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謝志峰口述實錄:「中國的英特爾」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8-10-30 09: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10-28 08:00:27   源:微信公眾號「張江頭條」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張江頭條」(zj-toutiao)撰文 Rocky

  尋找「中國之芯」,是最近謝志峰在各地奔波的理由。

  「現在,國內的晶元產業同質化嚴重,處於產業鏈低端,可能的突破路徑就是技術攻關。如果不下苦功,不突破技術封鎖,就將長期受壓制。空白的地方反而是有希望的地方。」

  

  謝志峰歷經30年中美頂尖晶元公司研發,是美國Rensselaer理工學院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美國Intel最高成就獎得主,中芯國際創始人之一,晶元科普第一人,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兼職教授,艾新工商學院院長

  在離開英特爾的23年時光中,創建一個「中國的英特爾」成為謝志峰跨越一個世紀的夢想。謝志峰說:「我們等了30年,機會就在未來的五年。中國的英特爾,希望能加快實現的進程。」

  1988年,我的英特爾時期

  1988年4月,《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令人敬畏的英特爾壟斷了屬於自己的市場,整個PC行業和華爾街都意識到,英特爾控制的是美國利潤最豐厚的壟斷行業之一。」

  就是在這一年,謝志峰加入美國英特爾公司第一研發中心,開始了自己在集成電路領域的職業生涯。

  「當時個人電腦剛剛興起,當時主要有兩家CPU晶元公司摩托羅拉和英特爾,摩托羅拉主要給蘋果供應晶元,英特爾主要給IBM供應晶元。」

  「能夠進入英特爾公司很開心,身邊都是很優秀的人。我在英特爾工作了五年之後自己還是新人的感覺,因為你的身邊都是在這個行業磨礪了20多年甚至更久的前輩。」」

  「英特爾有海納百川的文化。當時的同事來自世界各地,比如我們的老大就是埃及人。『就事論事,以數據說話,以證據說話,平等爭論』是英特爾的文化,這樣的文化對於科技創新難能可貴。建議性的衝突讓英特爾人之間充滿對科技的探索興趣盎然。」 謝志峰迴憶在英特爾一次會議上的對話說,「我記得在一次部門會議上,一位工程師同事當場當面對老大說『你的物理知識是錯誤的,所以導出的這個結論也是錯誤的。』面對這樣公開來自下屬的質疑,老大很平靜地說:『show me,那你論證給我看。』」

  「這位工程師後來成為我們同期同事中第一位被提拔的工程師,也正是我的師兄楊士寧博士。楊士寧博士在英特爾工作期間,曾為英特爾解決了奔騰晶元關鍵技術問題,獲得了英特爾公司授予的最高成就獎,被英特爾同事們稱為奔騰先生(Mr.Pentium)。」

  「不止是英特爾,台積電也是這樣的企業文化,有事說事,不要浪費時間。」

  白鵬博士,是謝志峰在美留學的另一位同學,是英特爾研發副總裁。在英特爾近30年的時間,白鵬已經做了10代技術。從1988年至1995年,謝志峰在英特爾從事CMOS工藝及器件研發工作,並在1990年和其團隊獲得了英特爾公司最高成就獎。

  「一開始也以為自己會在英特爾這樣的頂級公司待一輩子。」 而七年像一個輪迴,載著一代人進入下一個時代。

  謝志峰說:「1984年,當時在讀書時結識后並未曾想到,楊士寧、白鵬和我在晶元行業從英特爾開始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和角色。」中國的Intel,這樣最初看似荒唐的夢就是在這樣一個個靈魂人物憋著一口氣燃此生的步履之下有了輪廓和現實的力量。

  2001年,辭別英特爾創業中芯國際

  1999年,中國909工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生產線建成正式投片。這是中國第一條8英寸晶元生產線,滯後世界11年。

  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有像英特爾這樣一家公司?!這樣的念頭不知從何時起在心裡萌生,成為謝志峰此後人生的主線。

  1992年謝志峰迴國尋找工作機會,從上海的半導體公司得到的回應是:「你掌握的技術太先進了,暫時用不到。需要再等幾年。」

  等到2001年,「中國集成電路之父」張汝京為了創辦中芯國際在全球搜尋人才。「我是一名台灣人都來到上海建設集成電路產業,你是一名上海人就更責無旁貸了。」這次張汝京與謝志峰的一場對話,也讓謝志峰就此回到國內發展半導體事業。

  「當時的張江還是一片荒蕪的農田,騎自行車上下班,有時洗澡沒熱水。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非常辛苦。」就這樣4年艱苦創業后中芯國際在美國和香港同步上市,「當時真的有一種夢想成真的感覺。中芯國際將中國落後世界5代的半導體產線追上了幾代。」

