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都知道紂王是冤枉的,但是你知道商周兩個家族恩怨糾纏近2000年么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8-10-26 12:45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對於商朝和周朝的那段歷史,由於受神魔電視劇《封神榜》和從小以來教育的影響,在大家的歷史觀念中,早就形成了「紂王昏庸無道,寵幸妲己,只知道喝酒享樂,西伯侯姬昌替天行道,伐商替之,建立周朝」的邏輯了。

後來,逐漸的,我們又了解了一些真相,比如說紂王並不是昏庸無道,他聰慧過人,勇武有力。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把中原王朝的地界從黃河擴展到長江流域的帝王,由此中國人的兩條母親河才最終成為一個整體,功績堪比秦始皇。我們又知道了什麼紂王迷戀妲己,建酒池肉林其實都是謠言,是周朝統治者後來的抹黑。但是,現在要告訴大家的是,在整個周替商的過程中,我們所知的都不過是九牛一毛,實際上這其中是一盤非常大的棋,更是關於兩個家族的博弈。而這一切似乎要從更遙遠的上古五帝時期說起。

很多人一聽到要從黃帝時期說起,就覺得是扯蛋啦,你說商朝和周朝,和黃帝有啥關係呢?其實,這中間的關係極大。首先,在傳統觀念中我們一直覺得商朝紂王和周朝的姬昌是皇帝和臣子之間的關係,其實不然。商朝是子氏(商湯姓子)統治的商國,周朝在建立之前是姬氏所統治的周國,兩者之間並不是隸屬關係,而是從屬關係。這點大家應該很好理解,這就是我國的諸侯國時期。

其次,商國的始祖叫做「契」,他是五帝時期「帝堯」的親弟弟;而周國的始祖叫做「棄」,是「帝嚳」的兒子。那這就很有意思了,根據《史記》的記載,嚳是黃帝的曾孫,而堯是嚳的兒子,換句話說,商周兩國特么還是兄弟?

當然這是在歷史記載中,因為根據時間表,我們發現「五帝」每一代都隔至少兩百年時間,而現在的考古挖掘證實商朝男性平均壽命也就十五六歲,這不是扯蛋么?所以比較實際的情況就是,五帝之間並沒有多大的血緣關係,他們不過是各自部落的首領罷了,彼此之間可能是相熟悉的,有同盟,有敵對,這種關係就一直維持到了商朝。

到了商武乙時期,周部落的族長公亶父在西岐定居下來,並建立了周國。周國剛剛建立的時候,商國和周國的關係應該不錯。因為《史記》記載,當時周國面臨著戎狄的危脅,是商國給予了強大的軍事援助,才讓周國在西岐穩定下來的,兩者有著共同的敵人,而這個關係一直持續到姬昌的老爸,也就是季歷擔任周國國君的時候。當時周商兩國開始了大範圍的聯姻,而且在商國強大的軍事支援下,周國開始蓬勃發展,接連對外用兵,並且吞併周圍的小國,成為西面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然而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商國之所以援助周國,是因為周國是商國抵禦戎狄的第一道防線,問題是現在周國卻用商國給予的資源偷偷發展自己國家,結果等到周國強大到足夠威脅商國統治地位的時候,商國發現一家來不及了。於是當時商國國君文丁就誘騙季歷到殷都,並秘密處死了他。

不過我們這裡要注意,以上一段來源於《史記》,在《竹書紀年》中並沒有說文丁殺了季歷。總之到了文丁時期,作為西方霸主的周國,已經有了問鼎中原,取代商國的意圖。畢竟如我們最早所說,這兩個家族早在五帝時期,便已經有著征伐的仇怨,這個時候幾乎朝野上下都知道周國要造反了。畢竟連《史記》都記載季歷的兒子姬昌每天都在發誓報仇。

文丁去世,帝乙繼位。帝乙估摸著是運氣不好,他在位期間,商國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當時王都的生命河洹水「一日三絕」,「黃河枯竭」,更是瘟疫橫行,這極大削弱了商國的軍事力量。正所謂「趁你病,要你命「,周國看到機會千載難逢,立馬派兵攻打商國。並且暗中資助蠻夷。根據歷史記載,當時的商國幾乎同時受到了東夷、昆夷、孟方、島夷、淮夷等眾多部落的圍攻。帝乙沒有辦法,最終向周國認輸,並把自己的幼女獻給了姬昌。而經此之難的商國國力一落千丈,帝乙最終決定遷都到朝歌,以避周國鋒芒。

所以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商周兩國的恩怨實際上早就結下了,絕對不是如《封神榜》裡面所放的一樣,是因為紂王昏庸無道,姬昌姬發才起兵伐商,說白了,這都是為了給自己找「道德制高點」的借口,類似「靖國難,清君側」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

帝乙去世之後,帝辛繼位,就是我們說的紂王。紂王從小聰慧伶俐,膽識武力過人。然而此時的商朝已經是風雨飄搖,強弩之末,由於商周之戰商國失敗,導致絕大多數諸侯國都偏向周國,並且商國內部也是問題重重,再加上連年的災害,商國危如累卵。然而紂王就是紂王,在這種極端的劣勢之下,鞏固國力,強兵健將,發動了對周國的奇襲,並順利俘虜了姬昌,關押在羑里監獄,商國有了恢復強盛的跡象。

世界遺存最早的國家監獄--羑里城

可惜的是,紂王並沒有把商國真正帶上富強之路,在帝乙期間就為亂的東夷再次進犯商國,此時的紂王並沒有意識到國內極不穩定的政權,或者說此時「東夷之亂」直接影響到了帝國的穩定,總之紂王開始不顧群臣的勸誡,毅然決定傾國之力以征東夷。而這,朝歌空虛,恰給了姬昌的兒子—姬發最好的伐商機會。

接下去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姬發率領附庸於周國的諸侯國大軍於商國大戰於牧野,商國由於大軍在外,紂王只得組織奴隸反抗,卻已經徒勞,最終在鹿台自焚殉國,史稱「武王滅殷」。

商滅周替,不僅開啟了中華民族一個全新的時代,也使得這場兩個家族糾纏千年的恩怨有了一個最終的解決,不知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了。

這裡說個有意思的事,我國史學家顧頡剛有本書叫做《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此第》,統計了歷朝歷代對紂王罪行的描述,其中周朝為六項、戰國二十六項、西漢四十七項……越近越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1: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