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尼康(nikon)、鈴木(suzuki)和松下(panasonic)等在中國建廠的老牌日本公司紛紛撤出中國,在東南亞設廠。人口眾多,勞動力成本低,這些都是吸引日本在東南亞建廠的重要因素,使企業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這種現象不禁猜測,日本這是想進入東南亞嗎?
近年來,日本對東南亞表現出濃厚的興趣。2012年,日本在中國投資134億美元,四個東盟國家約64億美元,而在2017年,日本對東盟的投資猛增至220億美元(約1528億元人民幣),而其在華投資暴跌至96億美元,據日本貿易投資促進機構的數據。此外,日本企業正在迅速增長。據《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報道,2017年,在東南亞市場的日本工人數量較2012年增長32%,而在中國的日本工人數量下降了16%。
另一方面,東南亞整體經濟增長趨勢不容低估。柬埔寨、寮國和菲律賓等國經濟增長超過6%,緬甸增長7%。這也是市場前景廣闊的一個跡象。但令人遺憾的是,日本企業在東南亞的業務才剛剛起步,那裡已經出現了大量工廠倒閉的情況。
關閉工廠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上升。以柬埔寨為例,該國1997年的最低工資為40美元,2017年為153美元。緬甸和泰國等國也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原來日本企業覺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很高,在中國撤出之前在東南亞建廠,誰都以為東南亞的工資突然提高了,真讓日本企業束手無策。
加薪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整體經濟正在增長。例如,由於東南亞的普通工人教育水平不高,一些需要一點技能的工作對他們來說非常困難,效率也很難提高;在一些地區,工人會因為沒有滿足工資要求而罷工,柬埔寨發生了大規模的暈倒事件,東南亞的供應鏈非常不完善,基礎設置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
因此,並不是所有地區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而「中國製造」是有強大實力支撐的。在此基礎上,日本企業是否應該著眼於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抓住機遇?
今年,中日關係解凍,為兩國經濟交流提供了更加穩定的前提。另一方面,中國產業升級,一些低端落後產業在國內被淘汰。未來,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高端產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
此外,中國也在改善商業環境,根據世界銀行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國在世界商業環境排名第46位,和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去年也達到創紀錄的1360億美元,並將尋求東盟目前的環境,確保工人不會罷工可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2017年,中國名義GDP達到12萬億美元,但東盟僅為2.7萬元人民幣,約為中國的五分之一。到2022年,中國的GDP預計將增長到20萬億美元,但東盟預計只會達到4萬億美元。轉移產業不應受到指責,但如果目前中國的轉型方向盲目地聚焦於低端產業,一些日本企業可能會為小公司吃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