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媒體科普如何「追熱點」?

[複製鏈接]

242

主題

242

帖子

1494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q2018 發表於 2018-11-7 21: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媒體時代,貼著熱點做「文章」已經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熱點要不要追?如何去追?這兩個問題,需要進行辯證思考。
  對於新媒體科普工作者來說,有些熱點確有「追」的必要。比如最近一段時間,幾位名人相繼因病離世,有的甚至非常年輕。在所有人扼腕嘆息的時候,科普工作者有必要結合熱點及時向公眾普及癌症預防等健康醫學方面的知識。那麼,新媒體該如何追熱點做科普?筆者有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要找准熱點事件。中國科普研究所和騰訊公司共同完成的一份報告顯示,公眾重點關注的科普事件,通常都和社會熱點有關。目前,百度、微博、搜狗等平台都有熱搜排行榜,並進行實時更新,新媒體工作者在利用熱點做科普時,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熱點,哪一個值得做?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社會熱點都有科普意義,我們應當優選民眾關注度高且包含重要科學要素的熱點作為對象和抓手。
  第二,發掘能擊中民心的科普「痛點」。通常情況下,熱點事件發生后,媒體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對於科普工作來說,要圍繞該熱點事件包含的科學要素逐一進行分析,從中尋找民眾了解該事件后可能存在的主要科普需求,並將其中民眾普遍關心、亟待了解的知識確立為科普「痛點」。
  第三,製作牽動民心的科普內容。科普「痛點」本身就具有牽動民心的屬性,新媒體工作者應該圍繞「痛點」做實、做好文章。一是科普內容要準確、具體、實在,應邀請業內專家審讀把關,確保內容的權威性和科學性,切實滿足民眾科普需求;二是科普作品製作精良,符合大眾審美,讓人看完有轉發分享的強烈意願,讓作品在二次傳播中帶動更多的人關注話題,關心科普。
  第四,追求時效性。貼著熱點做科普,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從好的方面來說,熱點事件深受民眾關心,本身自帶流量屬性,結合熱點做科普,具有潛在的流量基礎;從壞的方面來說,熱點事件常常具有時效性,如果跟不上熱點的節奏,推送晚了,傳播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必須在民眾情緒高漲的時候,將熱點和科普結合起來,趁勢推送,在熱點事件持續發酵中,收穫更好的科普效果。
  緊貼熱點做科普具有一定的常規性和必要性,因此,科普類新媒體運營單位應建立起熱點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形成簡約完善的流程和方案,包括熱點事件解讀、科普「痛點」建立與分析、素材獲取與整合、版式快速設計、審讀專家團隊建設、審稿流程優化等等。
  而從科普本身來說,有很多科普「痛點」是相對固定的,因此,偶然發生的社會熱點事件常常只是一個引子,科普工作者需借著熱點事件,製作牽動民心的作品,以此來引導民眾關注科普話題,並使之獲得更多的科普知識。從這一角度來說,新媒體運營單位應該在日常工作中圍繞常見科普「痛點」,積累素材,整合內容,一旦出現相關的熱點事件,第一時間調取內容,並以最為便捷的方式走完送審推送流程,在社會熱點最「熱」的時候,順勢打造屬於科普的「熱」話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