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木星和太陽明爭暗鬥幾十億年 — 卻讓這個漁翁得利(完整篇 )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8-10-5 11: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10-04 18:29大爆炸/人類/宇宙

  作者:瀚海狼山

  

  宇宙中「太陽」多的很,天空中的所有恆星顯然都是他們體系中的「太陽」,我們不用望遠鏡看到天上的星星,基本是一顆是一顆,好像每個另外的恆星系都是一顆恆星為主,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實際上,在人類可以區分出具體恆星個體的銀河系內,60%是「雙星」和多星系統。

  也就是說,銀河系內絕大多數其他的「恆星系」,並不是內部只有一個太陽,而是有2個,甚至三四個太陽,中心只有1個恆星的系統,是絕對少數。

  不能因為我們居住的太陽系,只有一個太陽,就自然認為其他恆星體系也只有一個太陽。古語說「天無二日」,假設很多個恆星系統都有高級生命,以後開銀河嘉年華,他們的世界觀和宇宙觀會與地球人會差異很大。對他們來說,天有2日,才是絕對真理。

  極端到「天有9日」,也是不罕見的,從后羿射九日的傳說,也許可以窺見中國人祖先來源的,另外一個星系的原始環境,當然,這只是猜測。

  什麼是「雙星或多星體系」?就是指一個由恆星為核心的引力系統內,發生核聚變的星體,不止一個,有可能是2個甚至更多。

  我們還是以我們的太陽係為基礎來說明:

  人類居住的太陽系,是單恆星體系。太陽質量佔有了太陽系已探測到質量的99,5%以上,因此太陽系內的絕大多數物質,都匯聚到了太陽本身上。太陽在強大的自身壓力、重力下,核心發生熱核反應,放出光熱,對外吹出太陽風。而其他環繞太陽的行星,由於質量都不夠,都沒有發生核心聚變。

  太陽系裡最大的兩顆衛星是木星和土星,木星有地球質量的大約900倍,土星有750倍,看似很大質量,但離熱核反應的最低標準,還是差很遠。

  最有希望「從太陽的小跟班」搖身一變,反客為主的,就是木星。當然木星若想發生熱核反應,質量還要比目前再擴大80多倍才行,因此目前的太陽系,還是相對太平。

  我們現在的這顆太陽,質量在銀河系恆星中算中等的,不大也不小。而其他太陽系中的主星,有比太陽大的,也有比太陽小的,若其他恆星系的主恆星,比其附屬恆星大的多,那麼,小的恆星就要圍繞大的恆星公轉,他們的軌道體系也會和太陽系類似,等於「燃燒的木星」圍繞「大太陽」公轉。

  若某恆星系統內部的兩顆恆星,彼此差不多大,分不出主次,其軌道就很有意思了,他們會相互繞轉,就像兩個人在跳華爾茲。

  若這個恆星系統,裡面的恆星多到五六顆,甚至有八九顆,那麼這個複雜的「太陽系」裡面的具體每個星的軌道,就會像「中國結」一樣,這再次暗示了中國人的來源。

  多星系統,還有一個特點:

  同一個體系內,質量越大的恆星,其燃燒衰老的速度,要比質量小的恆星快的多,也就是說,個子越大的恆星,越容易被自身壓垮!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質量大的恆星,在嚴重「早衰」后,體積會變大,密度會變小,引力也變的更脆弱,他外圍的氣體和物質,會被質量小的兄弟恆星,逐步吸引過去,老大的質量會越來越小,而老二的質量會越來越大!

