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歷史上的政治家、商人中,只有一個人的人生最完美(上)

[複製鏈接]

345

主題

420

帖子

363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鐵林 發表於 2018-11-5 22: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歷史的長河浩瀚多彩,湧現過很多成功的政治家、商人,然而只有一個人的人生最完美、最成功。

他先從政后從商,而且輕鬆駕馭。

自己家財萬貫,拯救百姓於水火,抱得美人歸,還能實現國富民強,一統江山。

他前半生從政,輔佐一個瀕臨滅亡的國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政治生涯走到頂峰時又適時隱退,改走從商之路。

從商19年中三度富甲天下,財富過千金。

在國家危難,百姓流離時又散盡家財,救濟蒼生,后被世人奉為文財神。

這個人就是中國最早的商業學家、經濟學家,同時也是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被譽為一代商聖——范蠡。

可惜的是,對於這樣一個為官即至卿相,經商速達千金的曠世奇才,歷史對其描繪的筆墨卻並不多。

雖然范蠡所處的是距今兩千多年的時代,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甚至是價值取向和當今社會都不盡相同,但是其身上的很多特質與精闢獨到的思想,還是值得我們今天人學習的。

下面我們就一起走近范蠡,了解一代商聖的傳奇人生與其行於道而高於技的商道理念。

德為立身圖強之本

范蠡生於公元前536年,楚國宛地三戶人,幼時家境貧寒。

但范蠡從小就酷愛讀書,十幾歲就學富五車。

更難得的還不是其淵博的學識,而是他獨到的思維見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質,寵辱不驚,泰然處事的能力。

范蠡青年時,在周圍人看來卻是思想瘋癲的人。

范蠡常和大眾的觀點不同,有時語出驚人,使人目瞪口呆。

因此,和他接觸的人都說他是瘋子。

其實他有時是不屑與某人交談,更多的時候則是其準確地抓住了問題的本質,思考的更深刻與透徹,別人沒法理解而已。

無論從商還是從政,這種迅速洞悉事物本質並準確果斷地做出決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個成功領導者所必備的素質之一。

范蠡在20歲時遇到文種,兩個人一見如故,相約要建立功業,做一番大事。

范蠡與文種都是楚國人。

但是,當時楚國已經是列國中的霸主,國君傲慢自大,皇親貴族結黨專權,政治混亂,於是范蠡和文種投奔越國為官。

初到越國,范蠡和文種並未受到越王的重用。

不久,勢力相對弱小的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兵敗會稽山。

國亂顯忠臣,很多越國大臣在越國戰敗后另投他處或叛離投吳。

而范蠡與文種對越王不離不棄,因此得到勾踐的重用,范蠡更自願隨勾踐赴吳國為奴。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不為所動。

為奴的三年時間裡,范蠡同勾踐夫妻一起耕作勞動,粗食、卧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

一次吳王在范蠡經過的路上扔了一塊黃金,范蠡經過時絲毫沒有猶豫就跨過黃金,徑直離去,從此吳王才打消了勸范蠡降吳的念頭。

其實范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更是在履行對自己人格的承諾。在現代社會中,像范蠡那樣篤信諾言,處順境不驕,於逆境不疑的為人品格已經彌足珍貴。

甚至按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來看范蠡的表現只是一種愚忠。其實不然,范蠡的這種品德不僅換來了夥伴的信任,也換來了對手的崇敬。

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再有聰穎的智慧,怎麼可能不成大事呢?

我們今天的企業中,不乏因為個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約了企業發展的領導者。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在今天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中,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並親身例行者,想來不會有很多。

而那樣去做了的人,雖然暫時可能會被社會的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虧,但是,最終大成的,還是這些以德為本的人。

儒、道相濟的思維哲學



儒家的思想推崇仁、義、禮、智、信。方正的治國大道,是春秋戰國及以後各個歷史時期處事、治國的主流思想,甚至一直沿襲至今。

道家思想則追求道法自然,虛靜無為,受這種觀念的影響,道家思想者中很少有人從政。

因此,在當時基本沒有以道家思想領導與管理國家的領袖階層。

而范蠡有一個開放睿智的頭腦與寬廣的胸懷,其兼具儒、道兩家之長,更廣納百家之思,又不囿於其中,跳出百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這樣的思想特點構成了獨特的,即有儒家的禮信才德與直勇,又有道家,應天時,融入自然,順應環境,藉助環境,至韌至柔的特性。

