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 沙石峪的葡萄熟了

[複製鏈接]

144

主題

149

帖子

903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0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opjav 發表於 2018-10-28 12: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奪高產」,這曾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被譽為活愚公,聞名全國的農村創業典型——遵化縣沙石峪的真實寫照,那是我引以為榮的故鄉。

「有女不嫁沙石峪,光有石頭沒有地」,一句老一輩傳下來的詛咒,讓那裡的村民在三里五村的鄉親們面前抬不起頭來。他們至今都不會忘記,沒有周總理的關懷,沒有張貴順老書記這個領頭羊,沒有眾鄉親艱苦奮鬥,說不定鄉親們的窮日子還要苦熬多少年!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故鄉的沙石峪,當年的傳家寶——活愚公精神可否還在?靠萬里千擔挑來的梯田稼穡可還豐盈?那些生活在燕山褶皺里的鄉親可還安康?帶著這些疑問,在時隔半個世紀后,我又踏上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熱土。

汽車駛出遵化市區,沿著唐——遵公路東南行,20公里轉眼間就到。

站在那座高大的周總理漢白玉塑像下,望著老人家慈祥的目光,彷彿又見到當年總理在日理萬機的歲月里,總結沙石峪經驗,扶植農村典型,帶著外國客人,視察沙石峪的身影。沙石峪是周總理精心培育聞名全國的農業典型,這裡片片梯田、棵棵綠樹、有他的心血。那些燕山丘陵里的山野漢子、婦孺至今沒忘總理的教誨。

村展館風貌依舊,館中陳列著當年以老書記張貴順為首的當代愚公艱苦創業的遺跡。目睹這些遺物,眼前彷彿又回到那如火如荼的創業歲月。

從展館出來,目光轉向被譽為青石板上創高產的梯田。晚秋的梯田裡,沒發現當年我熟悉的大田農作物,而是漫山遍野的葡萄架。從網上得知,這裡剛剛結束了沙石峪葡萄採摘節,大批的葡萄已經售出,少量已經成熟的葡萄,掛在架上,等待出售。

據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沙石峪人傳承、發揚當代愚公精神,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精品產業,走上了一條嶄新的致富路。從上世紀80年代起,開始大面積種植葡萄,通過規模化栽植,集約化管理,提高了土地經濟效益。目前,全村葡萄栽植面積達1200畝,年產量160萬公斤,產值1500萬元,葡萄栽植已成為全村支柱產業。

葡萄架下,我和一位年過古稀的老鄉聊起了當地農民的家庭收入情況。他自豪地告訴我,今年僅葡萄一項,人均過萬元。我問,「當年的沙石峪在青石板上種大田農作物,不也一樣創高產嗎?」他向我解釋,沙石峪地薄、雨少,種糧食成本高,收入有限。當年老書記讓改種葡萄,我們還不理解呢,「現在嘗到甜頭了,老百姓的日子,就像這架上的玫瑰香,甜著呢,齁嗓子,不信你嘗嘗。」他把一串紫色的葡萄舉到我眼前,我順手接過,一串約有2斤,果粒偏小,色澤發紫,圓潤豐滿。摘一粒入口,頓時滿嘴清香,甘甜,回味無窮。在北方,葡萄是極普通的水果,品種繁多如:巨峰、提子、牛奶、京秀……我大都嘗過,但是,從來沒吃過口感這麼好的葡萄。連忙向其請教。老農臉上堆滿笑紋,熱情洋溢的說:「這叫玫瑰香。我們這的玫瑰香,由於土好、水甜,結出的葡萄色重、味甜、好保管,只要不洗,放個十天八天不會壞。」

辭別老農,駕著後備箱裝滿葡萄的越野車,沿著山鄉寬闊的柏油馬路在青石板間遊覽,只見上千畝葡萄園把小山村的四野籠得嚴嚴實實,陣陣山風夾雜著濃濃的果香迎面吹來,我貪婪地享受著晚秋大山的恩賜。放眼今天的農家小院,鮮紅的蘋果,火紅的山裡紅,金黃的花椒,綠蔭里掩映著農家新房,阡陌間奔跑著農家轎車,農用車。梯田裡,用水泥樁支撐的葡萄架下,碩果累累,那是當代愚公的傑作,青石板上的奇迹。

故鄉的葡萄真甜啊!吃在嘴裡,甜到心裡。

45

主題

108

帖子

38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6
沙發
lkoloskova 發表於 2018-10-28 13: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6: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