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安倍連任,日本「國家正常化」再進一步

[複製鏈接]

62

主題

80

帖子

35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ipgun 發表於 2018-9-23 10: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擊敗該黨前幹事長石破茂,成功當選自民黨總裁。在自民黨主導的執政聯盟掌控國會的前提下,安倍作為執政黨領袖,有望將首相任期進一步延至2021年秋,而這將使他成為日本歷史上累計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可以預見,自民黨內乃至日本政壇「安倍獨大」的格局至少還將維持下去。安倍的長期執政是日本內外環境綜合推動的影響,它也將繼續推動日本國內政治生態以及國家戰略產生新的變化。

安倍長期執政的實現,其根本在於自民黨一強地位的維持與強化,以及安倍對黨內權力的有效掌控。自民黨一強方面,2012年底安倍領導自民黨重新贏下眾院選舉后,自民黨在眾參兩院的席位不斷擴大,形成「不動如山」的優勢;在野黨勢力則不斷衰弱,在國會格局中趨於邊緣化。陷入權力爭奪和內部分裂,曾執政日本三年的原民主黨不僅難以扭轉執政失敗帶來的負面政治形象,未能抓住執政黨醜聞之機「翻身」,反而進一步分裂。新興在野勢力仍無法凝聚成統一的挑戰力量,其政綱或與執政黨趨同,或難以贏得選民信服。一方面,執政集團不斷強化對政治資源的壟斷,而且基於捍衛執政地位目標,更傾向於內部協調、一致對外。另一方面,在野勢力則始終無法從內部權爭的混亂循環中走出,這讓日本政治格局力量失衡的形勢進一步固化。

安倍對黨內權力的掌控方面,相比首次執政,此次安倍吸取了政治教訓,在運用家族政治遺產、統合自民黨內各派力量方面取得了更大進展,與麻生太郎、菅義偉、岸田文雄、二階俊博等黨內派閥領袖或元老間形成了較為穩固的「權力聯盟」,通過利益交換與關係協調,積極掌控黨內議政權、人事權及輿論風向。安倍執政以來,儘管多次改組黨和政權人事,但其「核心骨幹」始終不變,這也成為安倍團結黨內、對付挑戰者和不利輿論的最大仰仗,此次黨總裁選可以看到,安倍獲得了黨內主要派閥、大部分本黨國會議員的支持。儘管自民黨內利益關係錯綜複雜,權爭暗流涌動,但在安倍目前的權威及政治盟友的協調下,尚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管控」,不至於影響其權力基礎。

在政策方面,「團結一致應對內外挑戰」成為安倍強化其執政地位的基本理由和宣傳口徑。安倍執政以來對內主打「安倍經濟學」,以量化寬鬆手段持續刺激經濟,推動結構改革,對外開展「戰略性外交」,以各種手段強化日本的國際存在感,鞏固地區外交基盤,更主動地介入並試圖主導當前國際、地區經貿新體制的建構。需要看到,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或至少扭轉了過去不利於日本的形勢。在選民們看來,安倍政權的內外施政雖然存在問題,但有著「相對積極的趨勢」,或至少已經「經歷了現實考驗」,相比於在野勢力,執政黨的政策承諾和手腕「更值得信任」。

需要看到,冷戰結束以來,日本政治變動頻繁,首相多數「短命」,對國家戰略主動性、政策連貫性乃至國際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在日本經濟低迷,國際地位相對下降的情況下,通過更強有力的國家戰略「讓日本重新強大」,「讓日本繼續成為一流國家」成為精英層的主張,在保守意識形態於主流輿論的引領下,要求「政治穩定」以支持國家復興的民意訴求相對高漲。安倍也積極利用這一民意基礎,不斷強調政權在各政策領域「有所作為」,並通過適時製造「危機情境」(如渲染朝鮮導彈威脅),強調自身執政合法性,促使民眾更進一步團結在政權周圍。這也是安倍政權擅於利用輿論引導政治風向的表現之一。

當然,也需要看到,在安倍長期執政的背景下,特別是一系列政治醜聞連續出現,關於「安倍獨大」造成民主受損和「行政扭曲」的批評言論上升,黨內的反對意見和權爭趨於公開化,過去對「穩定」的民意訴求也在逐步向「革新」轉移。安倍已經不斷做出「將謙虛地執政」的姿態,試圖降低外界對其的「獨裁印象」,並承諾將推進經濟改革,構建更具包容性的社會福利體制,在修憲等敏感議題上「調整節奏」以緩和矛盾,降低阻力。總的來看,穩固了執政基礎的安倍仍將推進其既定政策,以「留下政治遺產」為目標推動日本「正常化國家」戰略。同時,也將不斷做出「民主」、「改革」姿態,以安撫黨內、回應民意訴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23: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