  而我們太陽系中的木星,對太陽有著同樣的野心。質量大的恆星,在嚴重「早衰」后,體積會變大,密度會變小,引力也變的更脆弱,他外圍的氣體和物質,會被質量小的兄弟恆星,逐步吸引過去,老大的質量會越來越小,而老二的質量會越來越大。

  這種此消彼長的情況連續發生十幾億年後,相反的情況就會發生:老二體積越來越大,又快速衰老膨脹,物質又被已經變得短小精悍的老大吸引回去,兩者的質量體積又倒轉了,這種情況,人類已經觀察到不止在一個雙星系統上發生過,可見是有普遍性的。但是,不是每一對雙星系統都能重複這種循環,若雙星或者多星體系中,坐鎮中央的恆星,體積質量特別大,到他的晚年,他會塌縮成中子星,甚至最終成為黑洞,那麼它的物質,就不能再被他的兄弟吸引,反倒會不斷吞噬他兄弟星的物質,直到徹底吃掉他的伴星。

  人類能看到的太陽外最亮的恆星—天狼星,他的附近,有一個白矮星,被稱作天狼星B,天狼星光芒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質量很大的星團,內部可能有一個隱形的黑洞,看不到,但引力強大。

  由於太陽的質量在恆星中屬於中等,不夠大,太陽衰老后,不可能變成黑洞。但太陽衰老,外圍擴大,引力鬆散后,被木星吸取外圍氣體的可能性,是要大大增加的。木星只要吸收掉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就能越過核聚變臨界點,那麼,木星也就開始發光,變成恆星,太陽系也就變成了雙星體系。

  而事實上,木星和土星的質量一直在緩慢的變大!

  我們都知道前幾年的彗星撞擊木星的天文奇觀。其實,外星撞擊木星,幾乎是每年都發生的平常事情,而其他隕星撞擊地球,並不常見,體積也不大,若以不斷撞擊木星的星體的體積、質量來撞擊地球,怕人類早完N次了。木星的整個計劃,可謂伏線千里,老謀深算!司馬懿看完木星的計劃,也得立即跪了……

  實際上,木星不但一直在算計太陽,甚至連土星都被他耍的團團轉!

  木星的質量,只比土星大30%左右,但兩者的智商和前途,堪稱兩個完全不同的境界,木星在算計太陽系老大的過程中,一直拉上土星當幫手,說什麼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將來事成之後,分他一半江山。而實際上,一旦木星的質量,積累到可以自立山頭的最低標準,那麼木星會立即把一貫老老實實和他合作的土星,第一個撕碎、吃掉,來慶祝自己的「獨立日」。

  至於木星對太陽的算計,則有3大套路:

  第一,清君側。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太陽之所以能成為太陽系的絕對中心,因為他在形成過程中,逐步積累了冥王星以內軌道上,現今超過99%的質量。剩下的八大行星加冥王星和其他小行星的總質量,不到剩下的0.5%!

  太陽在形成的早年,還想再吸收點周圍的小星體,讓自己「再胖一點」。但是後來他發現,在從水星一直到火星的軌道上,除了4個岩石構成帶鐵核的跟班,基本已經變得空空蕩蕩!在太陽形成初期的「吸積盤」上大量的小星體,居然逐步都不見了!那麼這些太陽準備留著用來當點心的小星體們,都到哪裡去了呢?

  很簡單,被木星的「引力彈弓」給彈射的非常遙遠,這就是被稱為奧爾特雲的太陽系的邊緣,這個「冰凍邊緣」,最遠可以距離太陽核心1光年還多。物質總量也非常可觀,但卻被木星先後彈射的乾乾淨淨,太陽在自己周邊的空間,成了光桿司令。

  木星通過引力彈弓,把火星軌道以內的太陽周邊基本清空,這樣太陽的質量增長就基本停止了。相反,由於必須進行熱核反應,把內部的氫元素變為氦元素,這樣太陽每秒就要失去500萬噸的總質量。太陽想要保持不變的體重,除非隔上幾百萬年就吃掉一個相當於月球大的星球,但是這種可能性已經被木星早早的破壞。因此太陽等於天天在哪裡干消耗,沒什麼吃的,卻要不斷的往外吐出光和熱。好在太陽總質量超級巨大,一時半會不至於「餓到低血糖」,但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投入只產出的,太陽也不是活雷鋒。他知道被木星算計了,卻沒有任何辦法。在徹底的清君側后,木星又開始了第二步。

