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鄉戀與鄉愁

[複製鏈接]

336

主題

337

帖子

2146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兒時成長的地方,總是那麼難以忘懷。無論與人聊天說起,還是夢中依稀相見,幾十年前的鄉景鄉情,宛若又在眼前,依然感到很熟悉很親切。
那年月,我們那裡莊戶人家的房子,大多是按自然狀態分佈的,有的靠路,有的近河,更多的則是壘在便於耕種莊稼的田間地頭。平原上的莊稼地,一望無際,農舍星星點點散落在青鈔帳里,不時炊煙裊裊雞鳴狗叫,好似一幅天然的田園風光畫卷。
那年月,鄉間的路,幾乎都是不規規的。有的在田埂、渠埧上,讓人尤如踩著牛背馬脊前行;有的靠河邊,那是縴夫踏出的羊腸小道,彎彎曲曲。這樣的路,幽靜漫長,但凡走過幾次,哪裡有個池溏,哪裡有座小廟,哪裡有棵大樹,哪戶人家有條黃狗,都會清晰地記得。
那年月,沒有化學肥料,種莊稼全靠「農家肥」。除卻人畜糞便,便是溝塘下的污泥和河中的水草,故大河小溝里的水草,總是被農人撈得乾乾淨淨,河水清澈見底。那時的河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夏季可在河裡游泳,且隨便哪條河溝里都可以捕捉到魚蝦。
那年月,古老的集鎮,白牆黛瓦韻味十足。狹長的街道,兩邊店鋪一家挨著一家,令人眼花繚亂。小街深巷七拐八彎,古徑通幽撲朔迷離。若鄉下人在小鎮上有親戚,那感覺似家中有人朝中做官,如能被街上親戚請去「茶館」吃一頓,絕對是很高檔的禮遇,足以讓人感恩一輩子。
那年月,人們十分珍惜耕地。大田裡,不是長糧食就是種棉花,無一塊閑置拋荒地,就連溝河臨水的斜坡上,也種滿了蠶豆、油菜之類的農作物。我們家鄉那個縣,不但糧食棉花可自給自足,且每年都能「超綱要」完成國家下達的糧棉油交售任務,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康之縣。

      鄉戀與鄉愁

舊景漸行漸遠,往事已成記憶。見慣了遊子們頌揚家鄉的文章,幾乎都在歡呼自己的家鄉變美了、變富了,而我每次回鄉,不知怎的,更多的感覺卻是遺憾與愁悵。
古老集鎮拆遷得沒了蹤影,百鎮一面的樓房、超市、藥店,顯不出半點個性。農民的房屋都堆砌到農莊線上了,酷似軍營列兵。肥沃的耕地被工廠侵佔得七零八落,尤以污染項目為甚。溝河裡水草肆意蔓延,專業戶養豬養雞的糞便及工業污水偷排,將當年的清流染成臭水溝。近年來又在大興人造景觀,公園、花海、桃園、梨庄、這湖那湖名目繁多,新開和拓寬的公路堪比飛機場跑道,耕地浪費得令人觸目驚心。人造景點編造的荒誕「歷史典故」,更叫人啼笑皆非。
讀過幾篇文化人寫鄉愁的文章,如詩人余光中的《鄉愁》這樣寫道:「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人表達的鄉愁太經典了,我看更多的還是鄉戀的心理描述。
要說鄉愁,在我看來,農村原生態不斷遭破壞,才該是遊子們真正的鄉愁。散落的民居集中到農莊,或將農民全部趕住高樓,一旦出現地震、戰爭、火災,鄉親們被「一鍋燴」咋辦?農用耕地不斷被蠶食,一旦出現連年災荒,洋鬼子再堵死進口糧食的路子,鄉親們憑啥果腹?水源嚴重受污染,一旦出現不可抗力災難,綳斷了自來水管網體系,鄉親們靠什麼維持生存?古鎮和鄉村地理文化破壞消失,人造景點虛構的歷史故事荒謬無稽,家鄉的後代真假難辨如何尋根?



鄉戀與鄉愁


忘不了的鄉戀,思不盡的鄉愁,回不去的鄉景,我們這代浪跡在外的遊子,好累,好無奈。我們的後代,看不到真正的鄉景,不知道真正的鄉土文化,只能在人造景點裡逗樂,在胡編亂造的所謂「歷史故事」和「美麗傳說」中蒙圈,更是悲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2: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