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借鑒法家、墨家、陰陽家等諸子的治國統軍之法。

使范蠡之思、之行,堅時如磐石,韌時似皮革,而柔時又似湍流入溪,無影無形。 

在從政時范蠡就體現出一種儒道相濟的思想與人格特性,也唯有這樣的特性才能帶領極衰的越國走出困境。

在當今社會,作為一個處於市場環境複雜,企業生存艱難時期的企業管理者,正應該具備儒、道相濟的思維。

才能帶領企業於逆境中不挫,順境中不驕,客觀機敏地應對寵辱,並發現其背後的機會。

在吳國為奴時,范蠡與勾踐卑膝求全。吳王夫差要出門時,勾踐趴在地上讓夫差踩著自己的背上馬,夫差生病時勾踐舔舐他的糞便為其診病。

終於感動了吳王,三年後放勾踐君臣歸國,這些委曲求全的計謀都是范蠡為勾踐所出。

春秋時期不乏儒家推崇的,具有「士"精神的政客,但能夠適應環境,委曲求全,想出范蠡這樣辦法的人幾乎沒有。

由於范蠡的奇謀,勾踐也成為了歷史中唯一一位能夠忍受巨大屈辱與折磨,在逆境中堅韌生存,懷大志,卧薪嘗膽,最終滅敵復國的君王。

勾踐被吳王釋放回國后,此時的越國正是百廢待興。

國內飢荒不斷,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外部吳國時時監控打壓越國,四周又有其他諸侯虎視。

這樣的環境下,生存都成問題,如何迅速走出困境,強大起來,雪恥復國呢?此時范蠡才真正展現出其卓越的領導與管理才能。

范蠡與文種規劃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滅吳九術"等興國滅吳的策略規劃。

越國作為戰敗國,是不允許有國防的,包括不能建城牆、不能組建軍隊、不能打造武器等。

范蠡想出一些妥協的辦法:

建造只有三面的城牆,面對吳國的一側不建設城牆,並告知吳國,建設城牆是為了防止匪寇與其他諸侯國的侵擾,但面對吳國一側永不建城牆;不讓組建軍隊就秘密組建「民兵",私密進行訓練,各戶家中藏有武器,遇到戰事時這些百姓隨時可以參戰;不讓打造武器,就把煉造場所搬到深山中,與外界隔絕,以密道往來運輸。


勾踐回國后,轉年就要攻打吳國雪恥,被范蠡攔住。范蠡認為:現在天時、地利、人事,條件都不成熟。

3年後,勾踐再次提出伐吳,范蠡再次阻止。

范蠡認為現在地利條件有了——周圍虎視的國家都已經和越國建立了邦交,水患也已經清除,但是此時天時與人事還沒到機會。

7年後,勾踐再次提出伐吳,依然被范蠡攔下。范蠡認為,經過7年的休養生息,越國兵強馬壯,士氣高漲。

反觀吳國,連年征戰,雖然依然強大,但是已顯疲態,士兵疲乏,百姓厭戰,此時人事已經具備條件,但是現在還缺少天時。

10年後,吳國與晉國爭霸,發重兵與晉國會盟,吳國空虛,此時范蠡找到勾踐,告訴勾踐:天時、地利、人事都已齊備,可以出兵了。

出兵后,越軍一舉攻破吳國國都姑蘇。

吳王回兵後向越國講和,勾踐想一鼓作氣踏平吳國,但范蠡清醒地看出,此時雖然佔領了吳國的都城,但是吳國的精兵良將都被夫差帶在身邊,因此,並沒有傷到元氣,硬拼的話即使獲勝,也將是兩敗俱傷。

而經歷此次打擊,已觸發了吳國國力開始盛極而衰的轉折,不應急於一時,而是應該順天時,等待徹底摧毀吳國的機會。

如同孫子在《孫子兵法》「形篇」中所講:「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范蠡就是在等待這個敵人可以被徹底戰勝的機會。

於是,雙方講和,越國退兵,待到10年後,吳國外患不斷,國內又遭遇罕見天災,越國乘機發傾國之兵,徹底覆滅了吳國。

從范蠡為人、處世、治國、罰兵,都可以看出,其深諳道法又不拘泥其中,思維開放、靈活,有剛有柔,是典型的儒、道相濟型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

曉利害,知進退



吳王夫差在徹底失敗后,勾踐不忍心殺他,要給他一塊封地,讓夫差做屬臣,夫差則無法接受失敗與屈辱,羞憤自盡。

這又驗證了那句話:活著才是贏家,當颱風過後,小草有資格嘲笑倒在身邊的參天大樹。勾踐與范蠡的勝利也可以理解為是道家思想的勝利。

吳國被徹底滅亡后,勾踐舉行慶功宴會,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將軍,僅於勾踐一人之下,百官之上。

