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秋之菊:勝似春光萬里霜

[複製鏈接]

345

主題

420

帖子

363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鐵林 發表於 2018-11-3 19: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

菊花自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手捧書卷,茶香四溢,和著楊萬里的一首《詠菊》,思緒回到千年之前。彼時的北京,還叫幽州,這裡有一位熱愛菊花、仰慕漢文化的遼國皇帝,可以說,正是他開創了北京地區賞菊文化的先河。

北京地區有關菊花的最早記載始於宋遼時期。「澶淵之盟」之後百餘年間,宋遼之間烽火漸熄。這段時期,雖然在政治和軍事上宋朝的總趨勢是節節敗退,但在文化方面,漢族的文化卻在層層推進,成為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主導力量,深刻地影響著其他民族。

就在這個時候,原本流行於風流儒雅的宋朝的賞菊習俗,開始滲透到了北京,並逐漸被契丹、女真、蒙古這些民族接受和推崇起來。

遼國的第八位皇帝遼道宗耶律洪基,就是在《天龍八部》中與蕭峰結拜、封了蕭峰南院大王的那位遼國皇帝,對漢文化極其鍾愛,更是偏愛菊花。據說,他曾多次派使臣到宋朝的都城開封去尋訪名菊,移植到北京(當時叫南京城),並廣泛種植。

相傳,耶律洪基在位期間,每到重陽節,北京城南面的丹鳳門、開陽門和北面的通天門、拱辰門內都會擺放上百株的各色菊花。重陽當日,這位愛菊的皇帝會邀請群臣和文人墨客到宮城內觀賞菊花,並賞賜菊花酒。他在位的46年間,北京賞菊之風日漸興盛,到了遼代末期,重陽節賞菊花已經成為北京人的雅俗,北京的賞菊種菊史也以此為開端。

在這樣的多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一方面,宋人對菊花的喜愛、栽培和應用,在北京地區的漢人中間代代傳承下來;另一方面,契丹以及此後的女真、蒙古民族也接受了這一習俗,並對其加以改進,打上了鮮明的民族烙印,由此形成的新的習俗反過來又影響到漢人。

就這樣反覆交融、相互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京重陽節和菊花文化。彭蘊章《幽州土風》中記載,重陽節那日,街頭會有賣節日吃食的,吆喝著「菊花酒,鹿舌醬,九日登高卓阜帳」,顯然飲菊花酒、吃鹿舌醬已經成為幽州一帶重陽節的風俗。

宋代是中國菊花文化快速發展的一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菊花專著——劉蒙的《菊譜》,裡面記錄了35個菊花品種,包括黃、白、紫、粉和複色等花色。此外,還有范成大的《范村菊譜》、沈競的《菊名篇》等8部菊花專著,各譜中記載的菊花品種已經累計達到200餘個。

至明清兩代,菊花栽培技術日益提高,品種日益繁盛,出現了三四百個艷傳一時的名貴品種,名稱也別有韻味,如「黃鶴樓」「賽西施」「簾卷西風」等。藝菊專著則達三十多部。

愛菊者日增,種菊者日廣,菊品更是日新月異。目前我國菊花品種已達七千多個,為古今中外花卉之奇觀。不但品種多,而且各地栽培的菊花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如江蘇揚州養菊,是專取淡逸之致,以「瘦」為貴,保持菊的本色;而北京地區則喜愛栽培花大而豐滿的獨本菊。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秋雨冷,秋意濃。但讀到東坡先生的一句「菊殘猶有傲霜枝」,心中頓時湧起一股浩然之氣。

秋菊映襯下的秋日,別是一番風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3: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