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陳橋兵變與宋太祖不殺士大夫的歷史真相

[複製鏈接]

81

主題

81

帖子

57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7年)起,趙匡胤歷任殿前都指揮使、殿前都點檢等職。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病卒,年僅七歲的恭帝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效法郭威,在趙光義、趙普、石守信、王審琦諸將的支持下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權柄,成為北宋創業垂統的開國皇帝。

趙匡胤篡周一事,史稱「陳橋兵變」。關於此一歷史事件,各種官修史書的記載如下。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周恭帝本紀》載:「(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春正月辛酉朔,文武百僚進名奉賀,鎮、定二州馳奏,契丹入寇,河東賊軍自土門東下,與蕃寇合勢,詔今上(指趙匡胤)率兵北征。癸卯,發京師,是夕宿於陳橋驛。未曙,軍變,將士大噪呼丌歲,擐甲將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馬,擁迫南行」。於是,周恭帝下詔禪位。

《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恭帝本紀》載「(顯德)七年春正月甲辰,(周恭帝)遜於位,宋興」。

《宋史》卷一《太祖本紀》載:「(顯德)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次陳橋驛,軍中知星者苗訓引門吏楚昭輔視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盪者久之。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策點檢為天子,或止之,眾不聽。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丌歲,即掖太祖乘馬。太祖攬轡謂諸將曰:「我有號令,爾能從乎?」皆下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諸將皆載拜,肅隊以入。副都指揮使韓通謀御之,王彥升遽殺通於其第。太祖進登明德門,令甲士歸營,乃退居公署。有頃,諸將擁宰相范質等至,太祖見之,嗚咽流涕曰:「違負天地,今至於此!」質等未及對,列校羅彥瑰按劍厲聲謂質等曰:「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質等相顧,計無從出,乃降階列拜,召文武百僚,至哺,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禪位制書於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遷恭帝及符後於西宮,易其帝號曰鄭王,而尊符後為周太后。」

上述史書記載雖然略有出入,然皆將趙匡胤黃袍加身,說成是因其部下持刃威脅,趙是被黃袍加身,擁迫南行的,甚至是順天應人的正義之舉。其實,「陳橋兵變」顯然是趙匡胤與趙匡義蓄謀已久,精心策劃的一次軍事政變,《續資治通鑒》卷一的《考異}稱:「《遼史·穆宗記》,應歷十年(公元960年)正月無用兵事。又,《遼史·蕭思溫傳》云:周師陷易、瀛、莫等州,人皆震駭,往往遁入西山。是年聞周喪,燕民始安。以事勢度之,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師取三關,遼人敗衄之餘,群情震恐,斷不能甫逾月即舉兵南下也。《遼史》不載此事,得其實矣)。

從這則史料可知,其實並無「北漢結契丹入寇」之事。縱然鎮、定二州確有此警報,也是趙匡胤等人自導自演的產物。

在五代十國之時,天下大亂,綱維橫決,將領擁兵自重,乃至篡奪政權之事屢見不鮮。「陳橋兵變」只不過是這種篡奪政權的翻版而已。實際上,對於武將擁兵自重,謀朝篡位之事,周世宗並非全無防備。當時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張氏立有軍功,他掌握的殿前諸班,乃是最精銳的禁軍。由於有「點檢作天子」之傳言,周世宗遂削去張永德之軍職,改任其為宰相,以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然而在禮崩樂壞之亂世,無論何人掌握軍權,都有可能謀朝篡位。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要保持忠誠實屬不易。張永德靠不住,難道趙匡胤就靠得住嗎?周世宗實在無法預料,即使他試圖防微杜漸,採取預防措施,他死後過了半年,新換的殿前都點檢還是篡周自立,建立宋朝,做了皇帝。

