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式婚姻家庭」和焦慮,父母逼婚的原因

[複製鏈接]

47

主題

60

帖子

34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4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思恩 發表於 2018-11-28 11: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逼婚父母大多有著傳統的婚姻價值,這是導致父母逼婚子女的意識和行為產生的關鍵。

一、「生育制度」里的「中國式婚姻家庭」

對中國婚姻家庭最為系統全面的解讀莫過於費孝通的「生育制度」。「費孝通主要是從人類社會維持完整和綿延需要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中國婚姻家庭的本質、結構、功能以及家庭關係等。從費孝通的「生育制度」里概括中國式婚姻家庭的部分特點。

(一)婚姻家庭的功能

費孝通認為,婚姻家庭存在的最主要的功能是「生育和撫育」,也就是人類的種族綿延。為了保障這一功能,婚姻家庭內部便衍生了更多的其他「任務」來保證「生育」功能的順利實施。首先,要建立一個「夫妻間的經濟合作」,「撫育本身是一件相當繁重的事物,基本上是柴米油鹽的經濟工作」。無論是生育子女還是家庭內部成員的生活需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中國傳統社會裡,夫妻間的結合與配合是為了更好的男女分工,而基本的經濟收入也是在男女配合的夫妻間完成的。再次,贍養功能也是在婚姻內部完成的。費孝通指出,不同於西方的「接力模式」,中國是以「反饋模式」來要求親子兩代人的。父母要撫育孩子,而孩子成人後需要反過來贍養父母。除此之外,婚姻也是性需求唯一合法的途徑,婚姻家庭還承擔著子女的教育,宗教政治等功能。

(二)親子關係重於夫妻關係

費孝通認為,在傳統的中國家庭里,親子關係是夫妻關係的前提,「婚姻是社會為孩子們確定父母的手段」。在如此強調「生育」的婚姻家庭里,親子關係是重於夫妻關係的。權力是社會所有的,婚姻家庭的存在就是將社會的權力賦予給了父母,父母對於子女的管教就是通過父母來體現的,其實質是社會對於人(也就是還是「孩子」的人)的約束。家庭的關係中,夫妻間的感情,也就是婚姻的「感情功能」反而顯得沒有那麼重要。

(三)婚姻家庭的社會屬性

在「生育制度」里,費孝通先生對中國婚姻家庭分析里點明:愛情也不能作為婚姻結合的唯一理由,「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地方把婚姻視作當事人間的私事,別人不加以過問的」。「婚姻是社會編織的一張精巧無比的羅網,是一種社會制度」。所以傳統的夫妻「感情生活未盡發展」成為婚姻生活的常態,父母作為第三方為子女選擇配偶也是可以做到周到客觀的,其目的也是為了讓子女完成自我的社會規制。

二、父母對子女婚姻的焦慮

父母對於子女婚姻的焦慮來自於,子女並沒有按照傳統「中國式的婚姻家庭」模式來執行自己的婚姻規劃。

首先,很多被逼婚者把婚姻當成一件純粹的感情歸宿,這恰好是父母所不能接受的。在父母的婚姻認知里,婚姻是一個人社會化的必要過程,完成了婚姻才能組建家庭,才能擁有立足於社會的經濟、生育、養老等根本條件。「生育制度」下的婚姻功能都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必要功能,當子女放棄婚姻或者暫時的不婚都會引發父母的不理解,這種不理解又很容易轉化為焦慮。

除此之外,父母對其子女婚姻狀態的焦慮並非全部來源於對「傳統婚姻家庭」模式的墨守成規,也有因社會變遷而引發的「婚姻焦慮」。

父母逼迫子女結婚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父母認為自己有權力有義務參與甚至決定子女的婚事。而父母的這種觀念也並非空穴來風。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在婚姻締結上,「父母之命」不僅僅是傳統的習俗還是一種婚姻制度。沒有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媒六聘等禮制的婚姻是不被認可也不具備法律效力。在歷史的長河中,父母在子女的婚姻決定上有著絕對的權威。這種權威不僅僅體現在權力上還有責任和義務上。婚姻的整個過程都是父母在操辦,例如,婚禮的花費、婚房的準備(男方)、嫁妝的置辦(女方)等等,從婚事的準備到進行的整個過程,父母都是最重要參與者與決定者。在我國古代的這種婚姻制度里,充分體現了費孝通的所說的:「婚姻不是一件私事」。或者可以這樣說,在古代的婚姻制度里,婚姻對於待婚的青年男女不僅僅不是自己能決定的,甚至都沒有太多的參與感。了解了這樣的婚姻制度歷史過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逼婚父母們想要子女在婚姻上履行自己的意志,在子女反對的情況下會用極端的語言或行動逼迫子女結婚,因為從他們的觀點出發也就是從古代婚姻制度出發,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另外,「生育制度」里親子關係是極為重要的,父母對於子女的管教是社會賦予的,這會導致父母在子女面前有絕對的權威,所以把意志強加於子女身上的行為父母會視作常態。無論是出自責任還是權力,父母容易把子女當成自我的延伸,甚至歸為自己的「私有產品」。這也是父母把子女的婚姻決定權緊握在手的原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5: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