦意識的結構,把它分成八識:包括色生香味觸法六識、第七識莫那識及第八識阿賴耶識。
意識的物理詮釋
這個模型經過二十多年的推展及實驗的探討,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接受這個模型,當然也有一些反對的學者,比如紐約大學的哲學家戴維斯‧喬莫斯(Davis Chalmers)。在二○一八年四月於美國亞歷桑納州土桑市舉辦的「二○一八意識的科學」(2018 The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會議上,他以簡單的邏輯挑戰客觀縮陷的機制,認為它用來解釋意識並不完備、需要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