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舉考試要求寫十二句詩,他只寫四句提前交卷卻名傳青

[複製鏈接]

269

主題

283

帖子

773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車承燦 發表於 2018-11-19 17: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隋煬帝正式創立進士科以來,書生們參加科舉考試就像鯉魚跳龍門一樣,考試時大都卯足了勁,希望在萬千考生的擁擠中穿過科舉這座獨木橋步入仕途,一點也不敢馬虎大意,可唐朝詩人祖詠卻只寫了四句就提前交卷,考官攔都攔不住。

祖詠是洛陽人,擅長詩歌創作常常因為一句詩苦思冥想,少年時期就有一定的文名。後來通過選拔在一年冬天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應試題目是雪,按照要求要寫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詩。祖詠在考場上蜷縮著身子,皺著眉頭思索了好一陣揮筆寫下四句,端詳了好一陣,對考官表示要交卷。考官瞥了一眼祖詠的試卷問:怎麼才四句?

考官不想節外生枝,勸誡祖詠再補充八句。祖詠卻甩下兩個字「意盡」,而後施施然離開考場。在藝術層面一直流傳著,少即是多,簡單即美的設計理念。文學上也是如此,祖詠所做的《望終南余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短短四句話,既寫出了山的氣勢,又寫出了雪的壯觀和俊美。尤其是最後一句城中增暮寒從觸覺上描寫,遠在長安都能感受到來自終南山的寒意。從文學上確實像祖詠所說的那樣意境已經寫盡,多一分畫蛇添足,少一分略顯不足。這首詩給祖詠帶來了諾大的名氣,被後人列入《唐詩三百首》等選集,成為少數幾個流出後世的應試作品,祖詠之名在詩史上留下了絢麗的一筆。

可從科舉的立場上來說,祖詠作為考生只寫了三分之一就提前交卷,不合規矩也太過另類。這樣不合群的存在集體中很難生存下去,德國動物行為學家德呂舍爾在南非觀察獅群的時候發現,有兩隻白皮毛的獅子經常受到其他獅子的打壓,每次進餐它倆都得眼巴巴的挨到最後,在吃剩下的骨頭中儘可能的挖出一些吃食。兩年後只好逃離獅群另謀出路。

祖詠就像這兩頭白獅子一樣,在開元十二年中舉成為進士后,硬生生的熬了二十年,還沒有得到官職授予。天寶三年在芮挺章編的《國秀集》中,仍然稱他為「進士祖詠」。在這二十年中祖詠的生活窮困潦倒,居住在山林之中活像一個野人,詩人盧象在《送祖詠》中寫道「胡為困樵採,幾日被朝衣」。王維作為好友也曾給祖詠寫過幾首詩:相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淺。

祖詠也曾出仕為官,估計很快就遭到了罷免,連他在什麼時候出任什麼官職都無從考究,只能從他的詩句《長樂驛留別盧象》中看出內心的愁苦:「故情君且足,謫宦我難任。 直道皆如此,誰能淚滿襟。 」祖詠至此心灰意冷歸隱山林,這個結局或許在考場上早已註定,意盡路也盡。

作為詩人祖詠的確很有才華,詩運思精細,風調清奇,行文緊密而又複雜,對杜甫岑參等詩作大家都有不小的影響。可一個成熟規範的團體更看重集體行為,無法融入集體的因素很容易就被集體排擠掉,求同排異大概是所有智慧群體的本能。團體的規模越大,個體起到的作用越小。獅群少了兩頭白皮獅子還是獅群,盛唐少了祖詠還是盛唐。

名傳青史,聽起來風光,但那窮困潦倒的一生卻也做不得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值與不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1: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