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觀點: 海歸不該「一鍋煮」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4-27 10: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年來,隨著被稱為「海歸」的歸國留學人員日益增多,他們的就業不再像過去那樣方便,那樣到處通行無阻,有的甚至一時難以找到合適工作,成了「海待」。據世界HR實驗室近期對隨機抽取的1500多個「海歸」樣本統計結果顯示,有35%以上的「海歸」存在就業困難。

「海歸」中出現「海待」,是不是說「海歸」已經過剩了?或者說,是不是不再需要「海歸」了?

看來,答案是否定的。  

國家建設的發展,需要大量人才。人才資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海歸」,是中國人才資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78年到2003年底,中國共有70、02萬人出國留學,其中學成歸國的有17、28萬人,他們在中國各項事業中發揮著引人注目的作用。在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海歸」擔任校長的佔63%,在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研究基地和重點實驗室主任中佔72%。這一高比例,說明國家需要真才實學的「海歸」,「海歸」在祖國建設事業中大有用武之地。

現在,「海歸」並沒有過剩,而且是仍然不夠。去年與今年,都還有地方與單位主動到海外招聘留學人才,說明這一點。然而,為什麼又有相當數量的「海歸」淪為「海待」呢?

筆者認為,現在是到了對「海歸」進行具體分析的時候了。就從海外歸來這點來說,凡是學成回國的人,都可以稱之為「海歸」。然而,同是「海歸」,素質學養卻大有差異。有的確實有真才實學,有的則是徒有虛名。特別是近幾年來,國外教育機構在華爭奪生源日益激烈,留學門檻越來越低,一些未考取國內大學或難於進入國內大學的學生,紛紛出國留學,用金錢換回一張洋文憑,歸國后雖然也是「海歸」,其學養技能實際上遜於本土人才。這一情況與20年前的台灣地區相似。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台灣經濟尚不發達,絕大多數學生都是憑優秀成績取得各種獎學金出洋深造的,這些「海歸」基礎好,又努力,在海外真正學得不少東西,後來多成為台灣社會的中堅。到八十年代,台灣富裕起來了,大批人開始自費留學,目的是「鍍金」,從這時起,「海歸」在台灣也就不吃香了。

如今我們內地的部分「海歸」成了「海待」,正如當年的台灣情形一樣,是由於這部分「海歸」的含金量大大縮水了。有人說得好:「縮水的東西再想謀個好價錢,就不大符合市場規律了。」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沙發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4-27 10:21 | 只看該作者
觀點: 海歸不該「一鍋煮」(續)

加之,這些「海歸」自我感覺太好,自我估計過高,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與智慧,在工作條件和待遇上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以至就業上「高不成,低不就」,成了「海待」。要知道,隨著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國內大學生的數量和質量都在提高,而且他們比較熟悉國內情況,有著「海歸」們所不具有的長處,如果「海歸」們缺少真才實學,用人單位是寧可用本土大學生而不會為一張洋文憑所迷的。

基於此,筆者以為,時下部分「海歸」成「海待」,並不說明「海歸」過剩,而是說明低水平低能力的「海歸」不再受歡迎。它表明職場上的人才競爭,不再唯學歷、唯文憑,包括洋文憑在內,都要經過實際素養能力的檢驗,以能力來證明價值。這是識人用人上的進步。

針對回國留學人員素質差異的日益擴大,對「海歸」的名稱,社會上也就有了更細分的稱呼。對其中學術上特有成績者,稱「海獅」;對沒有實際工作經驗者,稱「海參」。那些有真才實學歸國后受到重用者成了「海鮮」;那些學術能力不高一時難於找到合適工作者則成了「海草」。

這種稱呼上的細化,表明對「海歸」就業的估計,不宜再籠統的「一鍋煮」,要有不同對象不同情況的具體分析。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實際上,群體也是由並不完全相同的許多個體組成的,仍可進一步細分。細分了「海歸」這一群體,有力地顯示出「海歸」的價值,要靠知識能力來證明,單靠洋文憑是沒有多少作用的。

這一顯示,有助於端正出國留學生的努力方向,也有助於「海歸」中的濫竽充數者正確的認識自己,拋棄那種以洋為貴的優越感,以現實的態度去擇業,那麼,適當的崗位還是有的,「麵包還是有的」。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

主題

191

帖子

8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2

積分
85
3
青狐道人 發表於 2005-4-27 11:29 | 只看該作者
針對回國留學人員素質差異的日益擴大,對「海歸」的名稱,社會上也就有了更細分的稱呼。對其中學術上特有成績者,稱「海獅」;對沒有實際工作經驗者,稱「海參」。那些有真才實學歸國后受到重用者成了「海鮮」;那些學術能力不高一時難於找到合適工作者則成了「海草」。[/COLOR]
有新意,一視同仁看來是行不通的。 過江之鯽,泥沙俱下,是應該區別對待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56

主題

6857

帖子

3030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030
4
空手 發表於 2005-4-27 16:04 | 只看該作者
有大鍋煮的'海歸'也有小鍋煮的'海歸'還有來料加工的'海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1: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