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乘坐公交車之夢 明老年近八旬,與老伴家居市南郊保障房,剛生了第二胎小女的長子一家四口卻居住在市北郊的經濟適用房。兩處遙遙相距近三十個公交車站,車程近一小時。往返兩處的公交車起點站與終點站站台都沒有候車雨棚、座椅等設施,只有一根光禿禿的鐵柱懸掛著一塊冷冰冰的站牌,且候車時間常常要等半小時左右。 所以,明老乘坐公交車往返兩處必帶三件「護身法寶」:一是通用的晴雨兩用傘,以應對陰晴不定的老天爺;二是有心工匠為老年人專用所設制的帶摺疊座板的三腳拐杖,以應對候車時被「文革」批鬥的腰傷後遺症複發;三是老伴為他獨用所縫製的楔子型的海綿座墊,以應對公交車上的直角形硬塑靠背座椅。公交車乘客盡人皆知:其座椅角度使人坐姿重心前傾,臀部時時滑至座椅邊緣,必須用手臂或膝蓋頂住前座靠背才能坐穩,而這樣一來全身重量就幾乎全靠尾椎骨孤立支撐,其滋味雖不甚難受但也不太好受。 不過自今時起明老乘坐此路公交車已無須帶那三件累贅的「護身法寶」了!近日一直在長子家照顧兒媳和小孫女的老伴打來電話告知:市郊公交車站台也和市區的一樣啦!不僅有了候車雨棚、座椅設施,還有預報各車次運行動態的滾動視頻。車上的座椅也改進升級了,據車載視頻介紹,還是特聘了生理學專家團隊參與了有益生理健康的、人性化的座椅設計呢!明老聞之甚感欣慰,臆想間彷彿已身臨其境地坐在公交車舒適的座椅上眯著了…… 「老人家,到站了!」 公交車駕駛員喚醒了明老,原來只是老人的一個美夢! 車上的視頻照舊播放著維納斯婚紗攝影廣告,帥哥、靚女扮演的新郎、新娘時而露出訓練有素的職業化笑容——時尚、漂亮卻缺失真情。車窗外下著瓢潑大雨,站台還是光禿禿的一根鐵桿懸掛著冷冰冰的一塊站牌。明老淡然一笑,徐徐起身挎上「老伴牌」自製座墊,撐開晴雨兩用傘,拄著三腳拐杖,下車向站台附近一家有雨棚避雨的商店蹣跚走去,一邊走一邊心裡還默默念叨: 不缺失應用技術,更不缺失這點不多的投入資金,究竟缺失什麼呢? 2016年10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