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給孩子的科幻》出版,劉慈欣和韓松:對未來迷茫、焦慮

[複製鏈接]

34

主題

34

帖子

252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橘為重 發表於 2018-10-31 09: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因為一本《給孩子的科幻》的出版,科幻作家劉慈欣、韓松,詩人北島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世紀同框」!

  2018年10月28日,《給孩子的科幻》新書首發式在西西弗書店北京長楹天街店舉行。除了這四位重量級嘉賓,新生代青年科幻作家趙壘、滕野也參加了這場活動。

  在此次活動中,新老兩代科幻作家及學者圍繞「科幻的今天與未來」,討論了科幻文學與當下現實之間的關係,探討了青年科幻作家的全新創作傾向,他們還回憶了自己與科幻結緣的經歷,展望了科幻文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劉慈欣劉慈欣

  劉慈欣:現在的科幻和以前不一樣了,我也對這種變化感到迷茫

  在談到科幻文學和當下現實的關係時,戴錦華說,由於劉慈欣的獲獎,歐美的科幻和中國科幻開始有了共振的空間。戴錦華認為劉慈欣和韓松的作品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科幻價值取向,她認為劉慈欣作品有著強烈的現代主義樂觀,而韓松作品則對這種樂觀保有懷疑。戴錦華還剖析了科幻文學和某種「趕超」的文化邏輯的關係,她認為,「趕超」文化邏輯在過去百年佔有壟斷地位,而今天趕超的歷史進程告一段落了,趕超邏輯也過時了,並且現在中國也要參與解決「趕超」的文化邏輯帶來的問題了。

  劉慈欣沒有直接回應對「趕超」的文化邏輯的看法,不過他說,「我覺得不包含星際航行的文明是不長遠的。我執著於描寫星辰大海,這在當下是比較另類的。」劉慈欣還有些失望於外太空開發在當下的邊緣化,他分析說,外太空開發短期之內是只有投入沒有回報的行為,和現在市場經濟文化是矛盾的,他說,「人類要大規模開發太空,首先要先改造我們的文化。或是把太空市場在經濟領域啟動起來,但是現在還看不到這個跡象。」不過太空開發的停滯,可以使科幻小說仍舊保持想象空間。

  戴錦華和劉慈欣都認為,當今信息技術和文化把人分成「真正的個體」 的傾向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戴錦華說,如今的文明趨勢是開發人類潛意識,而不是外太空,造成的後果就是一種毒品化的、提供快感的社會文化製品,繼而導致一種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和1960年代的個人主義是不同的。因為後者是在社會意義上的個人主義。劉慈欣也表示,現在的科幻文學本質性的變化是信息社會、技術和文化把人分成一個個真正個體,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形象漸漸消融了、模糊了。劉慈欣說,「這是深刻的變化,而我抗拒這個現象。我是把人類作為整體來寫的。 我接觸科幻文學是『文革』時期,我看的是凡爾納作品。總得來說,現在的科幻確實和以前不一樣,我也對這種變化感到迷茫,看不清它的未來什麼樣。」

  在談到青年科幻作家創作傾向時,戴錦華作出了年輕人的科幻體現了單純性和內向性的判斷。劉慈欣贊同並認為這種單純性的原因在於,第一,年輕人比較少背負歷史遺留的枷鎖;第二,新一代人的思維方式是把自己看成人類的一員,而不只是中華文化的一員。他尤其想要強調,當今科幻文學的封閉性是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大趨勢的反映。他認為這種趨勢就是,人類文明是往內向發展的,是網際網路技術讓我們越來越封閉和內向了。劉慈欣說,「新一代寧肯用VR體驗星辰大海,而不是真的去探索。這個變化是好是壞,我不想評論,但是我覺得不包含星際航行的文明是不長遠的。」

  韓松:科幻越來越受歡迎是因為很多年輕人去裡面找答案

  韓松的觀察則是,年輕人對技術的迷戀,對未來的焦慮和悲觀增多了。他也對此感到迷惘。他談道,「1980年代追求的是思想和未來的啟蒙;現在是另一個新的節點,是更大的不確定,隨著技術和生物學、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發展,我們的精神到哪裡去呢?1980年代的文學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所以很多年輕人去科幻裡面找答案找共鳴,這是科幻變得比較熱的原因之一。」他感覺到,年輕人會把現實看成虛幻的,反而在漫畫里構築真實。可能這和他們那一代人很不同了,可能意味著超後現代的未來正在來臨吧。」

  韓松認為,科幻越來越受歡迎的原因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去科幻裡面找答案。他說,「我們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很多人都有對未來的焦慮。」韓松透露,和北島一起策劃《給孩子的科幻》的大背景也是對未來的焦慮和好奇。

  有意思的是,戴錦華和韓松都認為,如今沒有比科幻更接近日常生活的鏡子了。戴錦華說,「今天現實如此強悍,而現實主義如此蒼白。」 而韓松說,「現實正在變得比科幻更科幻,無處不在的科技已經對人性本身帶來了改變,我有一種願望是把這些現實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記錄下來它就是科幻了。」

  隨後,在青年科幻作家和中年科幻作家的對談環節,新生代科幻作家藤野向劉慈欣提問,他是如何建立自己獨特的科幻美學的。劉慈欣思考後回答,可能是克拉克的空靈和托爾斯泰的厚重形成了他現在的狀態。他說,「我是從科幻迷成為一個作者,這一切都是下意識的,順理成章的,但是我這個美學出現過很多,雖然並不完全一樣,但是大方向差不多,像克拉克的作品,我的小說受到他影響很深,但是前蘇聯科幻對我的影響不大,不過蘇聯現實主義的文學對我影響很大。」

  韓松提問趙壘,他的《傀儡城》裡面寫三十年後東北振興,這種魔幻感是怎麼來的?趙壘回答說,這是因為他自己和現實有脫離,他喜歡去廉租房看那些底層人的生活,感受他們的焦慮,因為時代變化越來越快,我們很難積累下東西,他想描寫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的走向。

      據了解,本次首發圖書《給孩子的科幻》是北島主編的「給孩子系列」叢書第11本,由劉慈欣和韓松為孩子精心編選,收錄十五位風格、流派各異的科幻大師,星雲獎、雨果獎得主代表作品,書中展現了廣闊宏偉的科幻世界,旨在引領孩子們走進科技想象的聖殿,讓人生和未來增添更多的可能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6: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