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燦榮:老有人說中國外交出問題了,我看未必

[複製鏈接]

450

主題

451

帖子

2900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90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美貿易摩擦層層升級,近期特朗普又放言如果中國反制,美國將對另外2670億美元從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而在本月初,美國在「美墨加協定」中加入「毒丸條款」,接著又宣布欲與歐英日啟動貿易談判,再加上近期美國副總統彭斯的演講,一道針對中國的鐵幕似乎即將落下……

如何理解急劇變遷的中美關係?如何理解國際環境的劇烈變化?改革開放40年重大戰略機遇期是否到了轉折點?與此相對,正艱難調整中的中國經濟將遇到怎樣的挑戰?中國經濟的戰略安排是否面臨新的選擇?

10月11日,觀察者網聯合《文化縱橫》雜誌社,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際政治專家金燦榮,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家史正富展開對話,從國際局勢變化談到中國經濟發展,期待在紛繁複雜的形勢中理出一條清晰思路,為中國發展提供建策。

金燦榮: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是兩個超級大國,兩個集團,兩個體系:東方體系和西方體系。冷戰結束后20年也比較穩定,因為格局非常清楚,大部分國家都是學美國模式,中國也不例外。

但2008年金融危機后開始出現問題,世界開始變得不確定。新興國家沒有能力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各國對現有體系的忠誠度也開始降低,最終就導致最近的一些問題。

首先是黑天鵝事件。2016年6月23日英國脫歐公投,西方國家的媒體和智庫百分之百認為不可能脫歐,中國也判斷錯了,而且當時很少有判斷正確的,正確的也是純屬蒙的。另外美國出現特朗普,也是大家沒有預料到的。這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局限所在,對於一個問題通常可以很好的進行解釋和評價,但是在預測方面做得比較差。



這些事出來后,對於中美兩國的交往,很多人都說同一句話:唯一確定的是不確定。整個世界進入一個比較長的不確定期,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美國的逆全球化。一般認為全球化能夠帶來確定性,逆全球化導致不確定性。全球化讓經濟三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跨國界流動,實現更大範圍的合理配製,提高效率。如果全球化進展順利,國與國之間接觸密切,相互依存加深,戰爭的幾率就會減少。

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在過去30年全球化進程中獲益了。海外市場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需求,這是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機會。中國改革成功主要是靠黨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努力,但是必須承認如果沒有好的外部條件,成效是要打折扣的,過去30年全球化,中國從中受益很多,這是要承認的,這叫歷史唯物主義。

現在的問題是,原來全球化的第一推手美國變得小氣了,其實它賺了很多錢,但是它算下來覺得中國比它賺的多,所以它就不幹了。於是天天喊著美國優先,像個第三世界領袖似的,搞經濟民族主義、重商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全球化至少會面臨著停滯的風險。

第二,平衡化的問題。在過去全球化進程當中,國際國內政策市場比較輕資本,熊彼特就講過市場的魅力和它的問題是在一起的。各國投入的差距並不是很大,但是結果卻差很多,所以這30年的全球化就產生國家間的分化,同時在國家內部的平衡化也很嚴重,這一點美國表現比歐洲更明顯。美國1%最富的人從冷戰後到現在財富漲了接近6倍,但最窮的20%人群,如果扣除通貨膨脹,實際收入下降了18倍,這樣當然會產生社會問題,於是美國就有了憤怒的中產階級。



第三,難民潮和非法移民潮。前者主要衝擊歐洲,後者主要衝擊美國,導致老百姓本能出現右翼化的種族主義、排外等情緒。

第四,跟宗教有關的極端化。宗教受全球化和網路的影響,趨於極端化,這就導致政治極端化。

第五,選擇性真相。網路時代信息傳遞很快,但存在抱團現象。很多人泡網成癮,原因就是能上網以後,他有一種主人翁的感覺。網路的信息傳遞跟傳統不一樣,傳統的比如說家長講話訓你,老師講話,領導講話,你喜歡聽不喜歡聽都得接受,上了網以後,你就可以專門選喜歡的,有一種主人翁的感覺。但是這是雙刃劍,一方面讓大家學習知識很便利,但另一方面它導致人自我洗腦。

所以最後在網上泡久以後,看到網路上的世界是內在的我要的世界,容易出現抱團現象。比如微信群,意見不合給踢出去,或者自己退群了,留下來都是氣味非常相同的人。最後就導致一個問題,就是選擇性真相,這在西方還是挺火的話題,每一個人看到的都是選擇性真相,最後每個人看到的都是選擇性真相,整個世界進入后真相時代。2017年冬季達沃斯論壇,我就注意到那次論壇三大主題,其中一個主題就是后真相時代。

而目前國際形勢呈現不確定性的根源在於,第一,歐美相對力量下降。第二,包括中國在內新興國家群體興起。第三,網路的出現導致我們現在生活在二元社會裡,一部分有資源有能力的人生活在網路時代,生活在由信息構成的虛擬社會,還有一部分人則脫離網路,生活在由物理世界構成的現實社會,給治理帶來了難題。第四,缺乏技術突破。IT技術突破主要在八、九十年代,進入本世紀之後在應用上有突破,比如說我們的淘寶、共享單車、滴滴等,但是基本技術原理沒有什麼突破,世界進入技術擴散期,這對中國、印度等國家崛起很好。最後還有一點,現在可能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末期和第四次工業革命黎明期,焦慮期也會帶來不確定。

