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經典是怎樣「煉」成的?

[複製鏈接]

23

主題

23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滿園春色66 發表於 2018-11-18 12: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指出:「文藝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願、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總書記以柳青、王願堅等作家為例,強調作家「紮根人民、紮根生活」的重要性。

  中國當代文學在近七十年間創造了不同時期的現實主義文學經典,也積攢了不少重要而獨特的文學經驗。梳理和總結這些難能可貴的經驗,對於促動文學的健康發展,構築時代的文藝高峰,是大有裨益的。

  有鑒於此,我們開闢「向人民學習 向生活學習·重溫當代現實主義經典作家」欄目,約請專家對柳青、王願堅、杜鵬程、路遙、陳忠實等現實主義優秀作家的創作成就和成功經驗進行評述,回顧文學經典,重溫偉大的現實主義精神,以期影響、作用於當前文學創作。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陝西的幾位著名作家,從左至右:李若冰、胡采、杜鵬程、王汶石、魏鋼焰

  人們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創作成就,乃至回望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學發展實績時,會發現中國當代文學不同時期的重要創作成果,都有出自陝西作家之手的作品。如「十七年」時期的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柳青的《創業史》、王汶石的《風雪之夜》短篇系列;新時期到新世紀的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秦腔》等。這些作品各有不同的文學蘊含,但部部分量厚重,個個技藝精湛,都堪稱當代文學的小說經典。

  這些經典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1985年在榆林。左一為陳忠實,右一、右二分別為賈平凹、路遙。

  盡心竭力寫好精品力作

  「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獻給人民。」這對於陝西作家來說,是屬於基本的認知和根本的理念。他們不僅把這樣的理念銘記於心,而且以此為目標一直在倍道而進,這是他們把努力寫好精品力作當成自身使命的基本動因。

  志在寫出好的和比較好的作品,并力求在具體寫作中取得應有的成功,收到事半功倍的切實效果,在陝西作家,有兩點特別凸顯,那就是對待創作的態度,鄭重其事,一絲不苟;投入創作的力度,全力以赴,如獅子搏兔。

  柳青寫作《創業史》,原本的設想就是「描寫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革命」,「著重表現這一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這不僅是一個宏偉的主題,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柳青曾告訴新華社記者俆民和:「想這個主題,是蓄謀已久了。」這「蓄謀」就包括了他1952年毅然離開北京回到陝西長安縣,1953年落戶到長安皇甫村,從互助組到合作社,參與了我國農村革命性變革的全過程。與此同時開始《創業史》第一部的寫作,1954年完成初稿后,又根據新的現實發展和生活感受不斷修改,直到1959年底才完成改稿,隨即先後在《收穫》雜誌首發,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書。《創業史》第一部的寫作,用去了整整八年時間。這期間,深入生活,熟悉對象,積累素材,結構故事,琢磨人物,深化主題等,都在同步進行著,創作與生活難解難分,藝術與現實熔鑄一爐。這樣的嘔心瀝血,這樣的苦心孤詣,使得《創業史》寫事炳炳烺烺,寫人血肉飽滿,成為「我國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史詩性著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創業史》的責任編輯王維玲回憶道,他一再向柳青催稿要稿,不為所動的柳青回答他說:「人民的作家,不應把自己的草稿交給人民的出版社。」嚴肅認真的背後,是為人民的寫作,就要對人民高度負責。

