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歷史上的政治家、商人中,只有一個人的人生最完美(下)

[複製鏈接]

345

主題

420

帖子

363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鐵林 發表於 2018-11-5 22: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大道自然,順勢而為



范蠡舉家遷至齊國西北的陶地,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雙手之本,再次開創家業。

范蠡認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鄰齊、魯;南通楚、越;西達秦、鄭;北連晉、燕。

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適合經商。

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動下,成為春秋末期東周的經濟樞紐,貿易之都。

范蠡藉助地理位置的優勢從事早期的各國貿易。

范蠡對經營貿易的理解是:越國盛產蠶桑、齊國廣耕鋤、秦國多冶鍊、趙國善土木,各國有各國的特產與需求。

經商就是促成各國間的商品交流,互通有無,在使各國受益的同時,自然得利。

同時,范蠡還經營農業、養殖等,並且總結出了很多經營方略。

其精髓特點為:順應自然環境與趨勢,預測事物發展規律,而後,借其力,趨其勢。

范蠡認為,天時決定農業,天時變化是有規律的,所以穀物收成的好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他根據五行更替總結出了豐年與災年出現的大概規律。

在一個農業社會,糧食價格的波動必然引起其他各類相關商品價格的波動。

那時的貿易也以農產品為主,順應這種變化規律來進行貿易,等於抓住了市場的關鍵環節,獲利自然豐厚。

范蠡總結了按照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自然特點進行靈活差異的經營。經營策略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

他提出:「水則資車,旱則資舟" ,意思就是在發生水災時做車的生意,在旱災時做船的生意。

因為,當水災時,大家多用船作為交通工具,這樣必然導致船舶的稀缺,價格上漲,而沒有用武之地的旱路交通工具車輛,則大量積壓,價格便宜。

這時乘便宜大量購入車輛,待水災過去,車輛必然稀缺,價格就會上漲。

在兩千多年前,范蠡就根據市場的供求關係來判斷價格的漲落,他提出「論其有餘與不足,便知貴賤。"

也就是發現市場是供過於求還是供不應求,據此調整下一步的經營策略。

他還發現價格漲落和自然規律是相同的。

一種商品價格上漲到極點后就會下落,價格下跌到極點后就會上漲,出現其所謂的「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的規律。

這和現代經濟學原理的論點完全一致。

范蠡根據這一理論提出一套購買與銷售的原則與方法:在物價便宜時,要大量收進,他說「賤取如珠玉",即像重視珠玉那樣對待降價的物品,盡量賣進,再像收藏珠寶一樣精心的把貨物存貯起來。

等到該商品價格上漲之後,范蠡認為,應該 「貴出如糞土",像拋棄糞土那樣毫不吝惜地將貨物全部賣掉。

不要期待價格會不斷上漲,因為,價格的漲跌是要往複的。

這些理論在今天看來並不深奧精妙,不過是一些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但是卻非常有效。

我們往往在華麗的技術與紛繁的誘惑中迷失了這些最基本的認知,追漲殺跌,在簡單的自然規律面前左衝右突,而清醒的人則抓住規律,輕鬆賺錢。

范蠡能在那個文明尚且不發達,更談不上經濟發達的農業社會時期就綜合天時變化、農業生產、社會需求等因素綜合考量,不能不讓我們嘆服。

天下己任,道義於肩



有一句話叫做「無商不奸」,雖然說法有些片面,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此採用各種手段:投機取巧、哄抬物價、小秤入大秤出等,甚至是違背道德的手段。

而范蠡不僅做到了「君子生財,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俠商的氣概。

范蠡認為:商人能夠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消費者。對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報,這樣百姓才更願意與你打交道。

這和彼得·德魯克「企業必須為社會創造價值,社會才會回報給企業以利潤」的觀點不謀而合。

道家創始人老子也有同樣的觀點:「天地不為自生,故能長生"。

范蠡雖然是一個生意人,但從不急功近利,對於經營的利潤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

遇到災年等特殊情況,這個利潤比例還會降低,甚至賠錢救濟災民。

在那個歷史時期,商品10%的利潤率是非常低的。

因為,那時運輸極其不方便,戰亂、匪寇導致經營風險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屬於絕對的買方市場。

而且,從當時的經濟發達情況分析,那時還沒出現利潤率精確的計算方法,因此,范蠡賺取10%的利潤應該是毛利率,而非凈利潤。

這樣低的利潤率卻能使范蠡迅速成為巨賈,主要是其交易數額巨大。

其次,資金從不閑置,迅速周轉,范蠡經營的商品從未積壓過,因為其為人信譽好,為商磊落,更關鍵的是其商品價格比別人的要低很多。

能做到價格低於同行,不僅是降低利潤率,更有賴於范蠡的經營理念:「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經營思路。

在某種商品過剩,價格很便宜時大量購入,同時,拋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范蠡一生為避名利而三次遷徒,但名利反倒一直跟隨他,這其中的辯證哲學值得我們今天的企業家深思。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盛讚范蠡:「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

范蠡一生中兩次官至極品,三次富過千金,每次富達千金又都施濟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

從政時,范蠡奉行了一個臣子的忠義,為商時,又盡了一個商人的良心。

范蠡真可謂是一個宏略於胸,又悲憫天下的智者。到了古稀之年,家資富可敵國,兒孫滿堂,88歲時無病而終,後人尊名陶朱公。

范蠡也被後世奉為南路財神。和文財神比干(東路),武財神關公(西路)、趙公明(北路)、端木賜(西南路)、李詭祖(東北路)、管仲(東南路)、白圭(西北路)同接受百姓供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4: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