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過一個 AI-Powered 萬聖節?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8-11-1 10: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11-01 00:55媒體/人類/Twitter

  萬聖節,又稱諸聖節(11月1日)是天主教的傳統節日,慶祝時間從其前夜就開始。這回還是 MIT 媒體實驗室,又有新玩法。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一個 AI 賦能的萬聖節可以怎麼過~

  關於 AI 的「替代論」還未停歇,這個好學的傢伙又開始折騰新東西了。

  2016 年的萬聖節,MIT 的研究人員發布了一組基於《 A Neural Algorithm of Artistic Style 》論文製作的恐怖圖片,這項計劃被命名為「噩夢機器」。通過類似於修圖的效果,將世界上著名的地標性建築「改造」出不同風格的恐怖效果,然後進行評選。

  

  上圖所示的 GIF 就是動態顯示的華盛頓美國國會山的「恐怖化」過程。使用的濾鏡風格是「中毒」,可以看到建築物邊界略微消融,光線由明轉暗,呈現出噩夢的氛圍。研究人員稱,希望通過此過程,讓 AI 學習讓人類產生恐懼情緒的要素,用以了解機器和人之間情緒喚醒的可能。

  2017 年的聖誕節,這一團隊又帶來了一位名為 Shelley的 AI 恐怖小說作家,在 Twitter 上發布其基於 Reddit NoSleep 已有的原創恐怖小說深度學習后,基於 RNN 完成的小說片段,再交由人類 Twitter 用戶來續寫,以類似街舞 battle 的一方一輪形式,共同完成了數篇完整的恐怖小說。

  以小編自己的閱讀體驗來講,在事前知道作者是機器的情況下,還是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挑刺」上,查找語法錯誤或者語意不明的地方。其實如果將 Shelley 寫的文字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的話,展示出來的也不過是通過人類篩選的一小部分。加上一方一輪的寫作模式,一篇作品里人類參與的部分應該大於 50% 了。

  

  其實早在 2014 年,一篇名為《Chinese Poetry Generation with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的論文就提出了基於 RNN 的中文詩句寫作方法。詩詞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反而給 AI 作詩降低了表面的難度。不過想想中學的時候賞析詩文那些根據當時情景揣測作者情緒的題目,當作者變成「難以理喻」的機器后,我們的鑒賞方式是否也需要跟著改變呢?

  

  而多年以後的萬聖節,也許給我們帶來恐懼的會有更多東西。但是最大的恐懼來源於未知,而求知慾是我們最後的武器。

  參考網站:

  http://www.shelley.ai/

  http://nightmare.mit.edu/#portfolioModal34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3: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