  路遙寫作《平凡的世界》,也有著高遠的目標:「這部書如果不是此生我最滿意的作品,也起碼應該是規模最大的作品」。他知道:「真正要把幻想和決斷變成現實是無比困難的。這是要在自己生活的平地上堆積起理想的大山」。為了營造這座「理想的大山」。他先扎紮實實地打起了「基礎工程」:一,大量閱讀中外近現代以來的長篇小說;二,準備作品的背景材料,查閱1975年到1985年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三,深入到作品要描寫的生活領域:鄉村城鎮、工礦企業、機關學校、集貿市場等。在做了這樣的充足而紮實的「基礎工程」后,路遙開始了寫作的構思,而這既包括「人物運動河流」的梳理,全書題旨的「終點」尋索,作品開頭的苦思冥想等等,而這樣的「重大準備工作」用去了三年時間后,才開始作品第一部的初稿寫作。路遙分別在三個地方寫作三卷作品的過程,他在《早晨從中午開始》的敘述,幾近於如泣如訴,看得人驚心動魄。寫作本身需要殫精竭慮,需要不斷尋求突破,欣忭時欣喜若狂,苦惱時捶胸頓足。除此之外,還要經受艱苦生活的折磨,孤獨處境的煎熬,使得他的寫作經歷堪稱是文學寫作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寫完第二部時,他已被發現肝癌先兆,他便「戴著腳鐐奔跑」,幾乎是以決絕的姿態邊看病邊寫作,搶在癌病尚未擊倒自己之前,於1988年5月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寫作。這一時刻「百感交集」的路遙,「不知出於一種什麼原因,從桌前站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中的那支圓珠筆從窗戶里扔了出去」。

  陳忠實寫作《白鹿原》,是想「為自己寫一本死時可以墊棺作枕的書」。這樣一個心結的中心意思,是寫出「真正讓自己滿意的作品」,「讓這雙從十四五歲就凝望著文學的眼睛閉得踏實」。為此,陳忠實由踏訪家鄉周邊的大戶人家,查閱縣誌和黨史、文史資料開始,悉心研讀家族史、村莊史、地域史,並著力挖掘「一方地域的人的特有的文化心理結構」,不斷深化「已經意識到的歷史內涵與現實內涵」。在經過了1986年、1987年兩年的準備與醞釀之後,陳忠實於1988年清明期間動筆寫作《白鹿原》,一直寫到1989年春節期間完成初稿,1992年春節又寫完最後兩章,從構思到完成,用去了整整六年時間。陳忠實還曾說道,他的一些中篇小說,如《四妹子》《藍袍先生》等,都是在構思《白鹿原》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也可以說,陳忠實的中篇小說創作,既是他寫作短篇小說的延伸與拓展,也是他寫作《白鹿原》的鋪墊與預演。

  「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這就是優秀作品」。用這樣的尺度來看待《創業史》《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它們屬於「優秀作品」不僅確定無疑,而且當之無愧。也許這樣一些實際的數字最能說明問題:三卷本的《平凡的世界》自出版以來,每年都在重印,近些年每年的重印數都在一百萬套,累計印數已經達到1700萬套。《白鹿原》在作品版權相對分散的情況下,人民文學出版社版的《白鹿原》,2016年重印了60萬冊,2017年重印了80萬冊,累積印數已達到350萬冊。市場的供不應求,讀者的爭相閱讀,正是作品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最好證明。

  現實主義精神的堅守與發展

  現實主義有很多定義,但忠實於現實的藝術無疑是最好的解釋。這包括了細節的真實性、形象的典型性與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現實主義文學在其演變過程中,不斷拓新和發展,產生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但彼此貫通和不斷傳承的,是現實主義的精神,那就是熱切關注現實,強力介入現實,高度重視人的生存狀態、精神狀態和命運形態,真切地書寫所經所見,坦誠地表達所思所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家的思想境界決定作品的精神蘊含,現實主義精神取決於作家的主體精神。

  陝西自古以來的文學傳統,似乎一直都與現實主義有著不解之緣。從古代時期的《詩經》《史記》、杜甫、杜牧、白居易,到近代以來的鄭伯奇、柯仲平、馬鍵翎等,無論什麼時代,無論何種文體,無不貫注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這種現實主義傳統,無論作為一種寫作方法,還是作為一種精神品格,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陝西作家,使他們始終沿著現實主義的藝術之路闊步前進,並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自己卓具特色又各有千秋的以現實主義為底色的藝術個性與文學風格。