  第二,攔勤王。

  攔勤王是什麼?就是攔截那些被太陽召喚,不遠光年來勤王的「彗星」和其他不明天體。雖然木星已經把內軌道的物體大體清空,但太陽畢竟是引力巨大的太陽系中心,他發出的引力,總會被冥王星軌道以外的一些小天體收到。然後就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小天體,以非常狹長的軌道,來到太陽附近。相比於只圍著太陽轉圈,而不搭把手的4個內行星,這些遠道而來的彗星們,在太陽看來,幾乎就是遠來勤王的「忠臣」。

  雖然彗星的總數量到目前為止無人知曉,但是就怕積少成多。彗星一旦到了太陽附近,就會被曬的升華,甚至有些會直接落入太陽的大氣層,這相當於為太陽本身補充飲食。這還了得!這不等於當年把那些小星體逐個遠遠彈射的努力,全都白費了嗎?對這些勤王的部隊,木星絕對不會聽之任之。

  木星有的是辦法,他會和土星合作,組成兩道無形的引力盾牌!來對付這些勤王者。第一,對於距離較遠的,用引力改變他們的軌道,讓其無法接近太陽,或者接近一次后,就再也回不來。有些彗星,被木星改變軌道后,居然敢從距離太陽大氣層1萬公里的高度急速穿過,速度高達每秒500公里,成為太陽系內飛行速度最快的物體,這簡直就是玩命。

  至於那些勤王路線靠近自己的,木星和土星合夥,強烈勸阻,也就是乾脆讓其軌道徹底改變,不再飛向太陽,直接俘獲成為自己的衛星。第三種,則消失的更徹底,被木星和土星生吞了,外在表現,就是彗星高概率的撞擊木星事件,本來是去勤王的,卻被木星中途截留。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沙發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8-10-5 11:56 | 只看該作者
  木星的第三步:

  第三,搭班子。

  所謂搭班子,就是木星現在已經自己搞出了一套「微型太陽系」的小班子,等於是公然「另立中YANG」。現在已發現的木星的衛星,已經有60多顆,若加上還沒觀察到的,估計100顆都不止。而木星和土星的衛星中,有的居然比水星還大!木星現在缺乏的,僅僅是他還沒有正式對外發光,但已經可以探測到他表面對外有持續的熱量輻射了。

  現在木星周邊軌道的逃逸速度,已經高達50公里每秒以上。而太陽系的脫離速度才12.7公里每秒。這個速度,是人類任何化學火箭都逃逸不了的,人類的任何探測器,進了木星捕獲軌道,就不用想再離開,更不用想再回來,木星周邊,已經有他一套獨立的引力世界。

  但是,機關算盡太聰明,木星算計太陽的把戲,卻便宜了另外一個傢伙。我們介紹了木星算計太陽的3大套路,其實總的來說就是一個關鍵:那就是木星在處心積慮的,盡量的減少太陽再吃掉周邊其他小星球的可能性,然後不斷的發展壯大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的「小朝廷」,最後坐等太陽逐步衰老、膨脹,然後再吸收太陽的本體大氣,讓木星自己變成恆星。這一組套路,不可謂不精明,但截至目前,獲得實際利益最大的,卻不是木星,而另有其星,更另有其人!

