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比特幣誕生10年:除了有人暴富,它還改變了什麼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11-2 02: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11-01 07:48:03 來源: 網易科技報道


  (原標題:AFTER 10 YEARS, BITCOIN HAS CHANGED EVERYTHING—AND NOTHING)

  

  網易科技訊 11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十年前的今天,有人用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名字向加密郵件列表發送了一篇學術論文,提出了一種名為「比特幣」(bitcoin)的數字貨幣概念。這位化名中本聰的人(其真實身份尚不清楚)描述了一種通過點對點(peer-to-peer,簡稱p2p)模式「挖掘」少量這種虛擬貨幣的想法,而不依賴於銀行、政府或任何其他中央機構。一旦人們開始使用比特幣,政府就不可能像以前試圖創造電子黃金等數字貨幣那樣停止使用比特幣。

  如今比特幣已經成為了一種全球現象。比特幣的價格已從2017年12月近2萬美元的高點大幅下跌,目前單個比特幣的售價為數千美元。但回想一下,2017年初一枚比特幣的售價還不到1000美元。與此同時,各種數字貨幣層出不窮,但沒有一種貨幣像比特幣那樣吸引了用戶或投資者的興趣,風險投資家也紛紛向尋求利用這種基礎技術的創業公司投入數百萬美元。

  一切都始於那篇論文。當中本聰發表這篇論文時,比特幣的許多基本概念已經存在,包括其中向致力於解決問題的計算資源使用者發行數字貨幣的想法。不過,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計算機科學教授埃明·岡·瑟爾(Emin Gun Sirer)將一個重大突破歸功於中本聰:這是一種不依賴於看門人,而確保用戶相互信任以及信任網路的方法。

  比特幣依賴於一種名為「區塊鏈」的分類賬技術。「每筆交易都經過加密簽名,並記錄在區塊鏈中。區塊鏈被分發給比特幣網路的每個參與者,防止任何人重複使用他們的比特幣。」

  因為篡改賬簿很困難(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任何人都可以下載比特幣軟體和區塊鏈並參與到比特幣網路中。沒有控制進出網路的公司,也沒有人要求你提交書面申請。建立一個不需要看門人的貨幣系統並不是許多人關注的問題,但一旦問題得到解決,分散式數字貨幣的概念就從學術邊緣轉移到了整個社會。

  「(比特幣)證明了這是可能的,是對計算機科學的重大貢獻。」岡瑟爾指出,「中本聰打開了改變整個金融業的大門。」

  比特幣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沒有中本聰的情況下發生的。他於2010年從網際網路上消失,將比特幣軟體留給了一些早期的合作者,而尋找中本聰的努力基本上無果而終。《新聞周刊》曾發表過一篇封面報道,聲稱中本聰不是假名,而是一位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坦普爾市(Temple City)的退休工程師的真實姓名,很大程度上這個結論已經被推翻。《連線》雜誌還報道了澳大利亞學者克雷格·賴特(Craig Wright),他自稱中本聰,但無法證實。

  儘管比特幣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並沒有實現中本聰的夢想,即成為一種日常交易的貨幣,在很大程度上其仍是投機者的媒介。部分原因是交易非常緩慢。岡瑟爾估計,比特幣網路每秒處理大約3筆交易,遠低於Visa每秒處理的3674筆交易。與此同時也有其他問題,比如比特幣網路運算帶來了驚人的碳排放量,一份報告顯示這一數字已經與一個小國的能耗相當。

  中本聰在比特幣項目上的繼任者,以及其他數字貨幣的開發者,正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但其方式有時與最初的白皮書大相徑庭。比特幣項目正在考慮一項名為「照明網路」(Lighting Network)的創新,將大部分交易移出區塊鏈,從而加快交易速度。與此同時,岡瑟爾等人正在研究處理速度和環境影響的新方案。另一些人則創建了新的數字貨幣,試圖解決從性能到隱私等一系列比特幣問題。

  「從技術上說,中本聰提出的概念曾超出了任何可以想象得到的方式。」岡瑟爾說。「但目前對於我們仍面臨的問題,中本聰的論文沒有提供任何解決方案。」

  這使得岡瑟爾在6月份的推特上宣稱「中本聰已死」。岡瑟爾的意思並不是說中本聰真的去世了,但和尼采所寫的「上帝已死」意義相仿:即使是中本聰也無法解決數字貨幣社區目前面臨的各種問題。

  對沖基金Numerai高管喬納森·西格(Jonathan Sidego)同意岡瑟爾的觀點,他認為中本聰的論文對目前比特幣面臨的問題沒有什麼指導意義,公眾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解讀中本聰的論文。

  但這並不是說中本聰或那篇論文無關緊要。「對於任何有興趣理解區塊鏈工作原理的人來說,這篇論文絕對值得一讀,」岡瑟爾說。「這篇論文短小精悍,可讀性強,絕對值得一讀。」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數字貨幣項目主任尼哈·納魯拉(Neha Narula)對此表示贊同。在《連線》雜誌25周年紀念活動的一個小組討論會上,當納魯拉被問及關於數字貨幣的書或論文時有哪些可推薦的,她選擇了中本聰的論文。她說:「令人驚訝的是論文仍然有效。」「這仍然是理解比特幣如何運作的最佳方式。」

  她還認為,中本聰隨後的沉默是這位比特幣創造者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比特幣最酷的地方之一就是它的創造者走開了。」她說,「很多人覺得他們對這件事擁有所有權。我認為如果創造它的人、開啟它的人還在,人們就不會覺得有什麼了不起。」(晗冰)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2: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