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解讀學前教育規範:不讓上市不等於不讓賺錢!

[複製鏈接]

168

主題

172

帖子

1201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0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eye12 發表於 2018-11-18 13: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文來自刺客見聞,華爾街見聞專欄作者,原標題《不讓上市不等於不讓賺錢!解讀學前教育規範發展若干意見——加大普惠供給,遏制過度逐利》

11月15日,新華社授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媒體和市場的焦點是文中第七大點第24條的最後一句話「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兒園,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營利性幼兒園資產。」

在美股上市的紅黃藍應聲暴跌,最大跌幅超過60%。紅黃藍上次暴跌還是一年前的虐童案,那時候也沒跌這麼慘。第二天香港市場大批教育類股票也出現大幅下跌,市場擔心幼兒園不讓上市后,K12和其他教育類公司上市之路也會受到影響。

一份文件,最重要的不是具體某一條,而是文件的起點和立意。《意見》在具體條款之前的開頭兩段的表述才是文件的核心:

《意見》第一句是:「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這就表明了國家對學前教育的態度:「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意思是學前教育是整個國家的大事,意味著國家層面的投入要加大;「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意思是辦學不能以過度逐利為目的,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可以在辦學的過程中賺錢和獲得合理回報,但出發點和動機不能是去過分逐利的,更不能為了逐利而損害社會公益。

《意見》第二段的主體是:「由於底子薄、欠賬多,目前學前教育仍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短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十分突出,「入園難」、「入園貴」依然是困擾老百姓的煩心事之一。主要表現為:學前教育資源尤其是普惠性資源不足,政策保障體系不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滯后,監管體制機制不健全,保教質量有待提高,存在「小學化」傾向,部分民辦園過度逐利、幼兒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從這段的表述來看,國家認為學前教育存在很大問題需要迫切解決。而後面的所有條款,都是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

為什麼說學前教育「底子薄、欠賬多、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短板」?根據財政部披露的財政收支情況,2017年度全國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只有1,182.35億元(人均0.26萬元),遠低於小學教育8,205.87億元(人均0.81萬元)、初中教育5,184.24億元(人均1.17萬元)、高中教育2,841.06億元(人均0.72萬元)和高等教育4,334.89億元(人均1.15萬元),只佔到全部普通教育投入23,792.38億元的4.97%。

為什麼說「學前教育尤其是普惠性資源不足」?根據教育部披露的《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5.50萬所,學前教育入園兒童1937.95萬人,在園兒童4600.14萬人,幼兒園教職工419.29萬人,專任教師243.21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79.6%;民辦幼兒園16.04萬所,入園兒童999.32萬人,在園兒童2572.34萬人。學前教育階段,民營幼兒園數量佔比達到62.9%,新入學比例達到51.57%,在園兒童比例達到55.92%。非民辦幼兒園園均兒童為214.36人,民辦幼兒園園均兒童數量為160.37人。

25.5萬所幼兒園是個什麼概念呢?據統計,全國居委會和村委會數量大約是66.25萬個,也就是說,平均2.56個居委會或村,才有一個幼兒園。而其中60%以上還是民辦幼兒園,平均7個居委會或者村,才有一個公辦幼兒園!

79.6%的毛入園率是個什麼概念?根據教育部統計推算,全國接受教育適齡兒童有約5700萬,意味著超過1000萬適齡兒童沒有幼兒園可上!

對於國家來說,教育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有錢人可以自主選擇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但絕大多數國民孩子的學前教育還得靠國家來保障。當前民營幼兒園數量佔比超過6成、在園兒童數量佔比超過5成的情況是很不正常的事情。所以說,不是民辦幼兒園辦多了,而是國家投入太少了。

這個《意見》級別相當高,意味著國家層面已經意識到學前教育問題的重要性,要求加大公辦園和普惠性幼兒園的供給。

《意見》提出的目標之一是:「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80%」,並且要求「按照實現普惠目標的要求,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偏低的省份,逐步提高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到2020年全國原則上達到50%」。

這個要求還是很高的,假設未來兩三年人口結構不出現巨大變化,適齡兒童總量大約在5700萬人左右,85%的毛入學率意味著在園兒童要達到4845萬人,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原則上達到50%即2422.5萬人,當前公辦幼兒園在園兒童總數只有2027.8萬人,增幅要接近20%!眼看著就已經到2019年了,要達到這個目標,快速新建恐怕來不及了,只能擴招人員擴招孩子。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收購或者收編民辦園,現在民辦園的在園幼兒一共2572萬人,在民辦園不增加的情況下,公辦幼兒園要達到50%的比例也要「搶人」約150萬。也就是說,政策上已經預留了部分民辦園退出的空間。

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80%,意味著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要達到至少1453.5萬人,按照民辦園平均在園幼兒160.37人計算,普惠園數量約9.1萬家,佔全國民辦幼兒園數量比例達56.5%。當前沒有普惠園和營利園的統計數據,2017年9月正式實施修訂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才明確民辦教育可以營利,所以大部分的幼兒園應該還是普惠園,新設的民辦幼兒園可能是營利性為主,還有部分在辦理從非營利向營利專制過程中。可以預見的是,《意見》出台後新建營利性園及非營利轉營利可能會受到限制了,規範性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了。