  在揭露這批「得利漁翁」前,我們還必須了解另一些常識。那就太陽系裡所有的大星體,包括太陽和8+1顆比較大的行星,他們的年齡都差不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45億歲左右。一般認為,宇宙的年齡已經在140億年以上,因此太陽系可以算第二批甚至是第三批形成的恆星和恆星系。那意思就是整個太陽系,在宇宙中還算相對年輕。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雲,並不是宇宙剛剛形成,大爆炸產生的星雲,而是某箇舊系統爆炸后,形成的二期甚至是三期星雲物質團,然後太陽和行星在這裡面聚集誕生。

  我們還要知道,雖然太陽系已經45億歲了,但是太陽和8+1大行星本身的形成過程,卻是很迅速的,可能都是只用了1萬到10萬年之間的時間。包括太陽在內,就基本形成了現在95%以上的體量。然後剩下的「45億-10萬」年的漫長歲月中,只不過是再偶爾吞點其他的小星體,算是吃頓點心而已。這一點可以從月球的地質歷史來證明。月球只有在剛剛形成的前10萬年,上面活動比較劇烈,然後剩下的接近45億年間,都是非常安靜的,偶爾隔上幾百萬年,有大隕星或大隕石墜落,就算是不多的大事件了。

  總之一句話,在太陽系剛剛形成的前10萬年,太陽加8+1大行星的基本大格局,其實就已經形成。不過,8+1大行星的位置並不是今天這個樣子,而太陽近軌道上,還有密集的小星體圈和一個大傢伙。

  8+1大行星位置與今天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在木星以內的軌道上,有一個非常巨大的傢伙。他的體積有地球的幾十倍,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5倍,而且被認為就是現在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軌道上。若這個傢伙常年橫在這裡,萬一被太陽吞了,那麼太陽可以用他提供50億年的營養消耗,甚至這個傢伙更有可能吞了內軌道的其他大大小小的行星變的更大,再來挑戰木星第一大行星的地位,這都是木星絕對不能容忍的。

  木星和土星一商量,哥倆一起使用引力彈弓,就把這傢伙請出了內軌道,但畢竟這傢伙塊頭太大了,引力彈弓是無形的,不可能像彈射彗星一樣,把他也彈射出去一光年。只能把他彈出土星軌道,然後眼不見、心不煩拉倒。

  內軌道最大的威脅解除了,哪個15倍地球大小的傢伙,終於到了幾十億公里之外,否則若他長期用他的引力興風作浪,內軌道將永無寧日!

  而且這個已經「滾遠了」的傢伙,到今天還在「繼續滾」,他是太陽系所有大大小小的行星中,唯一自轉軌道軸和公轉軌道面平行的行星,等於是永遠在圍著太陽「打滾」,如此奇異的動作,恰恰反映出他很可能是被木星和土星合作,早年從內軌道「硬拖」出來的,至今還不甘心,繼續滿地撒潑,他就是天王星。

  當天王星這個大傢伙被拖出,還有數以百億計的小彗星和小行星陸續被彈走,內軌道頓時海闊天空起來。從太陽到木星之間的大大小小的星球之間的碰撞,概率下降了10億倍。讓最靠裡面的水星、金星和一個叫地球的傢伙,都突然之間變得「歲月靜好」起來了。天王星一走,地球立即對木星說:哥,你真好!實際上這「有哥的好處」,才剛剛開始。

  木星和土星聯合的引力彈弓,對太陽系內軌道的「肅清」過程,其實也引發了內軌道的不穩定,讓地球附近的空間,發生了一系列比較嚴重的星球撞擊。這種撞擊,其實和內軌道大行星本身形成時的「吸積」方式是很不同的。吸積,就是和吸塵器一樣,各大內行星,靠自己的重力,不斷吸收聚集在自己軌道附近的氣體和塵埃,這些被吸收的「顆粒和氣體」本身體積和重量並不大,但是總量不少,屬於逐步的落入大行星的外表上。但是因為木星和土星合作的引力彈弓的干擾,地球等內行星的軌道周邊,突然出現了體積和質量相當大的剛剛形成的其他星體,在早期木星引力的干擾下,對內軌道大行星的撞擊概率大增。