再來看中國,中國在全球不確定的局勢中是比較確定的,並且是確定往上走的。我們現在政治比較穩定,政治穩定是國家發展的前提。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有一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道路,不符合西方的標準,但符合中國的現實,至少一段時間可以保證這個國家不出大事。

經濟方面現在我們確實遇到了困難,但是從長遠角度看,中國經濟中長期還是有希望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人口紅利。中國去年出生人口1700多萬,死亡人口940多萬,凈增人口700多萬。歐洲、俄羅斯、日本等是絕對的老齡化,人口增長停滯。美國如果把有色人種除掉,光講白人的人口狀況跟歐洲一模一樣。如果我們政策調整及時,人口紅利還可以穩定一段時間。

第二,工程師紅利。隨著經濟升級,越來越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而中國現在高等教育體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以2018年為例,有825萬畢業大學生,其中有200多萬工科生,加上理學、醫學、農學、軍事學有400多萬,這是中國的財富。

國家力量最關鍵就是科技和軍事。科技方面,中國進入到爆發期,科研人員數量世界第一,經費投入也有保障,2017年R&D(研究與開發)投入1.7萬多億,是美國一半,但增長率是12%。特朗普對研發不感興趣,覺得新經濟是瞎忽悠,他喜歡列車滾滾向前,機器轟鳴,喜歡鋼鐵、水泥、煤炭、汽車這些產業。所以,現在美國大學都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只要我們中國不發生大的問題,保持增長,那意味著五年後我們的研發投入超過美國,超過美國不能馬上產生結果,但是再給五到十年,效果就出來了。中國軍事也是在穩定增長期。至少它的投入不會低於GDP,能保證比較合理速度的增長。所以,這幾個論證下來,我們是往上走的,政治是穩定的,雖然經濟近期可能有低迷,但中長期是看好的,科技、軍事也都處於上升期。

從國際地位來看,中國也是向好的,不要因為中美貿易摩擦,我們就喪失信心。其實更多原因是國內很多利益集團心懷不滿,借貿易摩擦指桑罵槐,還有一些偏執的人,覺得貿易摩擦來了他們還有機會。因為我是研究外交,從我的角度看,現在國內輿論場是借外交問題說事,來表達對內部的不滿。實事求是講,中國外交問題不大。我們外交有四個重點,大國外交、周邊外交、發展中國家外交和多邊國際組織外交。現在中國周邊外交挺好的,東南西北沒什麼大問題;與發展中國家外交現在挺好,在大國里像咱們中國這樣重視發展中國家很少的,事件證明我們的重視還是有回報的,我們在發展中國家的形象相對較好。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也是穩步上升,所以中國外交的三塊可以,就是第一塊大國外交有問題,大國其實就一個方向,就是美國。俄羅斯還可以,歐洲有問題,但問題不大,在可控範圍內。所以就我的研究對象外交而言沒什麼事。所以國內輿論很奇怪,總說外交出大事了,但其實從我的研究角度來看,外交沒什麼事。

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確實比以前積極,這也是一個事實。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外交戰略有變化,以前我們外交戰略是攢力量,現在是繼續促進發展的時候了,有些地方也敢於用力了,這是一個重大變化。有力量不敢用等於沒力量,有力量要敢用,這一步是十八大以後跨出來的。我觀察近代500年,一個國家崛起從戰略角度來講有三部曲,第一要有力量,第二要敢用力量,第三步要善用力量,這三步都做好你就能崛起。

從我的觀察來看,這500年也有幾種情況:一種是沒力量闖江湖,然後被打回原形,這裡面的典型有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實際力量不具備做霸主,因為某種機緣發財,一下做了霸主,但是肯定會露餡。

第二種情況有力量沒用好,拿破崙就是一例,其實他控制好西歐就可以了,不應該打向俄羅斯,結果慘敗。希特勒德國也沒用好,日本軍國主義也沒用好,紅色帝國蘇聯也沒用好。蘇聯在冷戰時候最大的失誤就是和中國決裂,要是中蘇結盟,今天我們還生活在冷戰時期。另外小錯也有很多,比如它完全沒有必要跑到安哥拉參與內戰。這是第二種案例,就是有力量用的不好,真正都做的很好就兩個國家,一個英國,一個美國,攢力量攢的很充足,該用力量就用,用的還挺好。

中國1949年以前是沒有力量的,當時中國歷史的主題是救亡圖存,相當於最近萬科的口號叫活下去。從1949年到十八大是攢力量,所以我們外交一直強調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

但是十八大以來我們外交確實有變化,開始用力量了。1979年日本在美國支持之下設立東海防空區,東線離寧波103公里,離東京2000多公里,我們空軍稍微一飛他們空軍就來趕我們,說威脅他們。等到2012年11月15日上午習主席當選總書記,23日8點以後,我們射到沖繩郊區去了,現在日本鬥不過我們了,去年日本報告中國空軍在東海上空飛了1088次,而日本自衛隊攔截是462次,意味著622次是中國空軍獨自翱翔在東海上空,這個事在外界看來是很大的事。

還有南海,1988年3月4日,我們在南沙一個點都沒有,1988年才有點,1995年才加了北極焦7個點,我們去的特別晚,占的位置就不好,而且他們總填海,但是我們沒有。海軍官兵那時候駐島條件特別差,曾經有一個戰爭報道說,有一個海軍戰士說服連長指導員帶了一條狗上去了,結果4個月以後那個狗得了憂鬱症死了,可以想象條件有多艱苦。十八大以後我們開始填海,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四個國家45年填了100英畝,我們一年半填了3200英畝,1/3的時間,32倍的規模,差不多1000倍的效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