  被人們看作現實主義文學旗手的柳青,對於文學創作,有著基於自己的經驗的深刻認識。他的「三個學校」說(生活的學校、政治的學校、藝術的學校),「六十年一個單元」說,都以簡明扼要的語言,強調了社會生活對於文學創作的重要,創作時專心致志的重要。這種對於文學的認知,實際上就奠定了他必然操持現實主義的重要基石。而對於現實主義,他的認識一直是清醒而堅定的:「人類進步文學的現實主義道路是不會斷的」,「在這條道路上既有繼承,又有不斷的革新」(引自劉建軍、蒙萬夫、張長倉著《論柳青的藝術觀》),他特別看重現實主義所要求的塑造典型環境里的典型性格,並從「典型衝突」的角度去理解「典型環境」;而對於典型人物,他著意在個性特徵上下功夫,努力寫出與生活的複雜性相聯繫的人物的全部複雜性。這體現於《創業史》的寫作中,就在於他不僅注重描畫社會生活大大小小的矛盾衝突,使得作品敘事跌宕起伏,而且生動鮮明地刻畫出不同階層代表人物的真實面影,同一階層也力求描畫出不同個性人物的心理特徵。《創業史》所以好看、耐看,並至今都不過時,就在於經由社會矛盾、生活衝突主導的人們的各種心理糾葛,真實地揭示了當代農民面對千年以來的私有制的解體與改變,不同階層的人們所分別經受心理掙扎、精神陣痛及其接受過程,從而使作品超越社會生活的表象層面而具有心理透視的細緻與精神探微的深切。正因如此,《創業史》才卓具超越歷史限定的深厚內力,成為人們認知合作社時期社會劇烈變動引發農人心靈變動的一部史詩性作品。

  柳青對於陝西作家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在回顧《白鹿原》的創作過程時,陳忠實就明確告訴人們:「我從對《創業史》的喜歡到對柳青的真誠崇拜,除了《創業史》的無與倫比的魅力,還有柳青獨具個性的人格魅力,我後來意識到這本書和這個作家對我的生活判斷都發生過最生動的影響,甚至毫不誇張地說是至關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於中國農村和農民的認識」;一個是「創作有柳青味兒」,也即現實主義底蘊。而陳忠實又在這樣兩個基點上有所超越,實現了凸顯自己藝術個性的藝術「剝離」。對於中國的農村與農民,他由社會形態的轉型和生活方式的變動,進入到農民群體的「文化心理結構」探尋,從多角度揭示了人物豐富而真實的心理歷程。對於「柳青味兒」,他則在現實主義的底色上,揉進了新的敘事形式和語言範式,以兼收並蓄的姿態儘力展示「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和現實內容」。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又告訴人們:《白鹿原》「仍然屬於現實主義範疇。現實主義也應該放開藝術視野,博採各種流派之長,創造出色彩斑斕的現實主義」。

  陝西作家中,受柳青影響最深,得柳青教益最多的,還是路遙。他視柳青為自己的「文學教父」,他也把柳青的現實主義文學寫作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時代高度。寫作《平凡的世界》,他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但《創業史》他讀了七遍,柳青創作中特有的濃烈的人民性情懷,深湛的現實主義造詣,使路遙獲得了極大的啟迪與激勵,他認為:「許多用所謂現實主義方法創作的作品,實際上和文學要求的現實主義精神大相徑庭」。他堅信:「現實主義仍然會有蓬勃的生命力。」基於這樣的文學認知和文化自信,路遙在文學界以追逐新潮為時尚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依然秉持現實主義寫法,堅守現實主義精神,鍥而不捨地完成了三卷本《平凡的世界》的寫作。因為作品在寫法上的不合當時的潮流,作品在出版和評論的過程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越來越喜歡這部人民性情懷與現實主義精神交相輝映的傑作,使它成為超越其他作品的超級常銷作品。《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後,路遙專程去往皇甫村,祭拜柳青墓;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也特別選擇了柳青墓作為背景。他是在向自己的文學「教父」拜謝,也是在向現實主義文學大師致敬。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22: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