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挑戰現實:我們面臨重大變化!

[複製鏈接]

76

主題

81

帖子

22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霸王請 發表於 2018-10-25 08: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王建平:《從生存邏輯模式到感知邏輯模式》

  一

  這之前並沒有兩個模式的比較,人只知道生存為己任,人一生為了生命的存在,一生屬於生命。生命就是活著,活著幹什麼?活著就是努力地、小心翼翼地,不講條件地讓自己活著。活著最怕的是死亡,死亡是生命努力的徹底失敗,但人必然要死亡,死亡是對生命狀態的否定,死亡是生命不能接受的結果。人知道自己必死無疑,卻要堅持活著;人知道活著很不容易,卻要排除萬難活著。知道活著的結果是死亡卻還要活著的理由是什麼?意義是什麼?人不是不想弄明白,是怎麼也弄不明白。

  人既然活著,就得遵循活著的邏輯模式,就得對自己的一生、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就得根據公約生活的要求,做一個符合基本標準的人,做自己該做的事,取得自己那一份恰如其份的生活。不是人要這麼選擇,是人必須得這麼做,每個人都得這麼做。不是人自覺這麼活著本身有什麼意義,是因為有他人的同樣存在,活著的意義就產生出來了:比他人活得好、活得舒服、更有財富、更有名譽地位……這些比較,就成了人生的現實意義。人在生命存在找不到絕對意義的前提下,在生存活動中自找相對意義,並將這些意義玩弄到極致。人與人互相爭鬥,建立複雜的人際關係,並從爭鬥和複雜關係中樂此不疲地生存下去,完全忘記了"人為什麼活著"這個根本問題,如果不是痛苦與死亡時時刻刻在提醒著所有的人,人完全可能會在生活遊戲中一去不返,不會質疑人生。

  但生活並不是自在的,生存競爭使每個人都背負著壓力,物質利益爭奪、配偶爭奪、名譽地位爭奪、話語權爭奪、控制權爭奪……人的生存不是一場劫難和掙扎,便是隨波逐流的漂泊。人的一生遭遇既偶然又多變,人一生的命運既必然又盲然,死亡等候在時間的某處,輕易就將人的生存意義一筆勾銷。無論人在生活中有多麼成功或多麼失敗,無論人充當的是什麼生活角色,以生存為中心的邏輯無法解釋死亡對人意味著什麼?而人世的紛爭對於死亡又有什麼意義?

  人理解到生活實在的虛幻性,人並非不想獲得生存的真正意義,但一旦脫下生活角色的包裝,一旦放棄了公約生活的規則,本質的人在生活中獲得了什麼?其實生存給予人最後結果就是感知,人所感知到的一切歸結為最終的感受。人這才發現,匆忙的生活中真正感知到的方方面面原來是如此慌張、如此惶恐、如此難堪、如此不盡人意、如此不堪忍受、如此不該、如此後悔……無論是獲得還是失去,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從所有的感知歸結而來的感受,才是人得到的真正實在,而真正的實在感受完全與生活表象大相徑庭。這是為什麼?人為什麼不能儘力讓自己一生都獲得絕對的良好的感知感受?

  人的所受其實是拜奉行的競爭生存邏輯模式所賜,人從動物的生存形態中承襲下來的生存模式左右了人的行為和結果。人雖然有智慧的產生和智能的進化,但卻絲毫不能改變生存模式,浩大的思想理論也撼動不了人競爭生存的核心理念,而且,根本沒有打算去撼動,無論哲學、科學、宗教、文化、倫理、道德、社會都是在這個模式下運行和發展的,這早已成為默認的基本生存模式。人們不是沒有懷疑這個模式的問題,人類社會一開始就試圖校正和改變,不過從原始共產社會至今,人的所有努力都收效甚微,無論什麼主義什麼信條,無論什麼信仰什麼理想,都改變不了人的基本生存模式,生命競爭生存的核心理念將人死死摁在現在。人也曾試圖掙脫這絕望的處境,但聰明的愛因斯坦說過:在提出問題的思路上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可謂是一語成讖。

