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鼓勵計劃生育是年度最悲情的笑話

[複製鏈接]

75

主題

82

帖子

54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ianyueri 發表於 2018-11-6 17: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今年年初開始,鼓勵生育的話題就一直縈繞在我們耳邊,原因是2017年我們的新生人口遠低於預期,低到什麼程度呢,按照計生委原來的估算,哪怕不開放二胎,維持原有「只生一個好」的政策,到2017年新生兒也應該再多一百多萬。
隨著人口形勢越來越不樂觀,「鼓勵生育」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大,甚至什麼「不生孩子要交稅」,「發錢鼓勵生育」的奇葩提議都出來了。不得不說,改革開放都幾十年了,有些人還是喜歡過去用政策強壓那一套。要不是生比不生受更多客觀因素的影響,估計提案就該是「35歲生育子女不足兩人的罰款,擔任公職的開除」。
其實我覺得鼓勵生育這個命題本身就不成立。我們又不是有享樂主義傳統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我們的文化里,理想的家庭生活是「父慈子孝」「四世同堂」「子孫滿堂」,一個孩子要買房子三代人六個錢包願意傾盡一生來支援的國家裡,居然告訴我生育需要鼓勵,這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
先看為什麼生育率走低。
一、計生委
現在合併到了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在我上學的年代,計劃生育被稱為「基本國策」,計生委就是這項基本國策的堅定維護者。
屁股決定腦袋,如果你是煤炭石油行業的從業者,你也不會四處為新能源造勢。計生委在很多年裡主要在做兩件事:一是督促各級政府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二是論證計劃生育的必要性和以何種尺度執行計劃生育。前者鬧出了很多諸如「強制引產」等不人道的事件,但勉強可以用「職責所在」來粉飾,後者就相當於讓選手自己當裁判了,讓你論證你存在的重要性乃至必要性,呵呵,如果是我我能把報告寫的地球離了我就不轉了。
在計生人員的自我論證下,我國人口一直是「良好且可控的」,「嚴格執行計劃生育不能放鬆」。一開始這些可能都是客觀詳實的,但慢慢的,報告寫成這樣就成了一種習慣,統計數據這種東西其實能做的文章特別多,不怕支撐不了報告。
事情的轉向是人口增長完全進入瓶頸,已經不需要什麼統計手段就可以直觀看出我們的人口增長的乏力,經過了非常慎重的「考慮」,2013年末我們迎來了「單獨二胎」政策。一個人去醫院,醫生診斷說是小問題,自信滿滿的說藥到病除,結果一個療程下來絲毫不見起色,病人心裡就該懷疑病症的輕重了。「單獨二胎」政策就是這一個療程石沉大海的「特效藥」。
老的計劃生育政策堅持了幾十年,是因為有一切盡在掌握的信心,「單獨二胎」只堅持了兩年便升級成了「全面開放二胎」,病症遠比預期的要嚴重,非下猛葯不可。猛葯一到,樂子就更大了。2016年初全面開放二胎,2017年二胎佔全年新生兒45%,幾乎和頭胎數量相當,結果2017年新生兒比前一年少了88萬,遠遠低於預期。注意,由於2016是全面開放二胎的元年,所以選擇要二胎的的並不完全是適齡的,很多一直想要但原政策不允許的夫妻也都會選擇馬上「要老二」,所以2017的新生二胎基本中包括了絕大部分的「存量需求」,而今後基本上就只有「增量需求」了。雖然2018還有整整一個季度,但是基本可以斷言,2018年新生二胎人數不會超過2017年的二胎人數,甚至可能有大幅的下滑,畢竟大齡產婦多等一年風險就指數型上升一級,有意向的肯定是趕早的。
二、女性教育
計生委沒有想到的是,在老政策執行的幾十年裡,這個社會完全不一樣了,其中變化比較明顯的就是女性教育。發達國家中有很多也在承受人口下行帶來的壓力,他們沒有所謂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人口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
現在的女性尤其是城市出生的女性基本都能接收到和男性對等的教育,女學霸從現在的視角看來並不是什麼稀罕物件。一大批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走入社會,自然不會甘心只當男性的附屬品。現在很多大V宣揚女權如何如何,其實我覺得真正的女權主義者應當把毛主席當成祖師爺供起來,「女人能頂半邊天」為共和國女性地位奠定了基礎。現在各行各業都有女性精英的存在,她們不會把一切放到家庭和孩子上,孩子與事業的平衡是必須的。盡在我的社交圈子裡就有不止一名在事業上有突出成就的女性選擇不要孩子——對於她們所處的位置,生育子女的時間成本實在太高了。
今天討論的不是女權或者女性話題。只要簡單的知道,在全球所有女性受到良好教育的國家裡,沒有一個出現人口快速增長的。如果舉個返利就是南亞大國印度,所以他們還在艱難地搞著計劃生育同時新生兒數量依舊居高不下,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能夠找到這把控制人口的金鑰匙。
