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雷德里克·沃姆·薩爾(Ferderick vom Saal)是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的神經生物學家,他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告誡人們,警惕內分泌干擾物對人體的影響,「我們目前所測試過的每一種內分泌干擾物都具備複雜的劑量-反應曲線,我估計所有此類化合物都是如此。而傳統的毒理學方法則完全無法預測這類內分泌干擾物質在低劑量下的毒理表現」。
歐洲和美國的政府官員對這個研究領域也十分關注。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所長琳達·波恩鮑姆(Linda Birnbaum)認為,「范登堡的綜述很具說服力,也十分可信」。2012年,波恩鮑姆在NIEHS旗下的《環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雜誌中提出,「現在,應該是時候討論一下該不該將化學物質的低劑量反應納入監管決議了」。
實驗發現,根據DEHP施加劑量的不同,小鼠的睾酮水平及其性發育會出現令人驚訝的變化。舉例來說,雄性小鼠的實驗曲線看起來像起伏的山巒。在0~0.5 微克的劑量之間,小鼠血清中的睾酮水平隨劑量的增加上升,但到1微克的劑量時,小鼠血清中的睾酮水平則稍微下降;接著從5~500微克之間,又呈上升趨勢;當DEHP的劑量達到5萬微克時,睾酮水平又開始下降;在50萬微克劑量時,則開始迅速下降。實際上,最高劑量下的睾酮水平與未施加DEHP的對照組水平相同。為避免遭到質疑,薩爾對實驗數據進行了吻合度 (goodness of fit)的統計分析,結果證實非單調曲線最符合實驗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