  二

  如果設想在競爭生存的模式下去實現生命的解放和自由,從個人生命的存在立場出發去追求愉悅、幸福、理想的生活,無異於南轅北轍、緣木求魚。數千年人類社會實踐已經證明:沒有一種社會、沒有一種信仰、沒有一種思想、沒有一種主義能沿著現存的生存理念去實現世界及人類的理想存在。而且,現在的人們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世界及人類社會的理想的形態,人們至多是作些科幻式的構想——能源、財富、環境、智能、地外生存等等的極端狀態。人呢?人的意志,人的競爭、人的自我,人的關係,人的意義……這些人的問題,科學與哲學大都避而不論,其實是作不出確定和最終的的結論。

  競爭生存模式已經決定了生命個體的單獨存在,這種存在的方式決定了存在的基本形態,這個方式與形態決定著事實的發生和遭遇的問題,不改變這個根本的方式與形態,只改變發生的事實和解決遭遇的問題是無濟於事的,違背人意願的事實和遭遇仍然會不斷發生,要想真正作出改變,除了放棄現有生存模式的核心理念,沒有別的出路。

  感知存在的邏輯模式就是一種全新的存在理念,它將原來認為的生命行為過程——感知,更正為生命存在的目的,並將原有的客觀存在更正為感知存在,這不是對原有存在觀念的修正,這是前無古人,後有來者的新世界觀。確立感知存在世界觀將就此改變事物、生命、人的存在基礎和存在關係,生命感知世界的方式取代了客觀自然世界的存在方式,人的認識將改變出發點,人的生命立場也將就此改變。至關重要的是:生命從存在的目的改變為服務於感知的目的,生命的感知才是世界存在的方式與存在的目的。這以後,生命存在的疑惑豁然消解,人生的意義也豁然明朗,物質的來歷也豁然清晰,感知方式是一切存在的核心。

  誰在感知?生命在感知,人在感知。人從生命體回歸到感知主體的位置,生命是感知存在的條件,並不是感知存在的目的。人作為最高級的感知主體,承擔著最重要的感知義務,生命感知中的最高級形態實現於人,世界存在的最高級形態依賴於人的感知,人的感知是世界存在的最高級形式。

  生命與人都服務於感知,由此生髮的倫理邏輯將得出新的存在模式,生命是變化且不斷生滅的感知動力源,生命的生滅正是源於感知更新和活力的需要。人的生命體是感知接力過程中的承載者和動力源,以感知及相應的感受為目的,這是人生的共同性,這個共同性取消了私有源頭,消解了人的自私本質。感知資源取消了生命資源的獨享性,感知的本質將生命連綴成感知共同體,生命的姿態由相向轉為相同,人的利益形成一致。人之間分享感知、共享感知和互享感知,人與人的關係徹底改變,矛盾與衝突不會再發生,人與人的競爭變成人與人的需要,人的生命體成為最寶貴的感知體。每個人都是感知動力源也是感知的資源,人的生命從生存的壓迫下解放,每個人都在感知活動中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在感知中存在,這才是人生的自由與自在。生存中沒有利益的爭奪,生存中沒有死亡的威脅,生存中沒有苦難的折磨,人在感知中獲得愉悅的感受,人在愉悅的感知中生存。

  人和物質的關係也有根本性的改變,物質因感知而存在,也服務於人的感知,人強調物質的感知性,也不再將其另作他用。事物從人盲目的客觀觀念中解脫出來,只存在於為人感知的事實中。物質的能量將大為節省,其穩定性、可持續性將大大加強。人只從感知角度看待和解釋事物,不但為事物找到了產生及存在的理由,也確定了事物存在的目的,這將大大地提高事物的有效性和利用率,人與物的對立關係由此結束,物質是人的感知存在目的地。

  人再也不會遭遇到競爭生存模式下的問題,人在全新的生存倫理邏輯模式中建立理想的社會生活。當人的生命不再是最終的目的之後,生命的平等、生命的幸福、生命的意義才得以實現,那時候,所有人的生命都是感知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而對於自己,他人就是感知的利益所在。

  感知存在的理念能否成為人的基本理念?不存在是與否的選擇,因為人們沒有別的選擇,關健在於時間和實踐方法,還在於人們有什麼理由等待很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3: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