三、生活壓力
前面提到,我們的文化中孩子是幸福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幾乎都自帶想要孩子的屬性,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的父輩有更低的生育慾望。有專家說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更加註重自我享樂,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因我就我所見,我身邊的人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要最多的孩子,所以不是願意不願意要更多孩子的問題,而是承擔能力的問題。
在施行計劃生育的幾十年裡,把孩子作為家庭核心組成部分的國人,已經習慣於傾盡全力供養一個孩子了。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讓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如果我們在一個孩子上傾盡了所有,第二個孩子該如何撫養,抱歉,我自己是獨生子女,我生長環境中幾乎所有同齡人都是,我們並沒有從父輩那學來如何照顧一個多子家庭,我們學來的只是他們把所有的一切都給了我。
過年回家的時候跟我媽聊到上幼兒園,我發現我家那個十八線小城市的幼兒園費用居然比我所在的二線城市還要高。我很好奇以當地的收入水平如何支付得起。我媽給我解釋,幼兒的費用父母出,基本要消耗兩人七成的收入,父母開銷不夠的部分由父母的父母來補貼……如果我是如此境遇,我基本不會選擇要孩子。
同樣,在我所在的二線城市,孩子上中小學的家長,如果都在工作,基本上孩子的教育就要開銷掉差不多一半的家庭收入。這個開支比例在大部分城市應該是適用的。所以為了養得起,大多數工薪家庭在二胎問題上都是要慎之又慎的。
在過去的十年裡,如果你出身普通家庭,又不是從事房地產、IT、金融行業,那麼你多半只是個普通人。面對如今的房價,普通人上車只能如樊綱所說靠六個錢包了,而上車后的月供仍舊是個不小的數目。我聽不止一個人說過,以他/她現在的生活條件,結婚沒問題,但是絕對不會要孩子,不想讓孩子享受不到良好的生活條件。
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靠著全家供養一個辦法,讓大家習慣了用榨乾兩代人的方式來養育唯一的第三代,由簡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現在供給一個孩子的錢要由兩個孩子來共享,每個人都很難受。
破局
既知其然,那麼想要提高生育,無非是兩點。
生得起
生得起關鍵是降低適齡人群的生活壓力,展開說就是安居樂業。
安居。連負擔租房成本都困難的夫妻自然是沒辦法提生兒養女的。地產是這個國家面臨的另一個大問題,這裡就不多嘴了,只能泛泛地說,我們的年輕人需要匹配年輕人收入的體面的住處。房子不需要大,我小時候一家三口一室一廳一廚一衛也過得很自在,但是現在大部分年輕人單靠自己「安居」太過奢侈。
樂業。經濟、IT雖好,但這畢竟是少部分人的時代紅利。地產帶來的天量GDP背後是被抽干血的無數製造業企業艱難維持,稍有風吹草動就要關門歇業,而這些企業才是大部分人的去處。富士康這樣的巨型企業可以說為無數青年人提供了工作機會,但相對的,這些青年在高強度工作和低收入的生活中耗盡了最好的青春。不負責的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為了整片森林,某棵樹漲勢再好該放棄也得放棄。
養得起
我因為工作的原因,去過國內的許多城市,經濟有好有壞、房價有高有低、生活或忙碌或安逸,不同城市的最大共同點就是孩子想要享受良好的教育的成本是很高的。而且經濟水平越低的地方相對教育成本越高——經濟越差能留住的好老師就越少,家長就越想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以逃亡大城市。甚至某些城市K12階段(中、小學)的優質資源完全被私立院校把控,最好的公立學校也只能排二流中等。
近兩年教育部在「教育公平」問題上的發聲越來越多,政策褒貶不一,主要是還好政策落到地方就變了味。教育公平之後有機會我想單獨拿出來寫,這裡就不展開了。希望下一代孩子能享受公平教育,不要讓教育成為家長們拼背景斗財力的平台。
結語
我不關心人口問題,至少目前從我的層面目前還感受不到人口浮動對我的影響,勞動力減少無非是推進工業自動化,西方發達國家低人口狀態下也都是這麼玩的。我只是不喜歡一面是想要孩子但要不起的家庭,一面是「生育稅」這種粗暴干涉的提議。新成員的誕生都該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每個家庭都能根據自己的意願、有尊嚴地、體面的生養撫育自己的孩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2: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