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電影雖深刻,但伯格曼的時尚並不難懂

[複製鏈接]

61

主題

61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花鳥卷少女 發表於 2018-10-27 20: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為紀念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誕辰一百周年,今年全球各地紛紛舉辦了類型多樣的各種活動,中國也不例外。
在四月的北京國際電影電影節和六月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就先後安排了「伯格曼主題影展」,包括《野草莓》、《第七封印》、《假面》、《呼喊與細語》、《芬妮與亞歷山大》等他的代表作悉數上映,令眾多通過電視或電腦屏幕認識伯格曼的影迷,得以在大銀幕下領略經典。
除了這兩場影展外,近日,一場名為「魔燈猶在:伯格曼和他影響的藝術與時尚」的主題展覽正在上海香港廣場舉行,可說是從電影之外的另類角度來解構這位藝術巨擘。

香港廣場南座中庭的布展區域
本次展覽是瑞典對外交流委員會策劃的全球巡展「伯格曼和他影響的藝術與時尚」在上海的特別呈現,由瑞典籍華裔藝術策展人王凱梅受瑞典駐上海總領事館和上海國際藝術節委託特別策劃。雖然展覽的規模不大,但內容和形式還算豐富,展品包括一系列伯格曼電影的戲服、海報和劇照、他生前的工作和生活照、電影片段、受其電影啟發而創作的藝術短片、設計的時裝。

伯格曼在紀錄片《法羅檔案1969》里出鏡的裝扮
說到「伯格曼+時尚」這樣的展覽主題,倘若大師泉下有知,恐怕不免要訕笑起來,「我這個長年穿著格子襯衣、起球的羊毛開衫和褪色的燈芯絨長褲的老頭,居然會和時髦沾邊。」沒錯,以單品來看,法蘭絨格子襯衫、羊毛開衫、燈芯絨長褲的確再平常不過,但當它們組合起來,被伯格曼穿在身上,似乎和他本人的氣質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既帶著幾分學院派的文雅,又帶著幾分嬉皮士的不羈。按理說,1.79米的伯格曼在北歐人里並不算高大,但從青年到老年始終保持的瘦削身材,配上這套裝扮,令他看上去比實際身高顯得高挑。而從另一層意義上來說,這身裝扮也成了他的「假面」——格子襯衣和羊毛衫的溫柔中和著他如暴君一般偏執的底色。

現場播放的短片《伯格曼:時尚偶像》
除了實物展品之外,展覽中放映的名為《英格瑪·伯格曼:時尚偶像》的小短片格外有趣,從中可以發現:伯格曼對服裝的選擇映照著他對兩任妻子的態度。其中有一段伯格曼的訪談,他提到自己的人生中,僅僅是在和第四任、鋼琴家妻子凱比·拉雷特(Käbi Laretei)的婚姻存續期中,在後者的要求下,定期添置西服之類的正裝,其餘生命階段里都對服飾沒有特別關注;而他晚年最愛穿的由第五任妻子(也是最後一任)英格莉·馮·羅森(Ingrid von Rosen)親手織就的毛衣背心和開衫,即便是因為長期伏案寫作,導致袖口部位脫線,他也不以為意。他還曾讓演員穿上拉雷特討厭的夾克衫和英格麗手織的毛衣開衫,在他導演的電影中出鏡。
本人的著裝之外,其實伯格曼電影里的戲服更能透露他不俗的審美取向及其與電影內涵的關聯。

靈感來自《第七封印》的厄蘭島雨衣
比如《第七封印》里死神穿著的那件碩大的黑色斗篷,帶著將虛無納入其中的壓迫感和與塵世隔離的孤寂感;

《呼喊與細語》的劇照及戲服
《呼喊與細雨》中精緻的白色裙裝則凸顯著三姐妹的表面的疏離與本質的共性;

《芬妮與亞歷山大》的大幅劇照與戲服
《芬妮與亞歷山大》里,少年亞歷山大的海軍服象徵著他身處於教條森嚴的環境下。
最後再來說說這次展覽的舉辦場地。不論規模大小,把跟伯格曼有關的展覽安排在一個商場里,看似有些怠慢,其實可以玩味一番。首先,從伯格曼豐富的私生活就能知道,他其實是一個非常入世的人;加上此次展覽以時尚為切入口,在這麼一個公開的大眾化的場域中正適得其所。另一方面,展覽中也包含對伯格曼本人及作品的介紹,或許能激發此前對他一無所知的普羅大眾進一步去觀看他的作品。畢竟,伯格曼的作品內涵雖然深邃但並不晦澀,他最愛拍的生與死、愛的渴求與失落、家庭關係、婚姻生活,不正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永恆的人生課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20: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