「陳橋兵變」發生后,後周大臣之反應各異。有的試圖反抗,旋即遭到鎮壓。如《宋史》卷一《太祖本紀》中提到的副都指揮使韓通,得悉此事後,慌忙趕回家中,準備率眾抵抗。結果,趙匡胤的部將王彥升騎馬趕入其家,將韓通及其妻子一併殺害。有的大臣對此事深感悲痛。如宰相范質,退朝後知道發生了兵變,抓著另一個宰相王溥的手說:「倉卒遣將,吾輩之罪也。」幾乎抓出血。雖然范質和其它大部分官僚一樣,最後都向趙匡胤俯首稱臣,但並非因為他們認為趙氏黃袍加身「應天順人」,而是無可奈何的選擇。當時趙匡胤手握重兵,周恭帝與太后不過是孤兒寡母,根本無法平息兵變,保衛政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如欲保住身家性命,除了接受現實,效忠新帝,實在別無選擇,他們這樣做,根本不是因為趙匡胤稱帝一事「應天順人」。

其實,趙匡胤發動兵變,是蓄謀已久,精心部署的。在趙普與趙匡義的策劃下,北征軍回師開封。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在城內事先得到密報,早已有所準備。唯有宰相范質、王溥、魏仁浦才感到兵變突如其來,一時束手無策,他們縱然心有不服,也只能接受現實,歸順新朝。《宋史·杜太後傳》記載,當趙匡胤的母親杜氏聽到兵變成功的消息,欣喜地說:「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由此可見兵變是經過周密部署的,而決非倉卒而成之事。

於是,趙匡胤在一夜之間由後周的臣子,變成黃袍加身的天子。趙匡胤是五代時期繼唐明宗李嗣源、唐廢帝王從珂、周太祖郭威之後,由軍士擁立的第四個皇帝。趙匡胤的陳橋兵變與李嗣源的鄴城兵變、王從珂的鳳翔兵變、郭威的澶州兵變的性質並無不同,其奪取政權的手段簡直如出一轍。如果說陳橋兵變與之前數次兵變有何不同的話,陳橋兵變的發動者的手段更為高明,計劃更為周密而已。如澶州兵變一時找不到黃袍,遂代之以黃旗,而陳橋兵變則事先早就準備黃袍,故預謀之跡更為明顯。至於軍隊的紀律,與從前截然不同。以前數次兵變,軍隊進入京城后,無不大肆縱火搶掠,人民深受其害。時人將此種破壞行為稱為「夯市」。由此可見,即使是正史的記載也不可盡信,因為歷代史官大都遵循「為尊者諱」的原則編撰史書,凡是前朝的君主均有意加以貶抑,凡是本朝的君主都要維護其形象,遂出現隱惡揚善的情況。人們總是希望史書能夠反映歷史真相,但寫歷史的人又有幾個不食人間煙火,不顧安危利害秉筆直書呢?

說趙匡胤嘗言「誓不殺士大夫」。但是細考史實,他並未能完全實踐自己的誓言。在《宋史,太祖本紀》里,就記載了不少殺士大夫的事例。如干德四年(966)五月甲戌,「光祿少卿郭圮坐贓棄市」。八月庚戌,「樞密直學士馮瓚、綾錦副使李美、殿中侍御史李楫,為宰相趙普陷,以贓論死。會赦,流沙門島,逢恩不還」。郭圮為光祿少卿,職掌皇室的酒宴膳事,顯系文官,但卻因貪污而被斬首示眾。其它三人也是擔任文職,馮瓚還屢受趙匡胤表彰。惟因趙普嫉恨,本來也要處死,後來雖被赦免死罪,但三人仍被流放到荒無人煙的沙門島,即使皇帝推恩時也不能還,其實質與判處死刑無甚區別。因此,宋太祖雖然優禮文士,但卻並非完全不殺士大夫。

在皇權專制的時代,皇帝與士大夫之間的關係是尊卑分明,皇帝需要士大夫協助其治理天下,士大夫需要迎合皇帝獲得功名利祿。皇帝對士大夫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需要利用其才智時,皇帝可以對士大夫優禮有加,一旦皇帝認為該士大夫拂逆聖意,或功高震主,或出於維護政權利益的需要,皇帝可以隨時將其棄如敝屣,甚至將其誅殺。

因此,皇帝與士大夫之間乃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雙方屬主從關係,並無平等可言,皇帝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可以隨時犧牲文士的性命,宋太祖為了籠絡趙普而犧牲上述三位文臣就是典型的例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3: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