  在地球形成的前一個一千萬年,應該至少發生過兩次巨大的碰撞。第一次大約是一個火星質量一半大小的星體,在木星引力彈弓的作用下和地球來了一次擦碰。這次撞擊角度恰到好處,不是和地球直接硬碰硬的迎頭撞上,否則地球都可能被撞散,因為撞上來的星球真的不小。這次擦碰,讓地球「部分破了相」,表面有相當大的一塊物質被拋到了圍繞地球大約10萬公里的軌道上。當然這團撞飛的物質裡面,同樣還有來撞擊的那顆星球被蹭下的不少碎片,最終兩個相撞星球的碎片合在一起,在撞擊熱量的作用下,在幾十萬年中逐步凝結,形成了地球的唯一衛星,這就是月球。月球的表面成分非常的怪異,既有地球地殼的特點,又與地殼部分不同,有的月球土壤可以種地球植物,而有的月壤種下任何種子都活不了!這說明月球的土壤,大部分來自地球本身,但也有外星的成分在裡面。而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與黃道面夾角很大,說明不是地球引力俘獲的成型月球,而很可能是撞擊造成!而這次罕見的撞擊,也讓地球的自轉軸和黃道面偏離,因此地球上有了四季變換。

  木星的引力彈弓引發了撞擊產生的月球對地球其實非常重要。第一,月球就像地球在空間運行的流星錘,不斷擊碎靠近地球軌道的其他小天體,減小對地球本身的威脅。第二,月球的引力,也讓地球的地殼和地幔物質都受到吸引而產生循環,這樣地球上就有了板塊運動,大大增加了地球表面物質的運動活性、而和地球幾乎一樣大的金星,正因為沒有月球這樣一個大衛星,導致金星是沒有地殼運動的,厚重的含硫大氣層也無法變成固態物質沉降,因此成為一顆死氣沉沉的硫酸行星。

  在地月系統形成不久,木星的引力彈弓,又吸引了一顆比較大的含水彗星撞到了地球上。這個彗星體積不小,有月球的幾十分之一,但也不是特別大。最重要的是,這可彗星富含水冰,撞到地球上以後,產生的濃密雲層圍繞地球幾十萬年,在撞擊的熱量消散后,空中的水蒸氣終於變成了雨滴,引發了整整下了5萬年的一場暴雨,將到處都是火山岩石的地球表面徹底沖刷了一遍,然後形成了浩瀚的海洋。為何金星、水星、火星都沒有海洋,而地球獨有?可以判斷海洋並不是地球本身自己形成后就自帶的,來源於木星引力彈弓下的一次偶然撞擊的概率更大。太陽系中具備地球海洋容量的含水的大星球,目前看來,除了地球之外,只有木星和土星的衛星和海王星的衛星具備。這些衛星的含水量,有些理論上甚至超過地球海洋的總含水量,在內軌道的地球上出現海洋,來自引力干擾帶來的一次撞擊的可能性最高。

  好了,此時地球表面已經有了海洋,溫度適宜,還有4季變化,當然,此時還沒有大量的氧氣,但是閃電和雷暴已經有了,畢竟有水了。在此後的幾十億年裡,從蛋白質出現,一直到三葉蟲出現,只是自然概率問題。但是木星此時似乎還在為地球操心,在引力彈弓的概率下,每隔大約2億年,就能導致一顆體積合適的外星撞到地球上,月球這個流星錘也攔不住。這種撞擊,既不會威力大到讓地球的地殼全熔化,讓地球生命全部消失,又可以恰到好處的讓一些物種大滅絕,而一些新物種重新翻開歷史的一頁。

  

  

  大約距今7500萬年前,引力彈弓又做了一次工作,讓一顆直徑幾十公里的星球砸在了墨西哥,結果大部分恐龍滅亡了,剩下的變成了人畜無害的小鳥。若恐龍不滅,這種已經佔滿了陸地和海洋的物種,將沒有哺乳動物什麼事。結果幾千萬年後,地上出現了一種全新的物種,互相打打殺殺但卻不斷進步。希望這個物種在下次撞擊到來前,能統治全部太陽系,否則就要被淘汰。對此,這個物種應該對木星說一句:大哥,緣分啊,謝謝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2: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