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3首不出名卻寫得很好的古詩,千百年來韻味悠長,令人拍案叫絕

[複製鏈接]

56

主題

75

帖子

43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海寶 發表於 2018-11-28 09: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千百年來眾多好詩流傳在人間。而除了那些有名的詩詞,還有很多好詩被埋沒,沒有被普通百姓所了解。關注小編,一起來欣賞3首不出名卻寫得很好的古詩,千百年來韻味悠長,令人拍案叫絕。

第1首:桃李深宮二十年,更將顏色向誰憐。人生只合汴京死,金水河邊好墓田。

這首詩的作者是金代大詩人元好問。元好問最被普通人熟悉的作品,當屬被金庸在神鵰俠侶中引用的《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而上面這首詩其實是有一個寫作的背景。據說金朝南遷汴京(今河南開封)之後,國力漸漸不振,於是準備遷都到睢陽。而後宮中有一個皇后寧願死在汴京,而不願意跟隨大家一起轉移。

元好問寫這首詩,看上去只是說這個皇后寧願死在汴京,把金水河(鄭州金水河))當成死後好歸宿。但事實上元好問寫這首詩是借這個皇后寫國運衰退後的一種士人心態,那就是寧願以死效忠前朝,願意為國守節的心態。金朝被元朝滅亡后,元好問曾經被囚禁數年,可以說風骨錚錚,令人佩服。細細體味這首詩,更可以感悟詩人心語,可謂是韻味悠長。


第2首《題遺山詩》: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這首詩是清代詩人趙翼評論元好問作品的一首詩。詩歌的意思很明白,說元好問經歷了金朝和元朝兩代,經歷了亡國之痛,感受著故都的秋風悲涼,感受著夜間凄楚的淚水。但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正是這樣的天地大變,這是這樣的坎坷人生,才鑄就了元好問那些情真意切的詩,才讓元好問的詩有了千年不朽的力量,堪稱「兩朝文獻」。

詩中「餐周粟」,是用商朝遺民伯夷叔齊不吃周朝糧食而餓死在首陽山的典故來說明元好問的操守。至於「楚弓」,典故出自《孔子家語》。楚共王曾經在一次打獵中丟了一把好弓,手下想要去尋找。但是楚共王搖了搖頭,說:「我是楚國人,在楚國的地方丟了弓箭,反正是楚國人撿到的。又何必去找呢?」這件事說明了楚共王的心胸。但是孔子知道后,認為楚共王心胸還是不夠大,說:「人遺之,人得之,何楚也?」這弓是人丟掉的,只要有人撿起來就好了,又何必限定楚國人呢?大家也可以看看《孔子家語通解》這本書,詳細了解孔子的思想。



趙翼在這首詩中說「有史深愁失楚弓」,乃是指元好問深憂金朝文獻丟失,所以潛心著作和搜集史料,編有《壬辰雜編》、《中州集》,並作有大量詩文,成為一代文宗。

可以說,這首詩這一句「國家不幸詩家幸」是不朽的名句,揭露了詩歌創作的一大規律。很多人生活很平實安樂,寫的詩雖然生活意趣滿滿,但是只能賞玩一時,無法流傳後世。而比如杜甫的詩,就是經過安史之亂的大感悟大抒發,因而可以成為「詩史」,可以見到那種大沉痛大悲涼。


再比如李煜的詞,亡國前雖然精巧但是多為玩樂的消遣,而亡國后便有諸多名句誕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許多字句,完全是在用血淚書寫而成,而這卻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才有如此名句誕生。


第3首:別後嘗游滄海東,忽攜詩卷到山中。立談數語飄然去,滿徑松花落午風。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僧存誠。所謂詩僧,也就是會寫詩的和尚,歷史上著名的詩僧有皎然、寒山、拾得、貫休等。存誠曾經去東南一代遊歷,然後帶著一大卷詩集到了山中的朋友那裡。存誠和他的朋友互相看過詩,只隨便說了幾句話就飄然而去,唯有緩緩的風吹落下松花,幽靜閑適,無憂無慮。


這樣的詩充滿了閑適從容的意味,令人感受到朋友知己結交的樂趣,更感受到那一種遵循自然,遵循內心的禪味,真是韻味悠悠啊。

朋友們,你們對上面這些詩詞有什麼看法呢?你們還知道哪些不知名的好詩好詞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9: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