此時范蠡在巨大的成績面前沒有被沖昏頭腦,而是冷靜地分析了局勢:現在能對越國構成威脅的吳國已經滅亡,其他諸侯國不是離的比較遠,就是周圍的小國實力很弱,根本對越國構不成威脅。

也就是說,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本來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

加之多年的相處,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

范蠡清醒的認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急流勇退,向勾踐辭官。

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范蠡,但是他卻急流勇退,毅然離開越國,帶著戀人西施泛舟江湖。

據《越絕書》記載:「吳亡后,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曾留給文種一封信,信中陳述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勸文種也馬上離開。

可惜文種在高官厚祿面前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范蠡走後不久,功勞僅次於范蠡的文種被勾踐無故殺死。

文種是一個典型的儒派,認為食君祿,報君恩,建功業,享封賞,是理所當然的事。

沒有從更多的角度思考問題,也沒有看透事物發展的規律,最終招致殺身大禍。

而范蠡憑藉冷靜的頭腦,敏銳的眼光,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人性的特點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脫了虎口。

如果呂不韋和李斯如范蠡一樣,可以看清利害,不被利益沖昏頭腦,也許不會落得身首異處。

我們今天的企業領導者不缺乏逆境中奮起的精神,但是往往衝過艱難險阻,卻倒在了勝利與榮譽面前。

尤其一個企業發展到了一個相對的規模后,領導者頭腦是否冷靜,目光是否敏銳就變得十分重要。

更重要的是在榮耀與利益面前是否能說服自己,曉厲害,知進退。

有所為之後冷靜地分析,應該何所不為。

「不為」往往是成就企業基業長青的重要因素。

誠、信、仁、義,成就一方巨賈



范蠡攜妻兒與弟子、門客悄悄來到齊國,化名鴟夷子皮。范蠡自此隱姓埋名,開始他另一段同樣輝煌的人生旅程。

在齊國范蠡購買了一些靠海邊的土地,開墾種田,兼營漁業捕撈、開鹽田等。

范蠡與妻兒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進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苛細算,盤剝斂財的做法,對待僱工十分慷慨、親和。

遇到災年減產,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場賑濟災民。在年初,和一些農民、商人簽訂商品收購合約。

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范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

由此,各國商人都願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與農民也願意為范蠡作工,雖然表面看來這樣做吃些虧,但是卻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夥伴,使總成本降低很多。

一次范蠡資金周轉不靈,向一個富戶借了10萬錢。

一年後,這個富戶帶著各家的借據出門討債,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幾十萬錢的借據和路費都沒了,恰好走到范蠡家,於是投奔范蠡。

在沒有借據的情況下,范蠡不僅連本帶息還了錢,還額外贈送一筆路費給這名富戶,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廣播天下。

之後范蠡為了擴大生意,三次短缺資金,各富戶均主動送錢上門,幫助范蠡渡過了危機,抓住了機會。短短几年時間,范蠡就成為齊國首富,家資巨萬。

據說在齊國鬧災時,災民聽聞其樂善好施,千里之外都來投奔,領取施捨,被後人頌稱為「富行其德者"。

消息傳到齊國國君的耳中,齊王請范蠡進宮,拜其為相國。

為相期間,范蠡大力發展經濟,促進齊國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沖抵災年對齊國物資短缺的困擾,也奠定了齊國經濟與文化繁榮的基礎。

三年之後,齊國國富民強,百姓奉范蠡為神明,朝野中也是頌德聲一片。

就在此時,范蠡再次辭官:「居官致卿相,治家達千金,這對於一介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

於是,范蠡掛印封金,盡散家財,分贈給好友與貧苦的百姓,隨後帶著妻兒飄然離開齊國。

可以說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範,他清楚凡事物極必反。

好事到了極致將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與其等待勢的反轉,不如適時主動退身。

這個道理說來簡單,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一旦獲得成功,人的自信心也會增加,很少能做到主動後退。

我們現在的企業家也很少有急流勇退者,似乎商道就是一條不許回頭的路,而企業的發展有時需要的恰恰是回頭與反思。

退是為了更好地進,反思是為了更加明智。就如范蠡的急流勇退,這不是道家的消極思想,而是行止於知的睿智。

凡事盛極必衰,在頂峰的時候主動退下來是為了有機會攀登其他的山峰,而不是重重的摔下來,粉身碎骨,萬劫不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3: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