  「後來我建議張汝京博士邀請楊士寧博士來上海,他們連續一起談了三天,終於說服楊博士回國參加中芯國際的建設。」謝志峰說,楊士寧博士是實幹派不太願意拋頭露面,他現在是長江存儲公司的CEO,他在最近的一次國際存儲器峰會上的發言很震撼。楊博士自豪地說:「這個技術是我們的發明,未來其他國家如果要超越我們,很可能需要向我們學習。」

  2012年到2016年間,謝志峰創立了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當時中國的智能手機加速度感測器晶元基本上依賴進口,矽睿科技的使命就是破局這樣的國際技術壟斷。

  「這次是領軍創業,這四年比中芯國際時期還要辛苦很多。4年後矽睿科技完成了使命,實現了0的突破。」

  如何從0到1?

  謝志峰馬不停蹄地開啟了下一個征程。

  后摩爾時代,「我需要100億美金」

  摩爾定律以來的53年間,投資界有一個共識,半導體投資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風險高、金額大、回報相對來說又比較低。所以,風險投資對半導體行業的投資在過去一直不溫不火。

  「機會也不是完全沒有。如果說中芯國際是10億美金規模的創業,現在我們需要100億美金。」謝志峰說。

  「在中國,100億美金的投資項目是巨大的數字。因為我們希望打造的其實是英特爾公司那樣的IDM模式,而不是台積電那樣的代工模式。」謝志峰再清楚不過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在中國,晶元產業的真實現狀是,稀缺的頂尖領袖帶著二三流的工程師組合成的隊伍與寡頭勁敵鏖戰。」

  何為領袖?謝志峰說:「要見過世面。」何為見過世面?「100億美元花出去,要能承擔5年甚至10年之後才有收益的漫長過程。」

  晶元是帶動 GDP的產業,同時又是一個只能依靠國家意志才能實現的產業。當這樣一副國家使命擔子落到幾個個人的肩上,家國情懷就只是情懷,是必須面臨的抉擇和取捨。

  當問謝志峰是否後悔離開英特爾時,謝志峰說:在英特爾是打工,回國是自己的事業。

  現在,為什麼創辦艾新教育學院?

  據統計,到2020年,全球將有62條集成電路生產線建成投產,其中26條在中國,由此帶來專業人才缺口高達30萬人;「十三五」期間,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僅晶元設計人才需求達14萬人,但高校培養的畢業生不到需求總量的一半。在集成電路產業,人、錢和技術是三個最重要的因素,其中「人」在此時此刻成為尤其困難的部分。

  「成就中國的英特爾,需要一位靈魂人物。這樣的靈魂人物一百年出一個。我希望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能參與進來。」

  2016年,謝志峰創立了艾新教育學院。

  在晶元行業,沒有多年的行業經驗是沒辦法領導內行的。「我要找的是對晶元行業有情懷的人,培養未來的CEO。艾新的培養重心是行業的領軍人物,對企業的管理,對市場的戰略布局以及做世界一流高科技企業的雄心。」

  謝志峰說:「比17年前我剛回國的時期,現在的產業條件已經好了很多。在艾新學院,有做投行的,有做貿易的,雖然這些人不都是技術專業出身,但將來串到一起我們可以做一件大事,是可以做協助成就『中國的英特爾』的。」

  對於人才稀缺的體驗,早在中芯國際建設期間謝志峰就有深刻體會。謝志峰說:「當時面試了200人,最後只選出了13人。因為我們要求的人才是要既懂設計又懂生產的晶元人才。」

  為了尋找「中國之芯」,謝志峰作為評委參加了首屆全國集成電路「創業之芯」大賽。

  謝志峰說:「『中國之芯』,首先必須要在世界前三之列。其次要是世界之芯,才能做中國之芯。中國之芯的三個標準,首先產品是別人要抄襲的目標,要麼唯一,要麼第一;再次,即使那麼多人在抄襲,但還是沒有辦法幹掉它;第三,要賺錢,有50%以上的毛利率。」

  「以上三個標準要同時滿足,目前看長江存儲很有希望。未來5年,我相信會找到更多『中國之芯』。」產業鏈需要國際布局,當地政府如果只滿足於引進一家公司,這是遠遠不夠的。

  謝志峰迴顧完30年「中國英特爾」的逐夢歷程,上海張江已是燈火闌珊之時。他背上從艾新學院趕回時的雙肩包、拉起行李箱,留下前行的背影。

  謝志峰說,今年12月9日會在美國洛杉磯做一場演講,他將演講的題目定為「中國晶元的崛起」。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8: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