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對居民存款增速下降應有辯證觀察

[複製鏈接]

39

主題

96

帖子

29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oygay 發表於 2018-10-16 09: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布的金融統計數據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8.3%,而此前39年間,這個速度從未低於9%。另據報道,居民儲蓄存款增速下滑更加嚴重,已從10年前的18%下降到7%左右,「十一」長假期間高速公路擁堵和景點人滿為患的景象,似乎也為「中國人不愛存錢」提供了註腳。

有研究人士分析「中國人為什麼不愛存錢了,中國人的錢都去哪兒了」,更有經濟學家擔心,居民儲蓄率下降明顯,有可能加大整個社會償債壓力和金融風險。居民儲蓄存款增速下降的確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需要進行辯證觀察和全面分析。

首先,無論是各項存款餘額還是居民儲蓄存款餘額,下降的都是增速而不是絕對額。一方面,單就增速而言,無論是8.3%還是7%,其實都是一個並不算低的速度,而無論是創造新低還是降幅過大,其實都是在維持較高增速之後的一種回落——因為此前速度較快,以致基數擴大也較快,如同GDP和其他經濟指標一樣,隨著基數的擴大,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的絕對值和難度也不斷擴大,增速回落實屬規律使然。2007年中國GDP增速為14.2%,10年後這個數字下降為7%,無論是否考慮價格因素,兩者的變化趨勢和幅度是大致匹配的。

從另一方面看,本世紀初我國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7萬億元,現在相當於那時的近10倍。這表明從一個較長時期觀察,居民儲蓄存款的增速是快於經濟速度的,在此基礎上,居民儲蓄存款增速總要回落至相對新低的位勢上。

其次,當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已經回落至7%以下。儘管民眾未必也不應把全部新增收入存入銀行,但數字顯示,新增收入增速與儲蓄增速也大致保持了同幅度的回落,且後者的增速還依然略高一些。

儘管目前不必過於擔心儲蓄率「明顯下降」,但居民收入中儲蓄以外部分的去向值得認真關注。鑒於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速明顯高於過去一段時間,對中低收入群體而言,增加的收入中肯定有一部分要用於應對基本消費品價格上漲。同時,由於CPI中不包括房價,在調控形勢下,多數城市商品房價格仍保持一定增幅,三四線城市漲幅更高,房價或租房因素會在很大程度上對沖居民收入增加的部分。

2017年底,我國人民幣住戶貸款餘額40.5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29.1萬億元,中長期中的消費貸款為24.7萬億元,分別占當年GDP總額82.7萬億元的50%、35.2%和29.9%,比上年分別提高6.8個、4.5個和3.9個百分點,絕對水平和提升幅度都超過以往。我國居民人民幣住戶貸款中,有近四分之三屬於中長期貸款,其中又有約五分之四屬於中長期消費貸款,其中絕大部分是住房貸款。居民貸款主要集中在房貸上,一是加劇了償債壓力和金融風險,二是使居民難以在其他領域貸款消費,繼而放緩了消費升級進程。

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對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以擴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做出部署。落實好這一文件精神,除了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和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消費熱點,還要堅持樓市調控不動搖,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平抑租房價格,使房價整體水平理性回落,減輕民眾的房貸壓力,並使之可以向其他消費領域適度轉移。

同時,應當深入調研醫改、租房、教育、交通領域情勢變化對民眾生活的實際影響,健全完善價格變化快速反應機制,完善產供銷銜接,把氣候、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控制在最低程度。這樣才能保證居民儲蓄率大致穩定,並在防範風險的前提下,發揮好金融對改善民生和發展經濟的促進作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4: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