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又一家民營商業航天公司斬獲融資,商業航天到底如何賺錢?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8-12-1 09: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11-30 18:30人才/物聯網/技術

  

  過去三年,國內商業航天企業展現出了令人驚嘆的發展速度。有資料顯示,我國民營商業航天產業,逐步完成了從衛星設計研製、火箭研製到衛星在軌運營及商業化應用「從0到1」的進化過程,商業航天在國內似乎已經形成了自循環的生態系統。尤其是2018年,該領域頻頻爆出的融資消息讓人不禁感慨,這個賽道是真的火了。

  根據億歐的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今,國內不少商業航天領域企業宣布獲得了融資:

  2018年4月,藍箭航天宣布獲得2億元B輪融資,並在不久前的11月20日宣布完成了B+輪的3億元融資;

  2018年7月,商業運載火箭企業星際榮耀宣布完成A輪融資;

  2018年7月,天儀研究院完成1.5億元B輪融資;

  2018年8月,零壹空間完成了3億元的B輪融資;

  2018年11月,微納衛星研發公司銀河航天宣布完成A+輪融資

  ……

  就在今天,36氪和騰訊新聞放出了又一個重磅消息,成立於2015年,專註於微小衛星創新應用、通信系統研發及星座組網核心技術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九天微星,已於2018年9月完成了規模過億元的A+輪融資。該輪融資由A輪領投方天奇創投繼續領投,中國遠洋集團及三峽集團旗下基金進行戰略投資,資金將用於加速物聯網星座部署,開展垂直行業規模化應用布局以及終端產品量產。

  資料顯示,九天微星選擇物聯網應用為主要發力點,聚焦於無基站覆蓋區域重大資產的監控和數據回傳,在星、雲、管、端多個維度進行產業布局,計劃於2022年完成72顆物聯網衛星星座的部署,實現全球廣域窄帶低功耗物聯網終端的實時接入。

  報道稱,目前九天微星已經完成從衛星設計研製、發射測控、創新應用的商業閉環。而在具體的商業化方面,也將圍繞「星座+物聯網應用服務」展開,在貴重資產監控、物流監控以及長江流域環境保護領域,衛星物聯網存在大量的應用空間。

  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頻繁爆出的大額融資消息在吸引了眾多關注的同時,也讓億歐不禁想到一個更為現實問題,看似燒錢的商業航天企業究竟如何賺錢?

  答案或許可以從美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歷程中,得以借鑒。

  1958年7月29日,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簽署了《美國公共法案85-568》,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式成立,這也預示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開啟了新的篇章。

  水星計劃(Project Mercury)、雙子星計劃(Project Gemini)、阿波羅計劃(Apollo program)、天空實驗室(Skylab),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太空項目背後是實打實的巨額金錢投入。

  以阿波羅計劃為例,它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而這項計劃直到第6次才最終成功,阿姆斯特朗邁出自己一小步的背後,是255億美元的耗資和超過30萬人的研發團隊共同參與的結果。

  隨後,NASA提出建造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除了外掛的燃料貯箱不可回收外,其固體火箭助推器和軌道器都是可以重複使用的。此外,美國政府還提出了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Station),星座計劃(Constellation Program),火星和土星計劃等等。

  但有數據表明,從1985年到1988年10月間,太空梭的發射價格增加了85%,即每次發射費用飆升到9000萬美元。這筆花費完全違背了NASA最初設計太空梭的預算,也違背了可回收技術是為了節省發射成本的初衷。

  因此,NASA試圖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實現航天探索。2008年,NASA啟動了「商業軌道運輸服務」項目,旨在為國際空間站發展商業補給服務。經過招標,NASA最終選擇了兩家創新能力強的私企,運送貨物到國際空間站。而這其中的一家就是今天備受關注的Space X。

