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遭遇"悶殺"跌落"神壇" 康美葯業市值蒸發500億內幕

[複製鏈接]

336

主題

337

帖子

2146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受到博益投資事件以及存貸雙高、大股東質押比例高等質疑的影響,康美葯業的股價在十幾天的時間裡接近腰斬,在發布靚麗的三季報后,翌日康美葯業僅實現上漲2.09%,10月30日康美葯業再次下跌,收盤價12.06元/股,全天跌幅1.39%。

  業內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認為,康美葯業此番下跌其實是估值回歸,康美葯業並非高科技的製藥企業,實質是一家主做中藥材流通的醫藥商業企業,而商業公司的估值和製藥企業的估值不是一個概念。

  質疑迭起 股價閃崩

  從10月10日起,康美葯業連續收穫13個陰跌。

  10月10日到10月15日,康美葯業均小幅微跌,然而10月16日,康美葯業早盤一度「閃崩」至跌停,最終收跌5.97%;10月17日開盤后,康美葯業股價低開低走,一路下行,在11點整封死跌停板,收盤價17.99元/股,為2017年4月以來最低,與此同時,2022年到期、票息5.33%的「15康美債」下午臨時停牌,停牌前跌20%報75.51元,創2015年3月上市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以及最低價格。

  消息面上,康美葯業被市場質疑貨幣現金高、存貸雙高、大股東股票質押比例高和中藥材貿易毛利率高等問題。

  資料顯示,2015年末-2017年末,康美葯業的貨幣資金在總資產中的比重一路走高,從41.51%增長至49.7%,截至2018年6月底,康美葯業賬面上的貨幣資金高達398.85億元,佔總資產的50.66%;與此同時,康美葯業的有息負債(包括短期借款、長期借款、應付債券、其他負債等,下同)在凈資產中的佔比也一路走高,截至2018年6月底,有息負債高達347億元,占凈資產的比例為104%;而康美葯業的存貨也一直居高不下,截至2018年6月末,康美葯業存貨餘額高達170.14億元,在總資產中的佔比為22%,且2015年-2017年該比例一直維持在20%以上。

  此外,市場還質疑康美葯業的中藥材貿易毛利率奇高,不符合貿易業常理,而截至2018年6月30日,康美葯業第一大股東康美實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康美實業」)持有公司股票16.4億股,但其中91.91%股票均被質押。

  對於以上問題,10月17日晚間康美葯業發布公告一一進行澄清,然而市場並不買賬。

  跌落醫藥千億市值「神壇」

  隨後兩個交易日(10月18日和10月19日)康美葯業連吃兩個一字跌停板。盤後龍虎榜數據顯示,10月16日至10月18日三個交易日內,賣出金額前五席位的第一位是「機構專用」席位,賣出金額1.37億元。

  而根據10月19日至10月23日的龍虎榜數據顯示,一個「機構專用」席位出現在買入金額第四位,交易金額為1.04億元。隨著資金再次進場,康美葯業的股價在10月22日早間10點左右打開跌停板,盤中一度翻紅,但最終還是收跌3.29%;10月23日,康美葯業再次跌停,在隨後的3個交易日保持陰跌狀態。

  以此計算,從10月10日到10月26日,康美葯業的股價從21.79元/股(11月9日收盤價)跌至11.98元/股,跌幅高達45.02%,幾近腰斬;而同期,滬深300醫藥衛生指數(9394.332, 471.56, 5.28%)(9394.3320, 471.56, 5.28%)(000913.SH)從9698.28點降至8650.64點,跌幅10.77%。

  與此同時,康美葯業對應的總市值從1084億元跌至596億元,市值蒸發近500億元,失去醫藥行業千億市值的「寶座」。

  在此期間,康美葯業還針對「博益投資內幕交易康美葯業」的傳聞進行了澄清,其控股股東康美實業、實際控制人馬興田和一致行動人許冬瑾及其控制的企業、博益投資、王廉君本人及其近親屬均表明未對康美葯業股價進行操縱或內幕交易。

  因涉嫌操縱股價、內幕交易,深圳市博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廉君不久前被公安經偵部門採取強制措施,康美葯業第一大股東康美實業(實控人為馬興田)持有博益投資90%股權,康美葯業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許冬瑾持有博益投資10%股權。

  10月26日晚間,康美葯業公布了三季報,業績數據靚麗: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54.28億元,同比增長30.31%,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8.47億元,同比增長22.10%,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38.06億元,同比增長21.11%。

  10月29日,受利好刺激,康美葯業收漲2.09%,然而10月30日康美葯業股價下跌1.39%。

  10月28日,華泰證券(17.700, 0.43, 2.49%)研究所發布研報認為,由於業務異於大部分中藥上市公司(中成藥工業),康美葯業自行探索出適合中藥材企業的商業生態,即以飲片為中心,向下游深耕的智慧藥房、向上游探索的中藥材產業、由飲片渠道拓展的醫院供應鏈延伸、由中藥材延展的政府醫療項目,並為此戰略儲備充沛資金(截至2018年三季度,貨幣資金達377億元),「我們觀察到公司未來3年有較為清晰的投資規劃,而這些項目大都通過試點實踐才開始審慎開展。我們認為公司可能站在一個新的戰略起點上,機遇與壓力共存。」

  實質是醫藥商業公司?

  康美葯業還能回到千億市值嗎?

  10月30日,康美葯業證券部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公司是一家以中藥飲片生產為核心,業務涵蓋中藥全產業鏈的現代化大型醫藥資源型企業,有關市值我們不做判斷。」


  「按照目前康美葯業的發展戰略,回歸千億市值有點難。畢竟這種市值滑坡不是因為經營出了重大問題,康美葯業的盈利能力還是很強的。」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康美葯業本身就不是製藥企業,製藥企業是採購原料並賦予生產技術、研發技術,最後實現產品增值,技術含量比較高,但是中藥飲片生產線特別短,康美葯業其實就是主做中藥材的商業企業,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龐大的現金流,通過快進快出、囤貨居奇或代理來盈利。康美葯業的藥物研究院也不是新葯研發為主,是研究中藥飲片的包裝、色標、飲片炮製和質量標準。康美葯業在中藥飲片上已經做到國內第一了,再在這上面發力研究,不會讓康美葯業有本質上的改變。」

  根據2018半年報,康美葯業研發費用僅為7449.72萬元,同比增長25.84%,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僅為0.44%,今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1.15億元,占營收比重為0.45%;與之相對的是,康美葯業今年上半年的銷售費用為4.96億,同比增長59.28%,銷售費用率為2.92%,而2018年前三季度的銷售費用率為3.12%。

  「康美葯業並沒有獨特的生產技術等,可替代性較強。」史立臣認為,全球的醫藥商業企業,比如美國的三大醫藥商業公司——麥克森、康德樂和美源伯根,市值都是遠低於其營業額的,因此如果康美葯業還是走流通模式為主的商業模式,其達到真有市場價值的千億市值很難。而康美葯業如何重回千億市值需要公司高層去深入思索,重構發展邏輯和商業模式,重新布局業務單元,構建新的市值管理思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5: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