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必為悲傷擔憂:憂鬱的日子也有益處

[複製鏈接]

180

主題

368

帖子

99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湯臣一品 發表於 2018-10-30 09: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作家梅麗莎·布羅德(Melissa Broder)自2012年以來一直在 Twitter 上發布她日常內心生活的片段。她的推特帳戶名叫做 「難過的今天(So Sad Today)」。布羅德在推特上寫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自己感到難過的瞬間——「今天又是令人失望的一天」,「面對生活的真相真讓人崩潰」。她坦誠的說出自己的缺點:「我知道社會上外表美麗的標準是虛假的,但我還是忍不住在意」。

這個賬號引起了轟動,吸引了超過 67.5 萬名的粉絲。布羅德在 2016 年還發表了一本個人隨筆集,書名同樣是《悲傷的今天(So Sad Today)》。
梅麗莎·布羅德和她的推特賬號「難過的今天」 |Metro

  布羅德毫不掩飾的悲傷彷彿觸動了這個世界的神經。現在許多人都在社交媒體上打造著自己最快樂的一面。但全球範圍內抑鬱症發病率的增長意味著快樂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為什麼會這樣?布羅德的流行也許應該令我們重新審視「悲傷」的本質。

  也許我們應該向浪漫主義者們學習,浪漫主義詩人們在詩歌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並從中找到了許多慰藉。約翰·濟慈(John Keats)在他的約翰·濟慈約翰·濟慈(Ode on Melancholy)中寫道:「哦,在快樂居住的殿堂裡面,隱匿的憂鬱有一至尊的偶像(Ay, in the very temple of Delight, / Veil』d Melancholy has her sovran shrine)。」悲傷和快樂是一體兩面的,它們都是充實的生活所必需的。
約翰·濟慈與《憂鬱頌》|Wikipedia

  濟慈在寫詩的時候可能聯想到了羅伯特·伯頓(Robert Burton)的作品。羅伯特·伯頓,這位 17 世紀的牧師和學者筆下有一部作品名為《憂鬱的剖析(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這部作品描述了日常中的悲傷逐漸進展到不可控制地步(也就是臨床抑鬱症)的過程以及應對的方法。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情感史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蒂芬妮·瓦特·史密斯(Tiffany Watt Smith)說:「這本書列舉出了人會感到難過的種種理由,來鼓勵我們去感受悲傷。」 難道悲傷是幸福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嗎?
最近的研究表明,不快樂的情緒能夠促進心理健康。

  2016 年發表在《情感(Emotion)》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用智能手機對 365 名年齡在 14 歲至 88 歲之間的被試每天進行六次,持續三個星期的情緒健康測試。研究人員調查了被試的心理感受,包括消極和積極的情緒,以及他們在特定時刻對自己身體健康的看法。

  在研究開始前,研究人員事先調查了被試的情緒健康狀況(感到易怒或焦慮的程度、對負面情緒的看法)、身體健康狀況以及他們的社會行為(在生活中與他人關係的強弱)。在實驗結束后,研究人員又採集了被試們關於生活滿意度的數據。

  研究小組發現,那些認為負面情緒有益的人,他們的負面情緒及身體健康之間的聯繫較弱;而負面情緒和生活滿意度只在那些認為負面情緒無益的人中呈現負相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23: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