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5 21:59:40 來源:觀察者網
趙曉明觀察者網TMT資深編輯—— 搞火箭的未必都是火箭專家,可能是電焊工。
【觀察者網TMT頻道/王一鳴報道】5月15日,舉世關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一帶一路」峰會在北京圓滿閉幕。為期兩天的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國內眾多知名企業家參會,例如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等。
「一帶一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走出去。那麼,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會帶來什麼樣的機會?對於這個問題,或許可以聽一聽威馬汽車董事長沈暉的看法。15日晚,威馬汽車董事長沈暉趕赴北京,與來京出席峰會的克羅埃西亞外交和歐洲事務部副部長瑪利亞(Marija Pejčinović-Burić)見面會談。

沈暉和克羅埃西亞外交和歐洲事務部副部長瑪利亞
一邊是國內新興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及出行方案提供商,一邊是工業基礎不錯的前南國家,中國企業威馬和克羅埃西亞究竟會擦會何種火花呢?業內人士分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先進位造技術未來有望納入中國製造企業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除了中國企業出走去,還有國外技術走進來,這將為「一帶一路」帶來更豐富的含義。
除了技術輸出,更有技術接入
曾幾何時,不少國外媒體習慣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走出去,中國企業除了能源基建合作,還有什麼機會?中國政府推動國內企業走出去,是花錢買名聲嗎?
此次峰會期間,觀察者網注意到,各國商會和大使館牽線搭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領導人借參會頻頻與中國企業家見面,成為峰會期間亮點。例如,媒體報道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與比利時副首相剋里斯·皮特斯、白俄羅斯經濟部部長季諾夫斯基峰會期間進行見面。
而此次克羅埃西亞與威馬汽車的戰略會晤也離不開具有165年歷史的克羅埃西亞商會的推動,今年6月商會還將在上海設立其亞洲第一個代表處,積極參與「一帶一路」。
種種新聞釋放一個信號,「一帶一路」絕不只是中國產能輸出,除了技術輸出,更有技術接入,不只是沿線國家實現共贏,更是為「一帶一路」正名,也是未來全球化應有的模式。
以威馬汽車為例,作為中國新興造車勢力的一員,自帶網際網路屬性和全球化基因,同時由於創始人是從傳統車企走來的原因,極為重視產品質量要求。與蔚來等網際網路汽車製造商選擇代工模式不同,出於對大規模量產後的產品質量的關切,威馬一開始便選擇自建工廠,其位於浙江溫州的工廠一期固定資產投資已經接近67億元人民幣,有望在17年年底建設完畢。
眾所周知,在動輒數十億的造車項目面前,網際網路企業更傾向以輕資產為主,將生產製造環節外包,以緩解資金鏈難題。但威馬董事長沈暉從一開始就不看好這套邏輯,寧可選擇風險係數更高的建廠模式,「代工模式在我國的環境下很難實現,想要保證品質必須自己掌握生產製造環節,並且把所有問題在這個環節解決掉」。
據悉,為了扶植企業價值鏈上下游的合作夥伴,威馬汽車準備成立了一支120億規模的全球產業基金,而此次在「一帶一路」峰會期間與克羅埃西亞方面接觸,內容和後續動作令人遐想。
克羅埃西亞向東看:中國企業有很好的科技和IT水平
克羅埃西亞是個擁有迷人海岸線和藍寶石般海水的國家,它和中國的緣分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探險家和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經來到中國,寫下影響整個歐洲的遊記並開創出從中國返回歐洲的海上之路。

而現在,這個440多萬人口的國家和中國的再續前緣。就在此次一帶一路峰會召開之前,基塔羅維奇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中國政府在中歐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合作,深受克羅埃西亞和周邊國家歡迎,我們把中國看作『非一般的朋友』『可靠的夥伴』」。
15日晚上,在談到為什麼挑選威馬時,克羅埃西亞大使科哈羅維奇·奈博伊沙對中國媒體表示,克羅埃西亞是個小國,需要選擇他們認為最好的,中國企業威馬擁有很好的科技和IT水平。「在於中國企業威馬的會談中,克羅埃西亞感受到互相尊重,互惠互利。」

克羅埃西亞外交和歐洲事務部副部長瑪利亞和駐華大使哈羅維奇·奈博伊沙
克羅埃西亞在「一帶一路」上的地理位置極為優越,處於東歐的中心位置,至歐洲各主要城市只有2~3小時的航程,是進軍中東歐的「橋頭堡」;同時擁有七個可以停泊大型遠洋輪船的海港,其中里耶卡港是一個可以停泊任何船隻和任何貨物的深港,經此港到達整個歐洲,還能比走漢堡等北大西洋港口,縮短7到10天的行程。
克羅埃西亞本身的技術優勢也不容小覷,作為前南斯拉夫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工業基礎良好,還擁有旅遊、造船和製藥等產業。
克羅埃西亞軍工企業從實際出發曾開發出多種型號的掃雷、排爆機器人,表現良好。為本國排除一戰、二戰、內戰留下的地雷歷下汗馬功勞,並出口美國、俄羅斯、瑞典等國。
隨著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克羅埃西亞看到可以助推經濟增長、提振貿易、還能最新技術成果和吸引投資。
西方恐怕沒想到,中國要和沿線國家共同發展
長期以來,國外媒體習慣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除了揪著能源基建合作不放外,就是簡單理解為「中國政府在花錢買名聲」,更有觀點將「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威脅論」關聯起來。
此前,位於比利時的智庫「卡內基歐洲」曾發布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終點在歐洲》的文章,認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為了對改變世界地緣政治,稱歐洲國家應該保持警惕,加強在沿線國家的存在感,以遏制中國影響力的擴張。該文觀點令人大跌眼鏡。
在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莊嚴宣布:「中國願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所有『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友好合作」,他強調,「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會重複地緣博弈的老套路,而將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將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

習近平進行主旨演講
15日晚,中國民營車企威馬與歐盟國家克羅埃西亞領導人進行會面,並商談合作,強有力地回應了國際輿論中一些淺顯幼稚的看法,並積極響應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呼籲。
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看來,中國本來就該博採天下之長,因為中國有著巨大的製造能力。梅新育向觀察者網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用資金換技術有助於節省發展的時間,還可以規避貿易壁壘,換取了品牌和銷售網路,一舉多得」。
可以預見,中國正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中東歐國家在某些領域積累的先進位造技術納入中國新一代製造業全球化供應鏈體系。中國和這些國家可以在技術資金上有著更為緊密的合作。
威馬董事長兼CEO沈暉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汽車是特別適合走出去的產業,我們可以把克羅埃西亞的技術引進來,也可以把產品出口到『一帶一路』國家,有很多合作的契機。」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大國關係研究室主任鍾飛騰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表示,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占我國對外投資的五分之一,總體產業特徵卻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與上個世紀70年代的日本相比,我們現階段更早地實現多元化,已不再側重於資源能源類投資,而是向製造金融服務發展」,他認為,「中國對外投資是為了實現共同發展,而不只是中國一國的經濟利益或者政治利益,這就需要發現和創造新理念新戰略新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