除了增加公辦及普惠園的供給外,家長們更關心的是幼兒園的辦學質量。辦學質量的關鍵是老師,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17年全國幼兒園師生比(專職教師,不含職工)為1:18.91,遠高於其他普通教育師生比(小學師生比為1:16.98,初中1:12.52,高中1:13.38)。可見幼兒園老師人數嚴重不足,更不用說質量了。營利性幼兒園可以提高教職工待遇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更多幼兒園能保證達標就不錯了。營利性幼兒園收費高營利能力強也不一定把錢更多花在員工成本上,畢竟牌照控制下幼兒園整體供給不足競爭壓力不夠,少支付的成本就是利潤。

《意見》中專門列了一大部分要求「大力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對教職工配備數量、地位和待遇、培養培訓及管理都做出了詳細要求;另專門列了一大部分要求「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對辦園條件、保教結合、教研體系和質量評估體系都做出了要求。並且明確了督導問責機制:「將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標和相關政策措施落實情況作為對省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作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督查工作的重點任務,納入督導評估和目標考核體系。省一級建立專項督查機制,加強對普惠性資源配置、教師隊伍建設、經費投入與成本分擔機制等政府責任落實情況的督導檢查,並將結果向社會公示。對發展學前教育成績突出的地區予以表彰獎勵,對履行職責不力、沒有如期完成發展目標地區的責任人予以問責。」

期望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督導下,用一兩年的時間,能夠較大程度上解決「學前教育資源尤其是普惠性資源不足,政策保障體系不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滯后,監管體制機制不健全,保教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

在加大供給的同時,另一個重要的點是遏制過度逐利,不讓上市只是解決文件開頭提出的「部分民辦園過度逐利」問題。

需要提醒的是,不讓上市、不讓資本化,並不是不讓掙錢!這兩點有著巨大的差異!

根據教育部統計,2017年全國民辦學校一共17.76萬所,其中幼兒園16.04萬所,佔比高達90.32%;民辦學校在校生一共5120萬人,其中幼兒園在園兒童2572.34萬人,佔比達50.24%。也就是說,除了培訓機構外,民營資本在教育領域的主要投資是幼兒園,顯然是因為這塊領域利潤豐厚。據媒體統計,幼兒園教育的投資回報率高達20%-30%,3年多回本很正常,這麼高的投資回報率顯然足以吸引大量的社會資本投入。民辦幼兒園有超過16萬所,已經上市的和正在打算上市的、或者資本介入的,不足整個市場的5%,大量社會資本投資幼兒園看中的並不是將來可以上市變現而是高額的回報和穩定現金流,以及孩子背後的家長資源。

《意見》明確規定了不讓幼兒園上市,不讓幼兒園的投資人把相關股權證券化變現,遏制的只是過度逐利或者以幼兒園為工具變現走人,並不是不讓民辦園掙錢了。

第一,留給營利園的市場空間還很大。根據《意見》的要求,到2020年營利性園的佔比依然可以在20%,意味著還可以有接近1000萬幼兒可以選擇營利性園,這個市場依然非常龐大!

第二,供求關係依然有利於營利園發展。從79.6%的毛入學率到85%的毛入學率,幼兒園總供給不會大幅增加;營利園總量控制了,新增營利園也會減少,意味著營利園的供應量會減少,高品質營利園會更加稀缺,相應家長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第三,收費價格雖受監管但依然可以市場調節。《意見》第十一條規定「非營利性民辦園(包括普惠性民辦園)收費具體辦法由省級政府制定。營利性民辦園收費標準實行市場調節,由幼兒園自主決定。地方政府依法加強對民辦園收費的價格監管,堅決抑制過高收費。」

不過,對於連鎖加盟模式擴張的幼兒園,以後難度越來越大了。根據《意見》的要求,「實施加盟、連鎖行為的營利性幼兒園原則上應取得省級示範園資質」,一方面提高了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政府主管部門給連鎖經營的營利性幼兒園做了質量背書,對高品質營利園其實是有利的。

另外,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意見》只是限制上市公司收購以及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兒園,並沒有限制上市公司使用自有資金投資營利性幼兒園,甚至鼓勵社會力量辦學,上市公司設立普惠性幼兒園還可以獲得補貼。

紅黃藍幼兒園虐童案、攜程幼兒園虐童案、上海中芯國際小學霉包子案等案件,均引起了輿論的巨大關注。相信沒誰反對企業賺錢,賺不到錢誰會去參與這項事業?只有能賺到錢,孩子們才可能有更好的學習環境。但是,在市值財富的誘惑下,過度逐利的校園一邊瘋狂壓榨老師的工資,一邊從家長手裡收取高額學費,最終受害的還是孩子。

過去若干年,國家在學前教育的投入少了,出現了「底子薄、欠賬多」的情形,學前教育成了短板。國家層面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大力增加公辦園和普惠園的供給,「充分發揮公辦園保基本、兜底線、引領方向、平抑收費的主渠道作用」,規範營利園過度逐利的行為,督促提高辦學質量,對整個國家是好事。

筆者並不擔心不讓上市大量資本會退出營利園從而帶來整個市場的供應量大減,而是擔心時間短任務重的背景下各地具體執行時為了達到相關指標搞一刀切,從規範營利園走向限制營利園,從遏制過度逐利極端到不讓賺錢,那才是真的苦了孩子。增加公辦園和普惠園,不能以限制營利園發展為代價,鼓勵普惠園同時也應支持營利園。

民辦園不準上市了,K12及其他民辦教育資產會否將來也會受限制?同樣具有公益性的醫院會否將來也受限制?或者說,哪些行業其實是不太適合成為上市公司的,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掙錢不是問題,證券化上市也不是問題,問題更多在於監督機制尚待健全整個行業尚不規範時面對巨大利益時人性的扭曲。人性和道德是靠不住的,終究還是要靠規範和制度、法律來解決問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4: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