  除了在運載火箭方面的商業化嘗試,美國的通信衛星廣播從一開始就是商業化運作的。2010年的時候,美國也頒布了《美國國家航天政策》,用於鼓勵和推動商業航天發展計劃。

  而美國在航空航天商業化方面的探索,也給我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作用。

  在政策層面上,2012年起,我國積極鼓勵「軍民融合發展」,並在2015年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相關政策發布后,傳統的航天企業「國家隊」和軍工企業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商業航天計劃。以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為例,它就是軍工企業航天科工集團旗下成立的一家商業化運作的公司。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成為了商業航空最堅定的推進者。在泰伯網的一篇報道中提到,全國30多個省市的高層領導中,有12名來自軍工和航天體系,十分有助於地方航天產業的發展。

  在資本層面上,2018年的航天發展可以稱得上處於商業化落地的上升期。為了推動國內航天商業化的落地,國家層面上實質是估計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到這個領域的。文章開頭列舉的那一系列融資消息也足以證明這一點。

  在人才層面上,日漸開放的市場機制實則給了體制內的人員新的選擇機會,他們一方面可以選擇自己出來創業,另一方面體制內的資源也開始向市場釋放,對於雙方而言也是一次新的機會。

  但到底誰會為衛星服務買單,從業者似乎還在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目前國內從事商業航天的企業多以衛星為切入點。星河產業集團副總裁、星河創投CEO閻鏡予在接受億歐專訪時指出,目前在商業航天領域,衛星應用普遍存在著「通導遙」三種場景模式,分別指代的是通信衛星、導航定位和遙感,通信衛星的使用頻次低,導航系統基本算是國家的壟斷系統,因此目前有較大機會留給民營企業的是遙感衛星市場。而美國商業遙感衛星企業Planet的成功,也讓國內處於起步階段的遙感衛星,看到了未來的市場潛力。

  資料顯示,遙感是一種從原理地面的工作平台上,通過感測器對地球表面的電磁波輻射信息進行探測,然後經信息的傳輸、處理和判讀分析,對地球的資源與環境進行探測與監測的綜合性技術,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具有很大優越性,而遙感衛星則是將這種技術搭載到了衛星上。

  據悉,遙感衛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覆蓋整個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區域,當沿地球同步軌道運行時,它能連續地對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進行遙感。而所有的遙感衛星都需要有遙感衛星地面站,從遙感集市平台獲得的衛星數據可監測到農業、林業、海洋、國土、環保、氣象等情況。

  從功能上來講,遙感衛星所能提供的數據服務,看似更多的是一種To G的業務。

  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副院長、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的一次採訪發言也印證了這種觀點。在問及商業衛星比較好的應用時,金仲和談到:「現在最大市場還是官方,比如國土資源詳查、測繪等。」但同時也有一些比較新興的有意思的應用,比如在保險公司和期貨市場,遙感衛星提供的數據可以對如糧食產物的生長情況進行監測,用以設定保險的賠率或者為市場預設糧食的價格走勢。

  曾有一名遙感衛星的從業者,在一次論壇上指出,很多商業航天的從業者,本身是做技術出身,對市場的情況也不是那麼了解。很多時候是需要服務購買方來告訴他們,這些遙感數據還能應用在什麼樣子的場景上。

  而九天微星CEO謝濤則主要看好衛星物聯網的應用。他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表示,物聯網在地面上乾的效率不高,因為物是廣域分佈的,鋪設基站顯得很不經濟,而利用衛星可以提升效率。衛星物聯網從技術角度講不像寬頻星座那麼複雜,針對的市場需求也更明晰。

  此外,目前大多數在做衛星的企業,都在部署建立自己的星座。如具有微小衛星核心零部件研製生產能力的零重空間,就在計劃逐步開展「靈鵲「遙感衛星星座計劃,進一步激發更加豐富的運用場景,但因為部署星座是一個更為長期的過程,如何實現商業化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回到文章問題,其實目前我國商業行業的發展還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技術還在不斷完善,落地場景也還需要持續的探索。航天發展的周期很長,對於資本的需求也很高,對於初創企業而言,如何獲得持續的資金支持同樣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文章參考:

  陳惟杉、銀昕 《中國商業航天解析:火箭企業不如共享單車燒錢》;陳傑 《美國商業航天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分析》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7: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